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公开发售股份,京东快递被国家收购了吗
京东公开发售股份,京东快递被国家收购了吗?
京东快递没有被收购。
京东物流从京东独立出来,独立运营,在香港上市。除了承接京东自身的快递外,还对外承接快递。京东物流收购了德邦快递,大件快递中对外投资的物流企业还有跨越速运,做企业工厂件,在落地配方面,有达达。完美组合成了京邦达。
京东上市时间?
京东2014年上市。2014年5月京东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京东的股票代码就是JD。京东是中国自营式电商企业,创始人刘强东担任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旗下设有京东商城、京东金融、拍拍网、京东智能、O2O及海外事业部等。2013年正式获得虚拟运营商牌照。2014年5月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
现在的京东集团到底谁说了算?
上个月月末,刘强东对京东启动了最大规模人事调整,3C家电事业群一拆为二,直接负责人也更换了;另外,把末位淘汰制引入高管层面,降薪10%-20%的同时,末尾10%的高管干不好就走人,没有商量的余地。
消息一出,不少人惊呼辞任京东CEO的刘强东又回来了,不再“低调”,重新接管和控制京东。
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事实上无论是刘强东卸任CEO,还是减持、套现、卸任法人、转让股份,他对京东的控制从来都没有弱化过,这是由京东AB股制、董事局会议召开条件和京东特殊的公司章程所决定的。
首先,明面上,刘强东与京东的IP关联性不那么强了京东是1998年刘强东毕业两年后在中关村创办的,起初只是一家年营业额几万元,以销售音像制品为主的柜台。
尽管只是“个体工商户”,但京东与刘强东的IP关联度从彼时就建立了,比如据说京东二字是刘强东和女友名字的缩写。
京东初期尽管后来在自传中,刘强东曾说过“如果我不能控制这家企业,我宁可把他卖掉”,但2022年4月份,刘强东还是卸任了京东CEO,让出了直接管理者的位置:
从营业额几万元的小柜台,成长为营收近万亿的零售集团,24年后刘强东为什么要卸任CEO、淡出京东?
但凡对品牌效应、品牌营销稍有了解的朋友都应该知道,个人与企业的烙印太深并非完全有利无弊,除非能保证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绝对“自律”,否则个人稍微有一点负面新闻,影响的将会是整个企业、品牌,尤其是二级市场上的股价和市值。
2018年9月份,刘强东在美国明尼苏达州被捕,被捕的理由是涉嫌性侵一名女大学生。
明州案之后,京东股价持续下探,最低时跌到了18美元/股。这时刘强东意识到,恐怕只有淡出京东,才能拯救岌岌可危的京东股价,京东的发展才能更健康、良久。
明州案于是转折点来了,抛售、减持动作频出,同时卸任200余家与京东关联的企业法人,今年4月份甚至卸任京东CEO,交棒给徐雷。
自那以后,刘强东的曝光率越来越少,甚至行事风格都从高调转向了低调。但正是基于这种“淡出”操作,尽管明州案从“涉嫌”到“指控”、“起诉”,再到最终和解,足足持续了4年之久,对京东的负面影响终算降到了最低。
京东算是由危转安了,在新任CEO徐雷的带领下,京东甚至实现了扭亏为盈,前三季度归普通股东净利润59.63亿元,去年同期则亏损了28.07亿。对比之下,被动卸任京东CEO的决策收到了奇效。
但刘强东呢?豪言“不能控制京东,就把它卖到”的他,卸任CEO加上连续的减持之后,京东还由他说了算吗?
