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远东,那么美军现在会拥有哪些先进装备
st远东,那么美军现在会拥有哪些先进装备?
苏联国内的混乱状况与1990年代中期达到了高峰:经济陷入泥潭,边境冲突不断爆发。而苏军自然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军备大规模裁减并退役,新装备的研发进度也减缓甚至停滞,士气也相当低迷,这一系列现象导致的恶果最终在车臣战争中集中爆发。
苏联当局与90年代开始推行经济开放与改革政策,引入资本主义体制和西方企业,同时开始推进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地下资源的开发。苏联经济于2001年开始有所起色,并开始重整军备以适应现代状况,大量的新锐装备开始缓慢入列。
那么,作为冷战另一方的美国,在后冷战时代军备建设方面又是怎么做的呢?
ATF计划:
旨在对抗苏联第三代战斗机的ATF计划最终以YF-22的胜出而落下帷幕。美国空军原计划订购700架,并逐步部分替代F-15C/D机队。然而苏联威胁的(相对)消退导致美国开始新一轮军缩,ATF计划也遭到削减,最终被砍到只有390架。F-22A于1996年开始进入小规模生产,1999年正式进入量产阶段,并进行了分阶段改进。F-22A Block-III对F-119引擎进行了增推升级,并适当增加了航程,集成了DAS、HMDS和全新的AN/APG-81雷达(但最后只落实了一部分),被称为“超级猛禽”。
“超级猛禽”
F-22最终还是停产了。
美国空军的F-15、F-16机队的升级:
F-15C/D的MSIP计划于90年代初期开始大规模普及,以作为F-22A正式服役前的过渡,让F-15C/D具备了发射AIM-120 AMRAAM的能力。一些F-15C/D在F-22服役后转入空中国民兵。
承担Mid-Range Strike的F-15E的数目有所削减(和现实位面区别不大),但由于A-12采购数目有限(USAF同样计划装备A12)加上FB-22流产,后期仍然进行了改进(可以参考F-15SG),并延缓退役速度,以增加在东亚和欧洲地区的打击部署。最终升级计划还是参考F-15X。
由于新的中程打击平台(有限)服役和F-15E的改进,F-16于本位面在美国空军的地位有所降低,退役速度也加快了。和本位面一样,Block-50/52实现了电子战设备内置,和先进的BVR&空对面能力。F-16仍旧有着不错的外销成绩和多样化改造方案,哪怕是在JSF已经在同盟国逐渐铺开的当下,F-16仍然有着不错的外销成绩,在多国担当主力。
A-10退役速度更快了。
轰炸机:
B-2的采购数目有限增加,50-60架左右。
B-1B和B-52的退役速度加快了。
B-21作为一个相对B-2降低成本的替代品,仍旧会适时出现(同时期苏联的PAKDA的研发进度也会发生变化)
USAF会保持180-200架左右的轰炸机部队的规模。
JSF计划:
原本是海军陆战队用来取代AV-8B的STOVL+LO打击平台,空军后来介入此方案(作为F-22的补充,以及三代机替代),最终衍生出F-35A和F-35B型,花了大量时间与经费,最终修成正果,同样大量外销,作为一线盟国的主力机。
X-35B
海军去搞NATF了,时间推迟但是没有流产。(设定还是NG胜出,命名为F/A-19)
AFX
海军航空兵:
重点当然是A-12了——让美国海军真正拥有了一款低可探测性+长距离打击飞机,设计指标有所妥协,因此本位面的中苏防空压力会更大(也会有对应措施)。A-12部分取代了A-6E和F-18的地位,采购数量有限(海军最终只服役了200机左右,而空军计划采购300架,后来削减到180架)。
LO+长距离打击,真香。另一方面中苏的压力也增大了不少。
F-18和F-18E的地位有所下降,作为F-14D+和A-12的局部补充。
F-14发展出了F-14D+型,具体可以参考ST21方案,然而美国海军还是打算在不久以后退役F-14(用F-18E部分补充+NATF替代),海军对此争议很大。但海军确实需要一款高性能的空中优势战斗机。
F-14D和D+最终于2010年左右全部退役,由F/A-18E/F部分取代其角色,并等候NATF/F/A-19填补空缺。
