dnf皇女的赏赐,为什么袁天罡的墓无人能盗
dnf皇女的赏赐,为什么袁天罡的墓无人能盗?
看过影视剧《神探狄仁杰》的朋友应该都对其中有一个角色有所了解,那就是袁天罡。在剧中,他是一个反派角色,而在历史上,似乎并没有他谋取皇帝宝座的说法,他只是一个玄学家,风水师,预言家。但是,这样一个我们现在看来没什么科学解释的学说的研究大家,他死后上千年的时间里,居然没有人敢去盗他的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中国古代,相术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很多达官贵人或是皇帝在行事之前都会征求相士的意见,而纵观中国历史的发展,要说最著名的相士那肯定是非袁天罡莫属了,就连唐太宗还经常向他请教问题。传说在武则天很小的时候,他就预言出将来武则天可以称帝,当武则天真正做了皇帝以后,还派袁天罡去寻找自己将来下葬的宝地。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武则天的陵墓至今无人敢盗,无人能盗,由此可见,袁天罡的相术水平有多高。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传说,当武则天还是一个孩童的时候,袁天罡就对武则天的母亲说,她生下了一个贵子,于是她母亲便把武则天的哥哥们叫来给袁天罡看相。袁天罡说:虽然这几个人都有福相,但也只是当官。后来武则天的母亲又把此时男孩装扮的武则天抱来让袁天罡看一看,袁天罡看后说:他如果是个女孩,将来一定可以成为天下之主。这一点在武则天长大以后,得到了验证,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在武则天登基之后,曾经派遣袁天罡和他的徒弟一起为自己选择风水宝地作为陵墓,他们二人均选择了现在乾陵的所在地。在武则天去世后的千年中,无数人都想要打开乾陵,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在这一点上,也无疑显示出袁天罡高超的相术水平。而袁天罡自己的墓地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也同样没有遭受盗墓贼的光顾,其实这件事情是袁天罡的徒弟在生前就已经算好的,袁天罡的陵墓中虽然没有机关重重的防盗措施,但是却一直有军队“驻守”。原来,袁天罡的墓地一直都是军事管辖区,虽然后来的朝代一直不停地更迭,但是这块地方的用处却从来没有变过。在建国之后,这里也一直都是军事重地无人敢进,而且在他的墓地上还安装有雷达,这样一来,就更加没有人敢去盗墓了。后来在军队撤走之后,他的墓地上又被安装上了报警器,于是,袁天罡的墓地就这样一直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为何没人盗袁天罡的墓?说起盗墓这项绝活,咱们我国人要是自称第二,恐怕全国际没有人敢当榜首。古往今来,摸金校尉层出不穷,不论是皇陵仍是高官的坟墓,几乎都惨遭损坏。那些从前唯我独尊的大角色身后也没能得到安宁,真是让人唏嘘。但历史上曾有位牛人,坟墓在那放着却没人敢盗。是不是很猎奇他是谁?他即是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国师——袁天罡。特别是袁天罡和他学徒李淳风所著的《推背图》和明朝开国军师刘伯温所著的《烧饼歌》,这两本预言书,在我国可谓是神乎其神,预言了几百年后的今日。这里有一个对于袁天罡师徒两人堪舆之术高明的故事,话说武则天登基之后,想要检测众臣对自个的忠心,这天找到的袁天罡两人,所以就让他两个分别去为自个寻陵点穴,这也是为了检测他两人的水平怎么。李淳风接旨后,沿渭水东行寻觅宝地。在一天正午艳阳高照之时,他见秦川大地上突兀出一座 古怪的石山:从南向北看,好像一位少妇裸睡在蓝天白云之下,这少妇五官完全,一对胸部坚硬对称,连乳头、肚脐都也具备。更让他神奇的是:这少妇双腿稍稍分开,中心还有一淙清泉在整天流动不息!李淳风大为吃惊,所以抓住上山,以身影取子午,以碎石摆八卦,拔出发针在二鱼相交处扎入土中后,也下山回朝复命去了。而袁天罡接旨后遍寻黄河两岸,都没找到一块中意的地。后来来到关中,半夜子时出来观看天象,只见一处山峦上紫气冲天,刚好与斗鸡相交。袁天罡认定是块宝地,所以匆忙奔上山峦,找准方位,就摸出枚铜钱放地上再盖上浮土,这才下山回朝复命去了。武则天听他二人说在同一方位选中吉地,派人再去复查。大臣来到梁山后,找到这块当地扒开浮土,惊得半响没站起来,原来李淳风的那根发针正扎在袁天罡那枚铜钱的钱眼里!这即是后来的乾陵了。