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追击歼灭战,为何古代帝王对匈奴头疼不已
dnf追击歼灭战,为何古代帝王对匈奴头疼不已?
匈奴是生活在北方草原的游牧集团,战国时期开始强大起来,并趁中原群雄内斗之机,南下占领河套地区。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公元前214年派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把匈奴人赶回老家去,修建万里长城重兵把守。关于匈奴人的来源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西汉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中认为匈奴人是夏桀儿子淳维率众逃到草原上繁衍的后裔。
草原上祟尚强者,拥有众多的部落和民族,可能是夏桀后代逃到草原后称作匈人,奴是汉人对他们的蔑视称呼。夏人拥有先进的技术逐渐成为草原上的统治者,因此草原上各部落被冠以匈奴名号。匈奴人第一个当家人叫头曼单于。他的儿子冒顿单于东败东胡,西控大宛,乌孙,北据丁令,坚昆,南并娄烦,白杨成为草原霸主,控弦之士四十余万。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率32万军队在平成白登山同冒顿单于的四十万大军碰撞,此后汉朝又和亲政策维持同匈奴人关糸。到汉武帝时代,汉朝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经济强盛人口增多。汉武帝调整对匈奴政策,开始武力反击。从公元前119年开始,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等人三次北伐匈奴,经过河西之战,河南之战,漠北之战把汉帝国的国境线从长城沿线推进到漠北。匈奴人被斩首十余万分化为五部从此衰落下去。
此和汉和匈奴的关糸在和亲和战争之间不断切换,持续了百余年。后来,匈奴人又分化成南匈匈奴和北匈奴两部分。南匈奴内附,被安置在长城以里从事农耕生活,成为汉王朝的子民。北匈奴生活在漠北同汉王朝处于敌对状态。公元97年,草原上发生灾害(旱灾,白灾,蝗灾),人畜减少一半。东汉派大将军窦宪联合南匈奴和鲜卑联军北伐北匈奴。北匈奴战败西迁,又开始新的征服。
东汉末年南匈奴参了军阀內战,曹操统一北方以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子的名义把南匈奴分为五部,派刺吏去管理。酋长子弟入京师学习,实质上是人质。建立前赵的匈奴人刘渊年轻时在洛阳游学。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耗尽了国家元气,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在中原掀起建国热潮,北方地区先后出现十几个胡人国家。
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攻占洛阳和长安建立前赵政权,几十年后被羯人石勒建立的后赵取代。铁弗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政权,留下一个统万城,是亚洲大陆上匈奴人留下的唯一个遗迹。称雄中国北方五六百年的强悍民族至此谢幕,匈奴人大部分融入汉和其他民族之中,成为一个小小细胞。北方汉族中的刘姓,金姓,丛姓是匈奴人裔,也有一些民族把匈奴人视为祖先膜拜,。
长安十二时辰有多少动作戏设计风格出乎你意料?