(冷战后期就打算砍掉F-14+格鲁曼那时候状况并不是很好)
ST21改进方案
无人机:
捕食者、死神、全球鹰变化不大(外销更多,一线盟友几乎都装备了全球鹰)。
RQ-170、RQ-180加快列装与服役。
海军:
伯克IIA的生产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00年代初期开始转向伯克III,配置可以参考现实里的伯克IIA重启型和伯克III的混合物,雷达配置为AN/SPY-1DV+AN/SPQ-9B,上层建筑更加精炼,发电量更大。
由于苏联威胁削弱+中国海军尚未成型,CGX还是被取消了。
但DD-21计划则得到了发展,最终朱姆沃尔特级于00年代末期开始服役,低可探测设计+大孔径有源相控阵雷达是一个有效的手段。由于CGX流产,提康仍然在服役,但退役速度加快了。海军计划在朱姆沃尔特的基础上发展一型提康代舰(LSC),且能节约成本。
伯克IIA后期型和伯克III于2010年代末期开始大规模升级,增强反弹道导弹能力,并更换AN/SPY-6,以应对新的大国竞争局面。
海狼还是早夭了,但弗吉尼亚级吸纳了更多来自海狼的技术,更先进,洛杉矶的退役速度加快。USN的SSN数目将维持在60艘左右。(苏联在2020年维持了约30艘,而PLAN则为12-14艘,压力不小)
SSBN维持在18-20艘的规模(苏联同样维持在差不多的数目,而PLAN则在2010年代开始批量建造094改进型),因此哥伦比亚级的启动比本位面提前。
海军的MQ-25将维持X-47B的设计(会做减法)。
X-47B
航空母舰维持在12艘的规模,LHD/LHA则和现实差距不大。
陆军:
LOSAT服役(这玩意是最可惜的)。
LOSAT是真的可惜
科曼奇还是泡汤了。
十字军也泡汤了,但部分技术被沿用到帕拉丁的升级上面。
陆军的标准步枪升级依旧一拖再拖,大头兵继续用M4A1吧(笑),不过XM8倒是变成M8了,并且更加模块化。
(以后会补充一点苏联和中国,以及其他国家譬如日本的设定)
你的城市最出名的是哪条路呢?
坐标广州,最出名的自然是北京路了。
在广州生活这些年,去到北京路的次数数不胜数。
最初的原因是有两个要好的朋友住在附近,后来是因为开通了地铁新线路,来往方便。
北京路最适合情侣、朋友逛,好吃好玩的地方很多,说几个我常去的吧,说到哪儿算到哪儿。
海底捞,从中山五路拐进来没多远,有大大的logo很好找。这家海底捞人超多,需要提前排位。
大佛寺,在西湖路上,夜晚亮了灯超美。很喜欢这座闹市中的古刹,有种修行在人间的感觉。寺中有图书馆,可以坐下来看书。
买福彩,在大佛寺临时抱佛脚后,我会在北京路的福彩投注点买一注刮刮乐,很神奇的是经常中奖,10-20-50不等。图个开心。
电影院,北京路的几家电影院都去过了,青宫,星汇,飞扬,五月花,市一宫,甚至古旧的永汉电影院。真的是贡献很多电影票啊。
天字码头,从北京路走到头,经常晚饭后和朋友走到珠江边散步,拍拍夜景,吹吹风,很是惬意。
百货大楼,光明广场,广百百货,天河城百货,都留下了足迹,但没留下多少钱,逛的多买的少,哈哈哈哈哈。
联合书店,闹市中有这么一间书店,别有一番意味,经常约人约在那里,等人的时候看看书。书店有好几层,可以逛好久。
博物馆,北京路有一家南越王宫博物馆,就近逛过好几次。这家是王宫遗址,和越秀公园那边的南越王墓博物馆不一样。
城隍庙,庙不大,但庙外的牌坊和庙里的神像都很好。大佛寺是佛家建筑,城隍庙是道家的,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信仰并存。
好吃的,有一条惠福东路美食街,经常举办美食节。在这里,我吃过抹茶,叹过早茶,喝过奶茶,粤式川式湘式日式越式,各种美食小吃串串火锅烧烤大排档应有尽有,最近去的较多的是一家小龙虾店,爱吃的朋友不可错过。
好玩的,密室逃脱,射箭,电玩,游乐场也都有,去的次数不多,更多是听过和路过。
公园,旁边有人民公园,去过一次,好多踢毽子的,让人怀疑全广州踢毽子的都跑到这儿来了。还有就是跳舞和下棋的。
买衣服,路的两边很多买衣服的店,我有在这里买过西装,好像还有T恤,买的不多。
这里美女很多,可以大饱眼福。
还有一家失恋博物馆,一直想去看看。
这里对我来说意味非常,留下来太多回忆,今后还会创造更多回忆。
加拿大这个国家的由来?