乾陵历经上千年,被冷武器年代的刀剑劈过,被热武器年代的机枪、大炮轰过,1200多年当中,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其间规划最大的一次出动人数40万之多,乾陵地点的梁山几乎被挖走了一半。但是乾陵至今无缺无缺,乾陵也是目前我国已知保留最无缺、文物贮藏最丰厚、并且没有被盗的帝王坟墓,被称为埋在地下的“国际第九大奇观”。袁天罡两人的堪舆之术可谓是空前绝后了,可也是凡胎俗体,生老病死在所难免,所以在他们晚年时,也需要为自个组织一个绝佳的掩埋之地才说得过去。结果他们又看上了同一个当地,后来李淳风因为身体不适病倒了,与他亦师亦友的袁天罡前去看望他,恰好看见气色欠安的李淳风在核算自个的墓穴,所以开口问道:“李兄,核算的成果怎么?你的墓穴百年后有何改变?”李淳风此刻气色愈加难看了,无力地摇着头叹气说:“世事难料啊,我经过无数次测算,可无法墓穴最后都是难逃被盗的命运,可悲可叹!”李淳风也告诉他说也为你核算了一下未来的墓穴,成果显现千年以内没有任何被盗的迹象。袁天罡正要诘问因素,李淳风却两眼一闭,与世长辞了。袁天罡心里百思不得其解,为何李淳风会这么笃定地以为自个的墓穴千年不被盗呢?所以袁天罡回家之后也开端核算因素,但是核算还未出成果,就因为劳累过度,倘暂是亡!果不其然,百年之后,如李淳丰所言。李墓门户洞开,游人亦可下至墓室“观赏”。地下墓穴中空空如也,所有遗物早已荡然无存;而袁墓则一冢黄土,青草萋萋,无缺无缺。倘或究其因素,但听守墓者言:袁墓所在之地,历代均为兵营,无人勇于盗掘。即便解放以后,破旧立新之时,这儿也是军事重地,闲人免进,何况坟头还装置一个雷达。后来戎行撤走,当地政府又在坟头安上一个报警器,也属国家保护设备,因而无人敢动这根毫毛,所以此墓便这么幸存下来。由此可见袁天罡的墓地可以历经千年仍然保留无缺,一方面得益于他本身超凡的风水预测之术,另一个最主要的因素,那即是沾了戎行的光。兄死娶嫂是恶俗吗?
对于匈奴人来说,“父妻子继,兄死娶嫂”,并不是恶习,而是他们民族独特的习俗,这种习俗也叫做“收继婚”!
只是发展到了后来,这种习俗也就沾染上了一些恶俗的影子!
对匈奴“父妻子继,兄死娶嫂”习俗的误解是什么吗?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这样记载道,“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大致意思就是说,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自己的后妈,兄弟死后,弟弟可以娶兄弟的妻子。
这也就是说,匈奴的“收继婚”,并不是可以肆无忌惮地任意行事,它是有一定的制度约束。他们在遵循自己民族婚姻习俗的同时,还是有一定的避讳,比如父死子继的时候,儿子娶的并不是自己的亲妈,而是后妈!
由此可以看出,在我们看来,古代匈奴人看似不遵守纲常伦理,其实在他们的主流文化思想里对这个习俗也是有所避讳的!
为何匈奴人会采取“收继婚”的婚姻方式?匈奴作为古代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之一,他们在战国末期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存在有四百多年。
他们的饮食生活主要来自于放牧和狩猎,由于大漠南北是苦寒之地,在这种恶劣的生活环境下,我们可以脑补一下,他们的生活会有多么艰苦,所以温饱问题就时刻威胁着他们。
在这种残酷的生存状况下,匈奴女人就不可能只待在帐篷里绣绣花,做做家务了。她们要跟随部落里的男人们在草原上不停地迁移,哪里有水草,哪里就是她们的临时住地。
在部落里,人们的分工也极其明确,女人们负责后勤,比如做饭、挤羊奶、剪羊毛、放羊等等,男人则负责全家人的安全和吃喝拉撒,所以他们每天都要出外打猎,还要防止其他部落的入侵。
但如果有部落来袭击,女人们也不能只负责家庭后勤了,她们要像男人们一样拿起武器参与战斗,当然这些女人们也是根据各自的优势去做不同的工作,有些女人专门保障战后方的后勤供给,善于骑射的女人就要上战场与敌奋勇厮杀。
所以,女人对于一个部落来说,她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她们不但保证了一个部落的物资运转,还充实着部落的战斗力量。
一旦男人在战斗中死亡,他的妻子貌似有3个选择,第一个是离开本部落,改嫁到其他部落;第二个是守寡;第二个是依然留在本部落,重新嫁人。
现在我们一个个地来看,先看第一个选择,草原上的部落不同于我们现在住的乡村,村与村之间相隔很近。游牧民族的部落可是今天游走在这里,明天游走到那里,他们根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所以女子想改嫁到其他部落的机会就非常渺茫。