国产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已经播出三分之二,彻底引爆了这个暑期档国产剧市场,这部剧确为也为较长剧带来了很多的惊艳的地方,比如这部剧的动作设计风格。《长安十二时辰》动作设计对于国产影视工业最大的突破,在于它用影像还原中国古代的武装力量,呈现出较为真实的战斗场景,并且充满了细节和质感。《长安十二时辰》动作设计风格:突破回归真实质感国产古装剧有史以来,第一部根据考据历史遗留,还原中国古代战士不同军种,甲胄兵器配合的古装剧。
这里以《长安十二时辰》第23集崔器战死一场举例。
这个情节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右相林九郎调走右骁卫,导致靖安司防御十分空虚,只剩下人数不多的武侯和护卫。这些不太专业的“安保人员”,结果被龙波率领职业军人,边军造成单方面的大屠杀。当时唯一留下来的崔器预测到了危险,在经历姚汝能的挖苦后终于穿上一身护甲。崔器抱着必死的心上前去战斗,守护旅奔军的荣誉和长安。这一场战斗设计相当真实,崔器最后壮烈赴死,这里我们看看双方的武器装备。
崔器身上穿的是轻甲,开始的兵器步槊,中期手持一柄唐横刀,怀中还塞了两个骨朵。
龙波率领的边军都是身穿重甲,武器则是不一,有的持步槊,有的持斧头,有的持狼牙棒,有的手持单刀和盾牌。后来和崔器对战的一个军人,则是手持短手双斧。不管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些人都是武装到牙齿的古装军人。
由于这些人是龙波找来的职业边军,每个人武艺和杀敌经验都只比崔器逊色一筹,甚至可能是毫不逊色的。
于是崔器在对战的过程当中,因为负重再加上对方的专业和经验,崔器都不能叫打得非常辛苦,简直是被单方面的压制了。崔器在对战的过程当中,手中步槊基本用枪杆在横扫,用尾巴重重敲打。还有架起桌子砸过去。不但没有打死一个人,最后壮烈战死。
这幕打斗戏的过程当中,很多观众就发出了一个疑问。
比如崔器的步槊为何不能破甲,再到为何不刺敌人的脖子啥的?
崔器为什么不能破甲?原因是崔器手中的并不是透甲枪,而透甲枪是中国古典小说演义当中才经常出现的。崔器的兵器是步槊,步战破甲只能百步冲锋,才能透札。
最主要的是敌人都是身着重甲,又都在狭小的室内,只能用尾柄反震打击,这就是步战钝器的重要性。
至于有些观众认为枪槊的破甲,除非是对方身穿轻札和锁子甲。
但是,这部剧龙波一方敌人都是明光铠,想要突破半身重甲在室内基本就不可能,除非崔器选择扎对方的四肢还有头部等那些要害。偏偏条件限制严重,因为步槊需要靠马力才能破甲,步战开阔地的地带也可以。现在是却是室内这种狭窄的空间,对方又是大斧重锤等重武器。
最重要还有一点,龙波手下都是和崔器一个级别的高手。
所以崔器为什么不扎脖子?
原因就是对方也是尸山血海里爬过来的,你说扎就扎,哪有那么容易呢。
古今枪棒,马战用槊。原因是步槊坚实,有韧性,可以借马力刺敌于马下而不断,说白了这个跟西方中世纪长矛同类属性。大家以为集团骑兵冲锋还能跟一武侠一样,到时大战三百回合。你只要被捅下去了,就算不被敌人联枪捅死,敌人也可以纵马踩死你。
所以,古人枪重扎,槊重刺,枪槊看似一类,实则功用完全不同。
《长安十二时辰》这一场动作戏设计,崔器本来就是步战,身处狭小空间内,身上轻甲加负重极重。
敌人巨斧和狼牙棒等重武器,防御半径基本就是盾牌,根本不可能像演义中抖枪花,再刺中脖子,这些都是演义中的打法。也是这样,最后崔器脱了甲胄的时候,身上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伤痕。崔器是被对方用重武器,活活给砸死的,只怕是内脏已经全碎。
《长安十二时辰》的动作戏设计各不相同这部古装剧的动作设计确实相当出彩,除了前面的崔器战死。再到最前面第1集旅奔军突袭狼卫,主打的是小团队打歼灭战,打出了现代反恐精英的感觉。
而张小敬和鱼肠,再到和狼首曹破延的近身搏斗,则是打出设计感加写实搏杀的路子。张小敬阻止伏火雷马车的追击,以及在马车上和狼卫的打斗。甚至张小敬有场借大灯飞跃的戏份,则是好莱坞孤胆英雄般的稍夸张的动作设计。
而崔器守卫靖安司战死一场打斗,以及张小敬所在第八团死守烽燧堡的战斗。又偏古代武装力量大范围打仗,单个士兵对战小队武装力量的写实动作设计。
总而言之,《长安十二时辰》动作设计确实在观赏性上面,还有尽量还原的写实性上,达到国产影视作品有史以来的一个高度,尤其是古代武装力量战斗写实方面的还原。
这在由于武侠风格盛行的中国影视剧中,非常非常的难得。
武侠动作设计风格本身没有问题,但因为过于盛行陷入套路。导致大量宫廷剧和历史剧动作设计也偏武侠风格,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少体现几个东西。正是《长安十二时辰》古代不同兵器的配合使用,再到盔甲和甲胄的真正功效。
毕竟在那些武侠风格的古装剧里,主角不管手中持枪还是持剑,对方不管是普通的士兵还是身着厚厚甲胄的将军,往往是轻轻一剑就死了。
这么一来,那些士兵身穿厚厚的盔甲和甲胄,还有什么意义呢?