事实上是的,刘强东依然是京东的决策者和掌舵人,这一点毋庸置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印证:
一,特殊的AB股制,决定刘强东有足够多的投票权,甚至是“压倒性”的传统认识上,“同股同权”,一股对应一个投票权。基于此,想要控制或者绝对控制一家公司,有两条“红线”,实现前者需持有50%以上的股权、实现后者需持有2/3以上的股权,如此才能在普通决议和特殊决议时,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然而,纵观刘强东持股比例变化,即便是在上市初期,巅峰时期的持股比例也没有突破50%,只有区区18.8%而已。
经过今年连续的套现、减持,持股比例进一步下探,从明州案之后的15.5%,降到了2021年年底的13.77%。
持股比例只有10%多一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腾讯旗下的黄河投资曾一度是京东最大股东,而不是创始人刘强东。
如此看来,京东的决策权曾易主黄河投资?其实不然,这就要提到京东特殊的AB股制度:
AB股制是一种同股不同权的股权架构,1A股对应的投票权是1,而1B股对应的投票权却是20。
在所有持B股的股东名列中,只有二人,一是员工持股平台,二就是刘强东,且员工持股平台的唯一股东只有刘强东个人,也就相当于所有的B股都直接或者间接的掌握在刘强东个人手里。
至于其他股东,无论是新引进的战投,还是一度成为京东最大股东的黄河投资,无一例外持有的都是A股,这是刘强东引入战投时所坚持的“底线”。说白了,股权可以让你占、分红可以给你,但决策权不能染指。
明白了这个道理,刘强东对京东的控制就显而易见了,持有4.08亿B股和少量A股的刘强东,在A股对B股对应1:20投票权的基础上,投票权高达76.1%,远在“红线”2/3以上。基于此,特殊决议中诸如公司名称的修改、组织大纲的修改、公司章程的修改,依然由刘强东说了算。
当然,这里要提到一个知识点,基于我国《公司法》,坚持同股同权,不存在AB股的说法,之所以京东能采用这种特殊架构,源自京东注册地是加勒比海地区的维尔京群岛。
二,除了AB股保驾护航,刘强东还是京东的董事局主席、董事控制公司有两种实体,一是股东大会,二是董事局或者董事会,后者由多个董事组成,不同的事务和管理,分属不同的董事。
对于京东这类上市公司而言,董事局拥有实际权力,相较于股东大会中的小股东,董事局才是掌握投票结果的那一个,是上市公司绝对的“大脑”。
现在京东董事局有7名成员,除了刘强东担任董事局主席,以及新任CEO徐雷以执行董事的身份4月份加入董事会之外,另外5人都是独立董事,其中还包括两名独立董事。
董事局会议大家应该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细节,在今年4月份刘强东卸任CEO之时,他保留了董事局主席一职,这是为何呢?仅仅是最后的“挂名”?
其实不是,之所以仍留在董事会中,原因是公司章程中有一项特殊条款,即只有当刘强东不在董事局担任董事后,他手中的B股才自动转化为A股。
换一个角度想,倘若刘强东退出董事局,那么13.77%的持股比例对应的投票权就不是76.1%了,而是只有13.77%,如此才算是正式失去了对京东的控制。
因此,只要刘强东还是京东董事局董事,哪怕不再担任董事局主席,他手中持有的1:20的B股就不会转化为A股,投票权就能得以绝对的保障。
三,若刘强东缺席,董事局将寸步难行,或者说指挥失灵上文说到,京东这类上市公司,董事局的权利才是最大的,但其实这也只是基础,事实上绝对控制董事局的,还是刘强东。
京东的公司章程中有一则区别于其他公司的,极为特殊的条款,即规定“刘强东不在场的情况下,董事会不得举行正式会议,除非他自己回避”,且“任何违背他意愿的限制,都不应成为这条规则的例外,除非他精神或身体永久丧失能力”。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说白了,董事局会议的召开,只有在刘强东在场的情况下才能启动,否则将陷入“瘫痪”,除非他明确表示“回避”,或者出现精神、身体上的能力丧失。
董事局是公司的“大脑”,刘强东又是董事局的“大脑”,层层剖析,刘强东在京东的话语权就是绝对的。
也正是基于上述特殊条款的规定,在明州案案发初期,刘强东被明州警方控制之后,董事局也就陷入了瘫痪或指挥失灵,毫无决策能力可言,依然要等待刘强东的回归。
当然,上述这条特殊规定是京东2014年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时做出的,在2020年赴港上市之后,该特殊条款被取消了。
四,新任CEO徐雷,还是要向刘强东“直接汇报”徐雷在2021年9月份升任京东集团总裁、今年4月份取代刘强东出任京东CEO,且加入董事会,全面负责日常运营管理,这就是徐雷1年多以来的“升迁之路”。
倘若不是刘强东说了算,那会是步步高升的徐雷吗?显然不是。