再看第二个选择,守寡可不可以呢?答案是:不可以。因为在古代的匈奴部落当中,女人除了随男人们东奔西跑东征西战之外,繁衍后代也是她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那么她们只有第三个选择,改嫁给同部落的男人,最好还是身边熟悉的男人,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样做有两个好处,其一熟悉的男人更有可能地好好善待她们,所以对死了丈夫的女人来说,这是最好的选择,这也可能是匈奴部落“收继婚”习俗形成的主要原因了。
其二女子继续留在本部落,不但可以壮大本部落的力量,还可以补充部落的战斗力,当然这也是她们部落家族最希望看到的情形。
因此,那些失去丈夫的女人看似有着很多种选择,其实她们根本就没得选,大都只能嫁给本部落中熟悉的男人。
再说了从古至今,不管是哪个民族,结婚都是一个人的人生大事,除了要大操大办婚礼之外,必要的彩礼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也是他们家族实力的展示。
所以,一般情况下双方家族都会拿出雄厚的财力作为彩礼和嫁妆。
就拿现在来说,一般家庭操办一次这样的婚礼,需要集全家之力省吃俭用多年。古代匈奴人结婚也是这样,婚礼所必需的花费,自然也会超过家族平时的生活费用。
那么“收继婚”对于男方来说,家族不但不会损失之前投入的财产,还能为家族里的男人讨到老婆,这种两全其美的办法,无疑也是家族保证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因此对古代匈奴家族来说,这是一个最明智最实惠的选择!
因此,匈奴人“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习俗应该是匈奴人的生存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而且在古代,许多游牧民族都有“收继婚”的习俗,匈奴只是其中之一,这也就是说“收继婚”的婚姻习俗是属于游牧民族所特有的婚姻制度。
匈奴“父妻子继,兄死娶嫂”是恶俗吗?如果我们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待古代的问题,确实对“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习俗感到无法接受。但从历史的角度去看,“收继婚”制度是环境使然。
但这样的“收继婚”制度,无疑也向我们传递这样的信号,那就是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地下,她们得不到起码的尊重。
因此他们部落才不会去顾及女子的个人意愿,而是将女子看做他们家族的私有财产,让女子来保证他们的家族利益。
在《汉书·匈奴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说的是匈奴的呼韩邪单于“愿婿汉氏以自亲”,大致意思就是说,呼韩邪单于希望做汉朝的女婿,希望娶汉朝公主为妻。
最后呼韩邪单于所娶的人,也是大家众所皆知的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
但好景不长,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才过了短短3年的婚姻生活,呼韩邪就死了。于是呼韩邪与大阏氏生的儿子雕陶莫皋就继承王位成为了新单于。
根据匈奴的“收继婚”习俗,此时王昭君就要再嫁给雕陶莫皋。但王昭君却不愿接受这种吊诡的安排,因为她从小受到中原思想的影响,对匈奴的这种婚姻制度根本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
因她身份特殊,所以她便直接说“NO”,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但王昭君最终等来的依然是皇帝的圣旨:“从胡俗”。
所以王昭君即便身份显赫,她也依然没能逃脱命运的安排,成为新单于的“复妻王昭君”。
由此可以看出,匈奴最早出现的“收继婚”习俗,可能与部落的生存环境和保留财产有关。
但后来“收继婚”却发生在王昭君身上就有些说不过去,毕竟她的身份显贵,娘家实力雄厚,而且她还明确表明了自己不愿意嫁的态度,但最后却也难逃脱匈奴“收继婚”的习俗。
这恰恰也说明匈奴发展到了后来,他们的“收继婚”习俗也已经沾染上了“恶俗”的影子。
古代有哪些离奇的案件发生?