最后,《长安十二时辰》的动作设计确实是这些年来最大的突破了。上面以崔器无法突破盔甲举例,其实在昨晚的剧情也出现了。那就是姚汝能为了救檀棋,与身着甲胄的右骁卫的战斗。姚汝能事先嚣张,但确实证明还是打不过一群职业军人,再次用了这种相对写实的动作设计风格。
但全片动作设计也有例外,那就是张小敬大战右骁卫一场。
张小敬几乎和姚汝能一样的装备,还没有像崔器身着甲胄,武器也只有一柄唐刀,敌人的人数却比姚汝能多了一倍。张小敬单枪匹马杀得九个右骁卫人仰马翻,从容而去,只能解释是主角的开挂,还有无双模式了。
更多关于《长安十二时辰 》和动作设计的问题,欢迎大家关注和讨论!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精锐部队?
西汉末年,到处兵荒马乱,刘秀兄弟认为这可能是天亡新莽、恢复高祖之业的大好时机,他们分头发动舂陵子弟。
经过充分努力鼓动,刘秀兄弟终于召集了8000多舂陵子弟,刘演自称“柱天都部”,柱天之柱;都部,统帅其众的意思。
刘秀兄弟的这支以“舂陵子弟”为主的起义军被称为“舂陵军”,又因其以复兴汉室相号召,也叫汉军。
“舂陵军”可以说是西汉少见的精锐部队,他曾经创造了2万之众,打败百万王莽军队的辉煌战绩。
那么,作为刚刚建立的舂陵军,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呢?他是怎么成为汉朝最精锐部队的呢?
主要还是这么三个方面的努力
其一、这支军队一开始就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硬实力,善于团结周边的军事力量联合绿林攻城略地刘演在舂陵,刘秀与宛县人李轶在宛县,同时起兵反莽。为了壮大起义军的力量,刘演派其族兄刘嘉去见平林、新市兵首领陈牧、王匡,建议绿林军和舂陵军联合作战。
后来,舂陵军要求与下江兵的“贤将军”议大事。下江兵公推王常来会见刘演。
尽管成丹等下江兵将领不愿与刘演合纵,但刘演说服了王常。下江兵素来敬重王常,便听从其言。
于是,刘演与下江兵将士订立盟约。
从此以后,绿林军的三支武装平林、新市、下江兵与刘秀兄弟的家族武装“舂陵军”就混合在了一起。
通过吸收地方的武装,舂陵军力量开始膨胀,刘演率起义军夜袭蓝乡,全歼守军,将甄阜留在蓝乡的辎重全部搬了回来。第二天,起义军渡过洮水,舂陵兵自西南攻甄阜,下江兵自东南,而攻城略地。
不久,舂陵军就开始围宛城,起义军声势大振,归附者甚众,四路人马达十万之多,将士们都认为有必要立一个皇帝,有一个最高首领以统一号召。
率先树立刘氏皇族的大旗其时“人心思汉”已成为农民起义军的共识,大家都同意立一个西汉宗室为帝,但起义军中的西汉宗室很多,立哪位宗室,意见就不一致了。
舂陵军和王常为首的下江兵主张立刘演为帝,而新市、平林兵则主张立舂陵戴侯刘熊渠的曾孙刘玄为帝。刘玄性格懦弱,在起义军中默默无闻。新市兵、平林兵的将领放纵惯了,不愿受约束。如果立了严厉、有才能的刘演就要受严格的约束,立了懦弱的刘玄则可以照样掳夺金银珠宝。
其二、舂陵军的将士很多出自“英雄好汉”,地方豪杰和侠客,人才济济,因此其战斗力极强据说刘秀勤于稼穑。而其兄伯则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弟秀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
新莽天凤中,刘秀去长安,从中大夫许子威受《尚书》,而略通大义。
刘秀与其兄刘缤反莽,起事于舂陵,有众七八千,号“舂陵军”。
可以看出舂陵军里面有刘秀这样的读书人,刘秀的文化程度是非常高的,他专门研究《尚书》,学历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呀!