一方面,徐雷只是CEO罢了,任何公司中的CEO,既可以由创始人出任,也可以由股东出任,更可以是毫不相干的第三人出任,CEO只不过是更高级别的“经理人”,对股东大会、董事会负责,本质上不是最终决策者,“打工皇帝”唐骏就是例子。
所以,尽管徐雷的职位在提高,从京东零售CEO到京东集团总裁,再到京东集团CEO,但变的是职位,不变的是依然是“职工”,只不过是更高级别的职工。
另一方面,在升任京东集团总裁时,京东公告中就提到“向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刘强东汇报”。其实接棒刘强东出任京东集团CEO也是如此,刘强东是董事局主席、是最大股东、是创始人,自然还是要向他汇报工作,徐雷充其量算是“二把手”、直接管理者罢了,刘强东才是幕后坐镇者。
上个月月末刘强东先后在高管会议上讲话,进行人事调整、高管降薪、末位淘汰,时隔两天之后又发布全员信,表示要提高客服、快递员等基层员工的住房和子女救助福利,如此连续的动作和调整其实从侧面也反映出一个问题,京东依然由他说了算。
综上四个方面,尽管刘强东前期在密集的抛售股份、卸任关联公司法人、卸任京东集团CEO,但这些做法对其京东的控制却不能实质性的“伤筋动骨”,基于AB股制度、基于他依然是董事局成员、基于京东公司章程中的特殊条款等因素,他依然牢牢把控着京东,其“不能控制京东,就把京东卖掉”的表述,绝对不只是说说而已。
至于其他大股东,手里的股权全部都是A股,无法在投票权上对刘强东持有的B股形成威胁;至于徐雷等高管,本质上只是更高级别的职工而已,真正说了算的还是创始人刘强东。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京东花27亿买下北京翠宫饭店?
京东已经正式回应,买下该酒店是:未来该项目将改造成以科技研发、商务办公为主,成为京东集团在海淀区产业发展的载体空间——即京东将把这个曾经的五星级酒店改造为办公楼。(下图为翠宫饭店)
这是京东官方的回复,对于这类回复,大家可以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来分析。因为孔方兄注意到,京东在收购这家酒店的当天(即股权过户当天),其经营范围新增了:销售食品、会议服务、航空机票销售代理等。这些新增的业务或许是目前有的需求,也可能是为未来的业务做准备。(如下图示)
京东在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已经有自己独立的总部大楼,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2015年投入使用,距今也不到4年(如下图示)。按照2015年京东总部1.5万员工计算,人均面积已经达到18平米;即便是这些年京东人数有所增加,其办公场所也是非常充裕的。
在同一座城市,仅仅为了利用另一个区的资源,就花27亿买一栋办公楼,怎么也说不通,毕竟城市内的人口流动难度是很低的。只要薪资合适,同一座城市的人才愿意换个办公楼上班。
所以,业内猜测,京东买饭店,就真的是为了饭店和酒店业务。也有些证据作为支撑:
比如,早在1996年,刘强东在人民大学上学期间,就用自己写程序的钱24万元,买了学校附近的一个餐馆,但因为是二手店的问题,却被房东强行关店,创业失败。24年后,刘强东再花27亿元买大饭店,是不是圆当年的梦呢?
又比如,2017年11月,京东宣布进军房地产业务,当时定的目标就是“上线后的京东房产将会使房地产行业与电商产生新的融合,覆盖住宅、商业地产、特色地产等市场,打造大地产时代的服务平台,并将在5年内成流量、线上交易量双料冠军”。而京东商城居家生活事业部房地产业务部总经理曾伏虎就曾表示,广告模式、销售佣金,以及商业地产、和产业地产的运营收入,将会是京东房地产业务的营收来源。
据有些网友爆料,不包括地下,北京翠宫饭店总面积达到6.9万平方米,折合每平米卖价只有3.9万元,这可是寸土寸金的北京三四环之间。京东不管是将来转手卖掉,还是拿来出租,都是有赚头的。
关注孔方财经,让你第一时间了解热点财经事件背后的经济原理。京东有多少外包人员?
三十多万
京东外包临时工肯定有很多,甚至可以说是占据三分之一或者一半以上,其实无论是京东还是其他品牌都有很多外包临时工,主要是客服外包。其实无。”
京东先后组建了上海及广州全资子公司,将华北、华东和华南三点连成一线,使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覆盖在京东商城的物流配送网络之下;同时不断加强和充实公司的技术实力,改进并完善售后服务、物流配送及市场推广等各方面的软、硬件设施和服务条件。京东商城组建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沈阳、西安为中心的六大物流平台,以期能为全国用户提供更加快捷的配送服务,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公司的业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