回顾1976年湖南上洞组报仇杀人:满门抄斩,一夜杀害15人引言1976年的特大灭门案件应该没什么人不知道,凶手一夜之间杀了15个人,有史以来这种惨案都颇为稀少。
案件主人公上洞组位于湖南省资兴县,周围都是大山,被大大小小的山环绕,人烟稀少,一共10几户人,积怨却在加深。欧阳普是上洞组的人,家里条件很差,母亲死得早,兄妹们又没念过书。他们几个被叫着干脏乱的苦力,又得不到平等的报酬。70年代,欧阳普兄妹们长大,男女住在一起不方便。他向生产队提出批地基盖房子,欧阳义是当时的出纳,从中捣鬼,没有给批复。1975年,上洞生产队杀了一头猪,欧阳普去买猪油,欧阳义先下手为强,把全部的猪油都买走,欧阳普没有买成。欧阳普兄妹们也老大不小了,还没对象,有人给他们介绍,欧阳义知道了,又散播谣言,说他是五类分子,不能嫁。这两家的仇恨越结越深,欧阳普慢慢心中有了杀死欧阳义的想法。欧阳普父亲抑郁而死欧和财(欧阳普爸爸)年轻时候做生意挣了点钱,购买了田地。欧昌昌(欧阳义爸爸)种地,日子过得紧凑。两人贫富差距大,慢慢的有了矛盾。解放战争时期,地主、富农是被打压的对象。解放之后,欧昌昌被划分为贫农,他嫉妒欧和财,想方设法地将他划成富农。被划分为富农的欧和财,想不明白,整日茶饭不思,寡寡欲欢直到落寞死去。父亲死后,欧阳普突然变得很开朗,出去打工,专挑苦的做,从不抱怨。见了欧阳义也是笑脸迎接。身材魁梧的欧阳普在有次生产队摔跤时,三下五除二就把对方放倒,之后再表示关心,其实,他是在试探,队长能不能摔过他。试探之后,发现队长摔不过他,他的杀人计划开始实施。欧阳普凶残杀人1975年12月31日,上洞生产队的工人正在烧着最后一批石灰,欧阳普称身体不舒服请了假。欧阳普回到家磨光了家里的切菜刀。1975年12月31日晚上,上洞生产队烧窑的工人也都完工回去休息,谁都想不到,一场杀人案马上就要开始。1976年1月1日,凌晨,欧阳普带上白天磨好的刀,拿上手电筒,爬到了欧阳义家。悄悄跳进房间,用手电筒照着一个杀一个,15个人先后被杀死。回到自己家,看到2个同父异母的妹妹,怕她们通风报信,把她俩也杀掉,并留了纸条,称自己的弟弟不知情,然后逃离。1月2日清晨,欧阳普两个弟弟大叫,有强盗杀人了,惊动了村民。欧财兴等人赶过来,看到欧阳义家鲜血满地,尸体遍地,赶紧跑去大队报案,大队长赶过来,把阳普的两个弟弟抓走。欧阳普畏罪自杀接到报案之后,公社领导、资兴县公安都赶过来,进行验尸调查。国家把此次凶杀案定为特大案件,要求很快破案,在全国对欧阳普发了通缉令。官兵和群众联合起来搜找,还是没有找到欧阳普。上洞生产队队长欧财兴提出建议,杀了这么多人,欧阳普肯定也害怕,应该没走多远,要不去村后面的树林看看。公安人员带着试试的态度去了树林,果不其然,在一颗大树下吊着一个人,这个人正是欧阳普,他畏罪自杀了。案件结局欧阳普杀人之后,去了一个亲戚家吃饭。吃完饭正要逃走,却发现村里布置了很多天罗地网,他就是插着翅膀也飞不出去,他知道罪行的严重性,选择了自杀。欧阳普死了,欧阳义家剩下两个后代,欧阳义的2个妹妹,两人在悲痛的哭泣。在村里人的帮忙下,父母亲、哥哥的白事简简单单办了下。后来,公安机关对案件的定性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是凶杀报仇案,有人觉得是等级划分不平等的杀人案。案件不好定性,也拿不出欧阳普两个弟弟参与杀人的证据,又没有办法把他们放回去,担心群众会报复再次发生惨案。最后,公安人员决定派他们两人去林业场干活去了。90年代初,湖南省这个上洞组,曾经惨不忍睹的杀人现场已是一片颓废,房屋倒塌,杂草丛生。发生这么大的血案,给当时的村民带来了巨大的恐惧。李恪比李治更有才能?
大唐逸事——李世民家里的糟心事儿!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儿子。老爸李渊一生气,撒手不干了,回后宫专心致志的造小人。
位登九五后,李世民干得着实不坏。短短四年,便击倒了草原世界的霸主东突厥,不但找回了渭水之盟的面子,也成就了“天可汗”威名。
至贞观二十年(646年),李世民治下的唐帝国,已在漠北设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单于都护府,成了一个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后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地阔万里的庞然大物。
一路走得顺风顺水的李世民,有没有烦心事呢?当然有了!即便位列最顶级的君主,李世民也逃不开丈夫、父亲的标签。
令李世民这位“兴风狂啸者”踌躇烦恼的,也是家里的“小於菟”,关键他家里的“小於菟”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答客诮》--鲁迅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玄武门之变后两个月,唐高祖李渊禅让,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他马上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时年仅八岁。