刘演喜欢交接豪侠壮士,他的队伍肯定有很多武林高手和敢战之人。
后来又与绿林军联合。
说白了,舂陵就是一个梁山好汉、游侠、壮士、读书人组成的有发展潜力的精锐部队,可以说是人才济济,也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更始政权建立后,刘玄任刘演为大司徒,任刘秀为太常、偏将军。
其三、“舂陵军”之所以是汉朝的精锐部队,主要还是他们的实战能力超强,刘秀的3000“敢死队”就能够像“冲击波”一样震撼王莽的百万大军刘秀是刘邦的后裔,从小就跟着自己的叔叔刘良一起生活。后来,他考入了长安太学,在那里读书学习,这也使他成了中国历史上学历最高的一位皇帝。
刘秀从太学毕业后,便在哥哥刘演的帮助下,发动事变,组建“舂陵军”。
舂陵军组建的目的便是为了光复汉室。舂陵军的势力越来越大,之后又融人了绿林军,成为当时一支最强劲的军队。
这种军队的嫡系部队只有8000余人,之后,刘演率领这支骑着水牛、毛驴,拿着锄头、竹矛的乌合之众北上,同时修书一封,令人先行赶往新市军中报信。
新市军中王风、王匡等人久闻刘演的侠义大名,又畏惧朝廷攻势,见得了强援,自然欢喜。除“舂陵军”之外,平林人陈牧、廖湛也组织了千余人,先期赶往新市军中,这就是“平林军”,从此以后绿林军联盟”脱胎换骨,实现了成分上的转化,不再局限于之前的农民思维。
舂陵军与新市军配合攻打长聚,杀了王莽的新野尉,获得不少战利品,“舂陵军”的装备才得到了一些补充和改善。
起义开始的时候,刘秀骑的是牛,到这时才有条件改骑马了!
“舂陵军”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
舂陵军起事初期,在当地百姓中引起恐慌,他们纷纷藏匿起来,说“刘演要杀人了” ,后来看到刘秀也参与其中,皆惊道:谨厚者亦复为之,乃稍自安!
意思是说,像刘秀这样老实的读书人都起义了,可能王莽朝廷也是气数已尽,所以很多人都“心安理得”的加入起义了!
可千万别以为造反是一种无本生意,事实上,它的代价可是当时舂陵刘氏家族全部男女老少的身家性命。
想当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因为没有正规的武器,大家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
而刘秀与刘绩的起义说来也很有意思,由于没有像样的武器,这支“舂陵军”一开始只是要求各人自带武器,于是乎许多人从家里找来锄头、铁锹以及鱼叉还有柴刀等,便去战场上玩儿命。
看来刘秀兄弟所在的地区,民间确实比较有尚武的风气。
至于刘秀,当时舂陵军中的二把手就更是搞笑,不仅穿着古怪,而且他的坐骑还竟然是一头行动起来非常缓慢的老牛。
刘秀骑着老牛上战场,因此,后人便称他为“牛背上的开国皇帝”。
刘秀骑牛上战场打仗也一直被传为千古佳话。不过,虽然兵少将寡,装备极差,但可谓一群乌合之众的舂陵军,在刘秀兄弟俩的带领下一开始竟然稀里糊涂地接连打了好几个小胜仗,开局应该说还算可以。
不久,昆阳城发生了惨烈的攻防战,莽军用尽了力量也不能破城。
汉军盼望救兵不到,恰好在这时候,刘秀把郾城、定陵的援军调来,开到了昆阳城郊。
刘秀调集郾城、定陵军队,原来也经过了一番艰苦努力。
当地将领听说王莽兵力强大,都不敢前来抵敌,有些将领甚至吝惜财物,主张分兵自守,不愿支援昆阳汉军。刘秀看出了这种情势;就劝他们说:“大敌当前,如果我们能打败它,所得财宝何止这些呀!