加拿大原来是印第安人与因纽特人的居住地。
16世纪,法国人梦想发现并统治更多的疆域,扩展他们的贸易范围,并让世界各国信奉他们的信仰。
1535年,当时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航海家杰克斯·卡蒂埃尔(Jacques Kartier)去探寻“新世界”,以求找到一条通往印度的航道。卡蒂埃尔首次探险来到了圣劳伦斯海湾。这时他并不知道会在这里发现什么,但他希望这是大洋的一个分支,并是他通往远东征程的必经之路。
于是他沿圣劳伦斯河逆流而上。然而他并没有到达所期盼的亚洲,却来到了魁北克(Québec),当地的印第安人称它“Stadakona”。两名印第安青年告诉了Jacques Cartier通往“kanata”的路线,他们当时指Canada,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17世纪初期。
Canada一词源于印第安语的“Canada”,意为“群落”或“村庄”。卡蒂埃尔在向法王报告时,首次使用了“Canada”,来指他所到达的魁北克。到1616年,虽然整个地区已被命名为新法兰西(la Nouvelle-France),但加拿大大河及圣劳伦斯湾(法语:Golfe du Saint-Laulent;英语:Gulf of St.Lawlence)沿岸的土地仍被称为加拿大。
从16世纪起,加拿大沦为法、英殖民地。
1756-1763年期间,英、法在加拿大爆发“七年战争”,法国战败,而1763年的巴黎和约使加拿大正式成为英属殖民地。
当魁北克在1791年被划分成上加拿大(Upper Canada)和下加拿大(Lower Canada)殖民地时,“加拿大”一词首次被官方启用。上下加拿大于1841年再次统一,成为加拿大省(Province of Canada)。
1867年,英将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省和诺瓦斯科舍省合并为一个联邦,成为英国最早的自治领。此后,其它省也陆续加入联邦。
1926年,英国承认加拿大的“平等地位”,加拿大始获外交独立权。
1931年,加拿大成为英联邦成员国,其议会也获得了同英议会平等的立法权,但仍无修宪权。
1967年魁北克人党提出了要求魁北克独立的问题,1976年该党在省选举中获胜。
1980年魁北克就独立一事举行了公民投票,结果反对者居多,但该问题并未最后解决。
1982年,英国女王签署《加拿大宪法法案》,加议会获得立宪、修宪的全部权力。在20世纪下半叶,一些魁北克的法语省民请求独立,但是两次全民公决(1980年及1995年)中独立一方以40%及49.4%的得票率险负。之后,加拿大修改了相关法律,清晰法案规定在魁北克全民公决中所提出的问题足够明确且得到明显多数的支持时,魁北克可以与加拿大政府进行脱离联邦的协商程序。
1982年3月英国上院和下院通过《加拿大宪法法案》,4月法案经女王批准生效,加拿大从此获得了立法和修宪的全部权力。
1982年4月17日,加拿大国会通过新宪法,并得到英国国会通过废止旧宪,加拿大把7月1日的自治领日改名为加拿大日,加拿大事实上从英国独立。联邦成立时,将新国家定名为加拿大。
二战中最著名的战列舰都有哪些?
战列舰是一种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战斗武器的大型水面战斗舰艇,由于舰上装备威力巨大的大口径舰炮和厚重装甲,具有强大攻击力和防护力。战列舰曾经是人类创造出的最庞大、最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
依阿华级战列舰“依阿华”号战列舰9门主炮右舷顺次射击,据称可导致这艘排水量45000吨的庞然大物侧移10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依阿华级战列舰以其高速性以及强大的高射火力伴随航空母舰特遣舰队和支援两栖登陆作战。
依阿华级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建成的吨位最大的一级战列舰,也是世界上最后一级退出现役的战列舰。
依阿华级战列舰计划建造6艘,首舰依阿华号1940年始建,共建成4艘,分别是依阿华号(Iowa 舷号BB-61),1940年6月27日在纽约海军工厂正式动工,1943年2月22日正式服役;新泽西号(New Jersey 舷号BB-62),1943年5月23日加入现役;密苏里号(Missouri 舷号BB-63),1944年6月11日正式服役;威斯康星号(Wisconsin 舷号BB-64),1944年4月16日加入现役。伊利诺斯号(Illinois)1945年8月停工;肯塔基号(Kentucky)1950年1月下水后停建,均未建成。
“大和”号战列舰1941年10月30日,大和号在宿毛湾鹈来岛和冲岛标柱间进行全速公试的画面,当时的状态为公试排水量69304吨,151700轴马力,螺旋桨每分钟223.2转(照片为人工上色,摄影:桥本敏郎)
这是目前流传最广的战舰大和建造照片,也是唯一一张详细的舾裝照片,摄于1941年9 月22日吴工厂舾裝舰桥,画面右边的是凤翔号航母(遮风栏呈竖起状态),凤翔远方为间宫号给粮船,背景为停泊在二河川口的驱逐舰群。左侧可见第6战队的重巡洋舰加古、衣笠、以及一艘特设给油船。长期以来日本人对这张照片的钻研判读机会发展成一门学问。拍摄者为造船部设计官桥本敏郎技术大尉。日本投降后桥本前往东京,以“技术资料兼民族纪念品”的名义将照片托付第二复员省(原海军省)官员福井静夫保存。
俾斯麦级战列舰▲纳粹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
希特勒称它为“德国海军的骄傲”,就连敌人丘吉尔也不得不赞叹“这真是一艘了不起的船只”,这就是纳粹德国最强战列舰“俾斯麦”号。