当时的李承乾聪明可爱,史书记载其“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被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寄予厚望。
为了将李承乾打造成一个成功的君主,李世民特意遴选了众多牛人来教育他,李纲、房玄龄、魏征都曾做过太子太师。
而李承乾也表现的很出色,对老师极为尊重,李纲为师时已年过七旬,且不良于行。每次乘轿入宫,李承乾都亲自在殿前恭候,礼数甚周。李纲去世后,他还亲自主持为老师立碑纪念。
为了从小锻炼李承乾的执政能力,贞观四年,李世民便下令让太子在尚书省听讼(“宜令听讼”),逐渐接触治理帝国的规则,这时的李承乾不过12岁。
公元635年(贞观九年)五月,李渊病逝。居丧期间,李世民令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李承乾表现的“颇识大体”“颇能听断”。
一次,李世民有意考校儿子的治国的策略,结果李承乾挥挥洒洒写满了三页纸。李世民看后老怀大慰,拿着儿子的作品向群臣炫耀,“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
可以说,直到贞观十三年(639年)前的李承乾,都是李世民心中皇位继承的不二人选。
如果这时有人跟李世民说,他儿子有朝一日会向他学习,发动谋反干掉老爸和亲兄弟,李世民肯定会诛其九族。
但李承乾的人生在二十岁时,突然来了个180°的转折,从一个尊师重道、少年老成的储君,变成了性格癫狂、刻薄寡恩的太子。我们甚至无从得知转变因何而来,唯一能够看到的证据就只有一只脚,李承乾的一只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李承乾的足疾越发严重,渐渐变得不良于行,但足疾本身,并没有让他的地位受到削弱,李世民甚至专门下令准许其在宫中乘轿。可弟弟们的迅速成长,成了他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共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李承乾(嫡长子)、魏王李泰(四子)和晋王李治(九子)。其中,嫡次子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写得一手好书法,深得李世民喜爱。
尤其是,他主持编撰的《括地志》完成后,唐太宗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秘府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
而另一边,李世民却找了一大堆老学究来规范李承乾的行为举止,这些老臣就是上殿面君时都不太给李世民面子,更何况是对着一个毛头太子?
于是,正处于青春期的李承乾身边,时时刻刻围着的都是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这帮老头,把他喷的头晕脑胀。
可能在李世民心里,对两个儿子有明确的定位。身为国之储君的李承乾,将来要将整个国家扛在肩上,所以必须要谨言慎行,做事百般考虑。
而李泰则可能是李世民心里,用来彰显王室文化造诣的样本,完全用不着这么紧张,吟诗作对、风花雪夜便挺好。
但问题是,年轻的李承乾感受不到老爸的苦心,他能看到的只有老爸对弟弟无限溺爱,而他觉得这是自己地位不保的前兆。
到最后,老臣们的直言劝谏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心理逆反的李承乾开始对这一切产生了仇恨,居然想派刺客杀了老师张玄素。(“玄素谏之,承乾不纳,乃遣刺客将加屠害”)
但这时,李世民依旧没有易储的打算。
李承乾因男宠被杀闹情绪,连续几个月不上朝。大臣拐着弯对李世民说:“太子国本也,伏愿深思远虑,以安天下之情”。
李世民也只是说:“你的意思我知道了,太子虽然脚有毛病,但依然是嫡长子,怎能废嫡立庶呢?”(“上曰:我识卿意。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
可惜,李承乾却没有感受到老爸的良苦用心,在斜路上越走越远。
他又找了几个刺客,准备干掉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弟弟李泰,也算李泰运气好,刺客又没得手。(“又尝召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深礼赐之,令杀魏王泰,不克而止”)。
连续两次刺杀失败,让李承乾感到刺客不太靠谱了,成本高收益低,很不划算。不如干脆来一票大的,把老爸和弟弟一勺都烩了,毕其功于一役。
陈国公侯君集
他开始暗中联络汉王李元昌(李渊第七子)、城阳公主的老公杜荷、陈国公侯君集等人,但这个玄武门之变的复刻版很快就露馅了。
他的侍卫纥干承基因为犯别的案子被抓,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将李承乾谋反的计划和盘托出。
阴谋败露后,李世民也很为难,虽然儿子罪在不赦,但毕竟是亲生儿子,实在不忍心一杀了之。
他将这个难题带到了朝堂上,扔给诸位大臣参议。
大臣们都是混成了精的人物,谋逆之罪按律杀李承乾自己都是轻的,当诛九族。但九族之一的老爸,在龙椅上坐着呢,谁敢这么说?!