刘秀说服众将,然后亲自率领3000精锐,快马加鞭驰援昆阳!
那天,刘秀遇到了强大的敌人,反而勇气百倍起来,“真是奇怪!”大家一致表示:愿意亲临前阵,协同刘秀作战。
经过几场小的接触,刘秀看到了王莽军队的弱点,于是乘胜前进,继续猛攻,接着又打死了上千的莽军,诸将胆气更壮,无不以一当百,因而取得初战的胜利!
因此定陵、郾城的汉军精锐才及时赶到了昆阳。
刘秀带着精锐的步、骑兵一千人,作为援军的前锋,最先到达。
在距离汉军主力四、五里远的前面、靠近莽军的地方,布下阵势,准备战斗。
骄傲自大、思想僵化的王邑,哪能把刘秀带领的千把人的援军放在眼里?他轻率地派出几千人前去迎战。在刘秀的指挥下,英勇的汉军,向敌人展开了猛烈的冲击,斩杀敌军几十人。
此次接触,汉军虽然仅仅取得一个小小胜利,但是部队受到了胜利的鼓舞,斗志愈加昂扬。
后来,舂陵军主力部队全部跟进,向敌人展开了猛攻。经过一阵冲击,汉军又斩杀敌兵近千人。王邑派出迎战的几千人,连吃几个败仗,伤亡累累,垮了下去。连战连胜的形势,鼓舞了汉军的斗志。
迎来了主力决战的时机。
这时,宛城巳被汉军攻占了,刘玄也已经移都宛城,但是,消息还没有传到昆阳方面来,刘秀也还一点不知道。
刘秀为了进一步鼓舞汉军的士气,动摇敌人的军心,就制造了一个假情报,宣称汉军主力已经夺下宛城。他想法把这个消息传到昆阳城的守军那里,同时,又故意将部分“捷报”射入敌军的军营。
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新朝大军本来就因为被阻碍在小小的昆阳城下,失去了锐气,现在被假情报迷惑,士气更加沮丧,无心恋战了。
而刘秀等汉军援军全部到达后,又挑选了3000精锐部队渡过昆水,列阵向新朝大军挑战。
王邑、王寻等人再次盲目轻敌。
这次,他俩还是给了刘秀很大的面子,居然亲自率领一万军队出营迎战。
新朝的大军基本上由各地抽调而来,缺乏统一的训练和约束;而地方提供的军队多数是拉壮丁拉来的农民,士气和战斗力都很低下。
王邑、王寻了解这些情况,出战前严禁其他各军擅自出战。
交锋片刻,堪称劲旅的官军,虽也算得虎狼之师,怎奈敌军士气不高,渐渐难以支撑。
说时迟那时快,正当王莽军画地为牢,不敢擅自支援王邑、王寻的时候。
昆阳城内,王凤、王常等人的部队总共不过万余人,他们居然不要命地从城里冲杀出来。
打虎还需亲兄弟,舂陵军是一支熟人加亲戚的军队,看见刘秀的敢死队正在冲击王莽军的主帅大军营时,城内的舂陵军怎么可能坐视外面的亲人陷入重围。
所以,昆阳城内,王凤、王常等人的部队才勇敢的冲了出去,形成内外夹击的态势。
最终,总兵力不足20000的舂陵军,居然打败王莽的百万大军,堪称战争奇迹,这样的战争奇迹,也只有汉军最精锐的部队“舂陵军”才有能力可以做到。
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都参加过哪些战役?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
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1 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
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西岸北上,红四团战士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2 血战湘江
1935年5月3日,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军委干部团接到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在金沙江边找到一条敌军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船,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一条破船。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渡到北岸。敌人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红军突然袭击,一举控制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又找到5条船,动员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5月3日至9日,在七天七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七只小船从容过江。两天以后,敌人追兵才赶到南岸。
3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4强渡乌江
国民党“追剿军”第2兵团总指挥薛岳到马场坪,与贵州总指挥王家烈商定黔北部署。王家烈称“30日晨匪一股由王文场向江界河新老渡口抢渡”,“午又匪一股约4000余人,向我回龙北岸渡口抢渡”。
1月2日,红军右纵队一军团主力和九军团,在余庆县箐口附近的回龙场渡口击溃黔军第8团万式炯部,渡过乌江。9时,红一军团2师4团在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在江界河用竹筏强渡乌江未成功。入夜后,4团再次强渡乌江,第3连连长毛振华率4名战士登上北岸。
黔军教导师师长侯之担上报称“匪一股由回龙场以机炮向箐口猛攻”,“又一股约2000人在江界河对岸,向我猛攻”,“匪即扎筏强渡”。
1月3日9时,红军在江界河发起猛烈攻势,击溃江防黔军第3旅林秀生部第5、第6团,强渡乌江成功。
5嘉陵江战役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3月至4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省西北部强渡嘉陵江,对国民党四川军阀部队的进攻战役。
6湘江战役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
7乌蒙山战役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2月至3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第2、第6军团在云贵高原乌蒙山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著名机动作战。
哪一位军事将领的指挥能力最为高超?
如果要说谁的指挥最让人感觉又大胆又非常有战争指挥艺术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德语:Erich von Manstein,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国防军中战略布局上最负盛名的指挥官之一。笔者将以他的战争指挥生涯来讲讲曼施坦因强在哪里。
1.波兰战场—初出茅庐
1939年8月18日,曼施坦正式从中央指挥调任南方集团军总部的参谋长,总司令是格特·冯·伦德施泰特上将,并且于指挥部协同实施对波兰的进攻计划“白色计划”(Operation Fall Weiss)。在指挥部商量战局的过程中,伦德斯泰特采纳了曼施坦因的方案,此方案要求将南方集团军的主要装甲单位集中到瓦尔特·冯·赖歇瑙上将率领的第10军团,以求得到突破,从而在维斯瓦河以西包围波兰军队主力。其他两个从属于南方集团军的军团,威廉·李斯特上将率领的第14军团和约翰内斯·布拉斯科维茨上将的第8军团则负责在两翼支持赖歇瑙的装甲突击力量直捣波兰的首都:华沙。但在曼施坦因的回忆录里,他表示过他本人其实对于进攻波兰并不是特别热心,因为他认为波兰的存在可以拉大德国和苏联的距离而从而缓冲,此外他也担心进攻波兰将会导致盟军进攻,从而将德国拖入两面作战的窘境。
战场形势的变化,曼施坦因和伦德斯泰特决定在拉多姆地区对波兰部队进行合围。该包围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功。法国战役--以少胜多,破敌致胜