最后憋得实在没招儿,通事舍人来济出来打圆场:“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
李世民一看有台阶,马上表示这个意见好,就按你们大家的意思办。
于是,在大臣们的“一致要求下”,参与第二次玄武门之变的罪犯,汉王李元昌被赐令自尽,杜荷、侯君集被杀,太子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废承乾为庶人,徙黔州;元昌赐令自尽,侯君集等咸伏诛。”)
而给了李世民台阶的来济,很快就得到了重用,官职不断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升为中书舍人。
太子被废后,魏王李泰变得炙手可热,身边迅速聚集起了一票政治人物,宰相刘洎、岑文本、房遗爱、杜如晦之弟杜楚客、柴绍之子柴令武都是其入幕之宾。嫡次子李泰也觉得太子之位手拿把攥了,因为同为嫡子的弟弟晋王李治,和自己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自己才华横溢、誉满朝野,深得老爸李世民喜爱,而李治呢,则一直都是个唯唯诺诺的打酱油角色,看不出有什么才能。
为了尽快搞定储君的地位,李泰居然开始和李世民玩起了心眼。
他找了个机会,趴在李世民怀里说道:“如果我继承大统,百年之后将杀了自己的独子,传位给弟弟晋王李治”。(“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
李世民刚听此言,心里非常宽慰,但越想越不是滋味。这时,一直站在李治背后的褚遂良,默默补了一刀。
他悠悠的说道:“魏王李泰掌权后,为天下之主,怎可能杀自己爱子将皇位传给晋王李治?!早前,陛下立李承乾为太子,却又专宠李泰,礼数甚至超过了太子,导致良莠嫡庶不分。现在既然想立李泰,那就赶紧给李治找个安身之计,保全他的性命。”
(“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执权为天下之主,而能杀其爱子,传国于晋王者乎?陛下昔立承乾为太子,而复宠爱魏王,礼数或有逾于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殷鉴不远,足为龟镜。陛下今日既立魏王,伏愿陛下别安置晋王,始得安全耳。”)
其实李世民心里,太子人选并不只有李泰和李治,还有庶出的儿子吴王李恪。李世民在感觉到李泰心思太深后,曾一度倾向于李治。但他始终担心李治性格太弱,做不了好皇帝,便询问长孙无忌:“你劝我立稚权(李治)为太子,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的住国家,吴王李恪英武之风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如何?”
(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公劝我立雉权,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
长孙无忌马上表示坚决反对,李世民不无揶揄的说道:“是因为李恪不是你外甥吧?!”(“公以恪非己之甥邪?”)
这话其实已是诛心之言了,但长孙无忌也是千年的老狐狸,没接话茬儿,而是淡淡说道:“太子仁厚,乃守成之君;如此重要的位置,怎么能随便改变?希望陛下深思熟虑。”
(“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
贞观十七年(643年),下定了决心的李世民,带着李治驾临两仪殿,在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一干重臣面前,老戏骨着实秀了一把操作。
他先是满怀悲愤的回顾了,自己迫不得已干掉兄弟的历史,说到痛处拔出宝剑要抹脖子自杀。被大臣拦住后,李世民又眼泪吧擦的表示,绝对不能让黑历史重演。
大臣们赶紧出来表示,坚决拥护“历史不能重演”的伟大理论,坚决认为李治就是太子的最佳人选。
怎么突然就达成一致了呢?
这不废话吗?李治就在一边站着呢!
而故太子李承乾被废后,幽禁在黔州。一度大热的人选李泰,也被贬为东莱郡王,理由很有趣,“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
应该这么说,李世民诛杀建成、元吉子嗣时下刀毫不手软,但对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是很宽厚的,想各种办法给儿子留条活路。
之所以选了李治作为接班人,也并不是看中了他的治国能力,而是觉得李治性格绵软,能容得两位兄长,安全活到死。
对此,在两唐书和通鉴里说的非常明白,“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长孙无忌画像
只可惜,在英明的君主也管不了身后事,李世民倒是一心想着护佑子嗣周全,但给李治留下的两位托孤老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却变着法儿,要把诸王早早送去见老爸。李治继位仅仅四年,高宗朝天字第一号大案爆发,长孙无忌马上抓住了这个机会,大肆清除异己。
荆王李元景(李世民六弟)、吴王李恪(李世民三子)、高阳公主(李世民爱女)、巴陵公主(唐太宗的七女,柴令武之妻)、武安郡公薛万彻(右武卫将军、驸马都尉)涉案被杀。
蜀王李愔(唐太宗六子)、江夏郡王李道宗(李渊的侄子)、安国公执失思力(驸马都尉、左骁卫大将军)、谯国公柴哲威(安西都护)、宇文节(宰相)均被流配,多死于流地。
而李世民寄希望保护诸子的接班人李治,只能哀求大臣,“朕兄弟不多,荆王是朕长叔,吴王是朕兄,虽犯国经,欲就公等乞叔及兄姊等命”。
当长孙无忌默不作声,兵部尚书崔敦礼以“陛下岂可屈法申恩”为由硬撅了回来后,李治只有默默流泪。
性格仁厚的李治确实没想过对兄弟下手,但他也没能力阻止别人下手。郭子兴之女嫁朱元璋为何默默无闻?