战争初期曼施坦因以参谋官的身份在幕后发挥影响,原本德军进攻法国拟定了以施里芬计划为基本架构,此计划为德军装甲主力放在在比利时荷兰的北方A集团军,目的是占领法国北部的广大临近英吉利海峡土地,切断英法联军呼应。并以此击败英国的登陆部队(当时德国各高层军官并不认为可以在西线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负来击败法国,与其去强求那不可能的幻想,不如以局部胜利为目标,因此才打算效仿施里芬计划),并从战争开始以优势火力强攻比利时和荷兰的堡垒,拿下鹿特丹布鲁塞尔等城市接着来不断以大兵团给法国施压。
但曼施坦因则认为:如此无法制定出更好的计划,而要去仿照那前人的计划。那么依然和一战的结果会是一样的。因此他修改了此计划,主张应将装甲主力配置在南方的A集团军,穿越阿登山区,由后方截断孤立英法主力部队。他的计划一开始并未受到重视。但在经过多次努力提交计划的情况下,和德国国防军坦克派的不断支持得到了希特勒的接见,接见中他向希特勒介绍了自己的计划,进而获得了在军事上赌徒心理的希特勒大大赏识,并且被付诸实行,德军最终获得极大成功,装甲部队一路直冲英吉利海峡,英法联军只得由海路撤回英国,而称为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也两个月投降。而法国的投降和英国的撤退标志着欧洲的平衡已经彻底倒向了德国。在1940年的法国战役中,德军并不像大家所想像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实际上盟国陆军无论从人数还是战车数量上来讲都多于德国,但德军通过集中装甲力量并在拥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和富有冲劲的将军的前提下(海因茨·古德里安、埃尔温·隆美尔),最终获得了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成功,以闪击战一举打垮了法国。令人讽刺的是,此时曼施坦因却反而从指挥部剔除,而被派赴担任第38军军长进行追击残余的法军工作,明升暗降地被挤出了A集团军参谋长职务。东方战场—巴巴罗萨,荣升元帅
1941年3月15日 曼施坦因被命令指挥隶属于艾里希·赫普纳麾下的第56军(1942年该军始改称为“第56装甲军”)。他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前6天抵达前线。
6月22日,希特勒转向苏联发动了巴巴罗萨行动,300万名德军分成北方、中央、南方3大集团军向俄国进攻。曼施坦因的部队准备与乔尔格-汉斯·莱因哈特率领的第41装甲军共同攻占位于陶格夫匹尔斯附近,道加瓦河的桥头堡。苏军很快就发动反攻,但在拉塞尼艾战役被德军成功抵挡下来,苏军被击毁大量战车。曼施坦因的部队进展迅速,在开战后的4天之内,冲入敌境深达200公里,抵达道加瓦河,这令苏联军措手不及。他认为装甲部队就是要不断向前冲,以机动的方式深入敌阵,让敌人无法重整旗鼓组成新的防御阵地,一旦停下来就会成为敌军的标靶,因此要不断前进,最终获得了4天深入达200余公里的成就。
里加城于8月24日被第56军攻占。曼施坦因的下一个任务是进攻列宁格勒,但这时他被下令进军旧鲁萨以支援面临被包围的第50军。8月12日,苏军再次发动反击,孤立了3个德军师。这让德军快速攻下列宁格勒的希望破灭。但这时曼施坦因在空军支援下组织反击,成功击败苏军,德军俘虏了12,000人以及141辆战车。曼施坦因曾经想让他的部队能暂时休息,但不被允许,因此他必须在恶劣的地形及天气下继续进攻。他被下令向东进攻至德米杨斯克地区。9月12日,曼施坦因的部队攻到这座城市附近,但在此同时他被命令前往乌克兰,领导南方集团军麾下的第11军团。
不仅是进攻,曼施坦因还数次击败苏联红军的防守反击战缺乏石油一直是德国最大的心病,而也因此1942年,希特勒为了消除苏联对罗马尼亚油田的轰炸威胁,准备攻打苏军位于黑海的克里米亚半岛最大的空军基地,命令曼斯坦因接任第11军团司令攻下克里米亚半岛并威胁到苏联高加索油田。