马大脚、郭惠妃都是郭子兴的女儿,只不过马大脚是义女,郭惠妃则是亲生女。之所以马大脚能够成为一代贤后,而郭惠妃默默无闻,主要原因在于郭惠妃的底子不干净。
马大脚、郭惠妃的事迹朱元璋在郭子兴帐下担任亲兵长期间,曾被郭子兴关入监狱禁食过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如果不是马大脚从中作梗,偷偷拿烙好的大饼塞到胸口处送给朱元璋吃,朱元璋当时就有很大的可能饿死。
称帝之后的朱元璋每每想起这件事情,总是感慨万千,毕竟烙好的大饼可是非常烫的,而马大脚则不顾大饼所带来的灼烧感,强行将大饼塞到胸口处,可见其用心良苦。
有的人或许好奇,当时朱元璋到底犯了什么过错,郭子兴为什么要将他置于死地。要将这个过错说出来的话,那将显得郭子兴非常荒唐。
这个过错就是,其他的将领都在到处为他郭子兴搜罗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而朱元璋别说奇珍异宝,就连一个银子都见不到,以至于郭子兴感觉朱元璋轻视他。
朱元璋在二十四岁那一年参军,在二十六岁那一年就察觉到郭子兴是一个难成大事的人。
当时郭子兴的根据地濠州城内并不止郭子兴一位将军,还有四位将军。这四位将军与郭子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郭子兴是地主出身,而这四位将军都是“打工者”出身,矛盾可想而知。
由于郭子兴孤身一人,面对其他四位将军,根本不是对手,多次在四位将军的手上吃到苦头。曾有一次被抓到地窖当中差点打死,若不是朱元璋将四位将军之首孙德崖贪污公款的证据摆到明面上来,估计郭子兴当时就得栽在地窖里。
朱元璋只是一个亲兵,就多次拯救郭子兴于水火,这让郭子兴很没面子,也因此郭子兴产生了除掉朱元璋的念头,上面提到的将朱元璋关入监狱禁食与此也有一定的关系。
朱元璋能够参军不到两年就当上亲兵长,可见其能力绝非常人能比(马大脚是朱元璋当亲兵长期间娶的,别以为朱元璋吃软饭),对于郭子兴的这点小九九,他肯定也能够察觉得到,因此在二十六岁那一年他决定单干。
别人单干肯定要挑选上百乃至上千上万的兵马,而朱元璋单干仅仅只挑选了二十四个人,这二十四个人个个都是后来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其中就有徐达、汤和、周德兴。
自从朱元璋拿下应天开始,就大有一副争雄的势头,四处侵略。在这期间,马大脚一直尽心尽力的当好贤内助的角色。
朱元璋这个人的疑心并不是一般的重,他为了避免将领叛变,每一次领军出征都将将领的家人留在后方,由马大脚负责看管,当攻克城池,再由马大脚负责将将领的家人送到前方。
争雄初期,朱元璋论武力比不过西边的陈友谅,论财力比不过东边的张士诚,而要做大做强,与陈友谅、张士诚有地盘上的冲突是很正常的。
龙湾之战,陈友谅率领十万水军顺流而下,直扑应天,朱元璋的手下直接乱成一锅粥,毕竟陈友谅有着当时最为先进的战船,这种战船最高的能够高达三层楼,其恐怖可想而知。别说与这种战船战斗了,单单是看着这种战船,都能给人的心里莫名的造成一股压力。
面对如此劲敌,朱元璋没有退路,只能够坚守,如果投降,必将死于陈友谅之手。
如果说是别的女人,可能在这个时候就“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了,而马大脚非但不“大难临头各自飞”,还将自己积攒的所有金银财宝全部拿出来犒赏将士,亲自与将士的家属缝补各种衣服、鞋子,支持将士,总的来说就是尽自己所能,支持丈夫朱元璋。
后来朱元璋不辜负马大脚的期望,在龙湾、狮子山一带设下埋伏,引陈友谅的水军上岸,将其击溃。
在朱元璋尚未称帝之前,马大脚就尽显贤后本色,等到朱元璋称帝之后,贤后本色更是一览无疑。
在马大脚活着的时候,朱元璋的饮食一直是由马大脚负责。当时的马大脚已经贵为皇后,哪里需要再跟之前一样照顾朱元璋的饮食,宫里要太监,有太监,要宫女,有宫女。
马大脚之所以这样做,是替宫里的太监、宫女着想。朱元璋或许会有一两天得病不处理奏折,但是绝对不会一两天不吃饭。饭天天都吃,总会出现问题,而一旦出现问题,太监、宫女肯定得吃不了兜着走。
就比如有一次,朱元璋喝汤的时候嫌汤冷了,一下子就将汤洒在地上。如果当时饮食工作不是由马大脚负责,在场的太监、宫女都难逃一死,多亏是由马大脚负责,此事才不了了之。