曼斯坦因率领第11军团表现活跃,该军团不仅攻入克里米亚半岛,在苏联享有海空优势的情况下,击败3至4倍以上的敌军。此时苏军越过克尔赤海峡向克里米亚发动逆袭,他立刻决定停止攻打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并对苏军发动反击,成功阻止了苏军的进攻,俘掳敌军17万人,最终塞瓦斯托波尔港沦陷,这个光荣的战役让曼斯坦因获得了他的元帅权杖,他的成就已经足以证明其将道的卓越至极。凛冽寒风—洪流停滞
曼施坦因在塞瓦斯托波尔的胜利,使希特勒认为带领德军进攻列宁格勒的最佳人选,就是曼施坦因。因此当曼斯坦因元帅准备越过海峡,加入进攻高加索山的行列时,希特勒却下令第11军团必须向北往列宁格勒前进,并拿下该城。对此曼斯坦因非常反对,他认为就算将第11军团充当集团军的总预备队,也比将其浪费在一个次要战场上任其消耗要来的明智。但最高统帅部的决定却无法更改,于是第11军团北上准备拿下列宁格勒。
第11军团于8月下旬抵达列宁格勒战场,曼斯坦因决定以切断苏军在拉多加湖补给线的方式来攻下列宁格勒(北光行动),此举势必要在其他方面冒着相当程度的风险抽出部分兵力加以突袭敌军的补给线。当第11军团发动攻击之后。苏军完全受到了奇袭,就在曼斯坦因即将成功之际,希特勒下令要他去解除苏军对德国第18军团的威胁。但他认为这是发动此次攻势所必须承担的风险,如果不冒险的话是无法拿下列宁格勒的,但希特勒仍坚持要解决眼前的危机,于是德军歼灭了苏军第2亲卫军团。但是,苏联的补给问题却在这个时间节点取得了喘息,预备部队也开始来到。德军从此以后再也无法发动对列宁格勒的进攻。同时恶耗传来,曼斯坦因的儿子吉罗战死了,但是他没有时间悲伤,因为第6军团在斯大林格勒被包围了,必须等着他去救援。此时,第6军团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之中,由于希特勒下令不准撤出,突围的时机早已失去。对此,曼斯坦因认为第6军团如今被大量苏军包围,如果擅自突围,则后方将会引来数百万的苏联追兵,不如先以第6军团吸引大量苏军包围,等位于高加索山的A集团军先行撤退之后,才能避免德军整个南翼遭到歼灭。在希特勒同意撤出A集团军后,曼斯坦因命令何立德兵团(由罗马尼亚第3及第4军团的残部组成)往东面发动佯攻,再由第4装甲军团从南边突袭斯大林格勒,以解救第6军团。南边的苏军完全受到了奇袭,因为他们认为德军再也无力抵抗,想不到居然发动反击,就在霍斯上将的第4装甲军团攻到离斯大林格勒仅30余公里时,包卢斯上将以并未收到元首的下令撤军行动及燃料不足为理由拒绝突围,如今再也无法挽救第6军团的命运,德军如今的首要任务,就是赶紧将A集团军撤出,以挽救整个南面战场,并让第6军团继续吸引敌军包围,直到A集团军安全撤出。1943年1月包卢斯被晋升为元帅(历史上从未有一名德国元帅被俘,意思是希特勒要他自尽),但他选择投降,第6军团仅剩的90,000人投降,只有5,000多人在战后才重返德国。原图来自知乎绘画室虽然,曼施坦因本人能力极为卓越但是在大势已去的苏德战场上。大兵团作战的人数优势已经无法被战术能力所弥补回来。虽然,曼施坦因在后来的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也在逆风推进而获得了橡木铁十字勋章,在库尔斯克会战重创的苏军上十万人以上,在下第聂伯河成功将20万人战略撤出苏联朱可夫元帅的包围网,但是依然无法拯救德国的失败。最终因为和希特勒在战略上的分歧导致了他在1944年被解职。战后,他被英国军事法庭于1949年以战争罪判处18年监禁,但是4年后他就因为身体原因很快被释放了,随后在冷战时期也因为其军事才能成为了西德政府的高级顾问,协助建立新的德国联邦国防军。纵观一世,曼施坦因也算得上为德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上一篇
狂战觉醒,狂战三觉多少级 -
下一篇
cf体验服外挂,有没有在教育机构上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