马大脚陪伴朱元璋一路走来,经历过无数的艰辛,不过幸运的是能够修成正果。
一般女人在修成正果之后,肯定会过上极为奢侈的生活,但是马大脚不一样,别的皇后穿衣服从来只穿一遍,而她穿衣服不断的穿,不断的洗,以至于衣服上有明显的皱纹。要是碰上灾年的话,她还会带领后宫的妃子一块吃素,祈求上天,保佑大明天下永世昌盛。
众所周知,明朝的开国功臣基本上都遭到了朱元璋的血洗,能够活到善终的寥寥无几,两只手就能够数得过来。
马大脚虽然不能够从朱元璋的手中将开国功臣全部救下来,但是也尽自己所能,劝说朱元璋,救下来一些。这一些分别是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亲外甥李文忠、太子老师宋濂、大都督府参军郭景祥等等。
最能够体现出马大脚是一个贤后的,莫过于她临终前不肯喝太医熬给她的药。不是她不想喝,是因为她感觉到她已经活到头了,无论药喝下去还是不喝下去,都难逃一死。
而她一旦喝下去,去世之后,那个为她熬药的太医也一定与她一样难逃一死,因为朱元璋肯定不会放过熬药的太医。为了保全太医,她只能忍着痛苦不喝药,试问纵观整个封建社会,有几个皇后能够做到如此地步。
马大脚的事迹数不胜数,而郭惠妃的事迹则寥寥无几,至于她在宫中过得如何,史书上并没有记载, 关于她的记载,最长的一句是她生儿子的记载——“郭惠妃生蜀王椿、代王桂、谷王橞”。
虽然史书上并没有记载郭惠妃在宫中的生活,但是可以判断出她在宫中的生活肯定过得不怎样,如果说过得有滋有味的话,史书上一定会有记载。
郭惠妃是仇人之女郭子兴1355年去世,由于朱元璋与郭子兴同隶属于红巾军系统,再加上两人有着姻亲关系,作为红巾军系统掌舵者的小明王将朱元璋部、郭子兴部,合为一部,主将由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担任,副将则由郭子兴的妻弟张天祐与朱元璋共同担任。
朱元璋部在军队中占有很大的成分,再加上朱元璋有徐达、汤和、李善长、冯国用辅佐,郭天叙与张天祐都不是朱元璋的对手,虽然明面上郭天叙的权力大过朱元璋,但其实根本制衡不了朱元璋,还反过来让朱元璋制衡。
元至正十五年,民间地主陈埜先与元朝廷合力围剿太平,而当时的朱元璋正在太平当中。由于敌方的人数太过于庞大,单是陈埜先所率领的民兵就高达数万人,朱元璋逐渐呈现出不支的之势,多亏急中生智,率领一支大军饶后前后夹击,才得以击溃元朝廷,生擒陈埜先。
陈埜先是一个奸诈的人,朱元璋劝他投降加入红巾军,他明面上表示同意,但是在背地里却与元朝集庆城的守将福寿暗中来往。朱元璋扣了他的家属,叫他与张天祐去攻打集庆,结果他只在旁边看。
经此一战,朱元璋知道了他的小心思,决定来一次借刀杀人,故意放了他的家属,叫郭天叙与张天祐与他一块合力攻打集庆。结果可想,而知,郭天叙与张天祐遭到了城内的守将福寿攻打,又遭到了城外的陈埜先攻打,无力回天,命丧黄泉。
自从郭天叙、张天祏战死沙场,朱元璋彻头彻尾的成了军中唯一说了算的人物。而作为郭子兴次子的郭天爵,眼看着郭家的财产全部落入朱元璋的手中,心生不满,时不时的就发牢骚。
当时的郭天爵手中一没有兵,二没有权,只是朱元璋的下属。对于郭天爵发牢骚的行为,朱元璋采取的手段非常果断,那就是杀。
郭子兴怎么想都没有想到,他的两个儿子郭天叙与郭天爵都死在了朱元璋的手中,而他唯一的一个女儿郭氏则沦落为朱元璋的小妾,这个小妾就是后来的郭惠妃。
朱元璋对于郭惠妃而言,有着杀兄之仇,纵管朱元璋吃了雄心豹子胆,都不敢过于宠爱,毕竟是有生命危险的,这也是为什么郭惠妃在历史上只留下生儿子的记载。
有的人或许会说,朱元璋都将她的两个兄长都杀掉了,干嘛不杀掉她?这有很大的可能是马大脚从中作梗,阻止这朱元璋的残暴行为。
有的人或许又会说,马大脚难道不是郭子兴的养女吗?为什么朱元璋敢宠爱马大脚?养的毕竟跟亲生的有一定的差别。在那个夫唱妇随的年代,想要指望养女为己报仇,杀掉丈夫,几乎不可能。
结语
马大脚的父亲马公怎么想都没有想到,他托付给好友郭子兴所抚养的女儿,竟然能够有一天成为一代贤后。要知道,他只不过是一个以仗义出名,杀了人逃亡在外的老汉。
-
上一篇
cfdafei,减肥怎么减才有效 -
下一篇
穿越火线怎么点亮,CF怎么查询荣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