它以普鲁士铁血宰相命名,凝聚德国最先进的工业和科技智慧结晶,其武备之强令同时代战舰望尘莫及,只用6分钟就消灭了被称为英国海上国力象征的胡德号战列舰,震惊了整个世界。然而,初战3天后,“俾斯麦”号就永远沉入了大海,其末日之战与初战一样惊心动魄,至今仍为无数军迷津津乐道。
号称“不沉的海上钢铁堡垒”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
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考虑到其在亚洲和欧洲的潜在敌国日本和德国正在积极扩军备战,于是根据英、美、法三国签订的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在1937年开始建造2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建造了两艘:北卡罗来纳号(North Carolina BB55)、华盛顿号(Washington BB56)。1937年10月27日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在纽约海军船厂开工,1941年4月服役。同型舰华盛顿号战列舰1938年6月14日开工,1941年5月服役。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
黎塞留级战列舰▲黎塞留级战列舰
1935年10月22日,黎塞留级首舰“黎塞留”号在布雷斯特铺设第一块龙骨。在随后的4年内,2号舰“让-巴尔”号和3号舰“克莱蒙梭”号相继开工。黎塞留是法国中世纪著名的红衣大主教。
法国计划首批建造3艘黎塞留级战列舰,随后再建造3艘黎塞留级的改进型,到40年代中期,整个造舰计划完成时,法国将拥有8艘较新的战列舰与意大利和德国海军的同类战舰对抗。
▲黎塞留级战列舰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King George V class)是英国于1930年代末建造的一级战列舰,也是二战前英国建造的最后一级战列舰。
其设计遵守1936年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限制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不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大于14英寸即356毫米)的规定,是典型的条约型战列舰。
同级舰有英王乔治五世号(HMS King George V )、威尔士亲王号(HMS Prince of Wales)、约克公爵号(HMS Duke of York)、安森号(HMS Anson)、豪号(HMS Howe)等5艘。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维内托级战列舰维托里奥 维内托级战列舰是意大利建造的一种战列舰。维内托级首批2艘:维托里奥 维内托号(Vittorio Veneto)、利托里奥号(Littorio);2艘改进型:罗马号(Roma)、帝国号(Impero,音译为“因佩罗”号)。
20世纪30年代法国针对德国的“袖珍战列舰”开始建造新型敦刻尔克级战列舰,意大利海军原有的战列舰已经显得陈旧落后了。最初,意大利海军准备建造一种可以和“敦刻尔克”级相抗衡的新型战舰,最后,意大利海军决定设计建造35000吨级的战列舰即后来的维托里奥 维内托级战列舰。
▲维内托级战列舰
纳尔逊级战列舰▲纳尔逊级战列舰
纳尔逊级战列舰(HMS Nelson)是英国建造的一种战列舰。以英国海军上将,特拉法尔加海战的英雄霍雷肖 纳尔逊(1758-1805)命名。
设计与建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曾计划建造N3型战列舰,因《华盛顿海军条约》夭折。根据条约最后妥协的结果,日本、美国可以保留完成条约规定的未完工的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的战列舰(日本的长门级战列舰、美国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英国则能够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建造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的战列舰,而不受条约中10年内不得建造战列舰的规定的约束。根据这一协议,英国海军1922年11月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开始建造纳尔逊级战列舰。
▲纳尔逊级战列舰
长门级战列舰▲长门级战列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势力迅速膨胀的日本为争夺海上霸权,重新制定了八八舰队的计划。长门级战列舰是日本海军按照该计划正式建造的第一型战列舰。日本海军顺应当时各海军强国主力舰竞相计划搭载更大口径主炮、动力性能更高和增加装甲防护的趋势,根据以往海战的经验,日本海军决定建造重火力、高航速的战列舰,在与美国海军造舰竞争中以质的提升补充量的不足。
以上是铁杆军迷观点,欢迎关注铁杆军迷,欢迎深入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本人将删除。
一口气读完加拿大历史?
加拿大原来是印第安人与因纽特人的居住地。
16世纪,法国人梦想发现并统治更多的疆域,扩展他们的贸易范围,并让世界各国信奉他们的信仰。
1535年,当时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航海家杰克斯·卡蒂埃尔(Jacques Kartier)去探寻“新世界”,以求找到一条通往印度的航道。卡蒂埃尔首次探险来到了圣劳伦斯海湾。这时他并不知道会在这里发现什么,但他希望这是大洋的一个分支,并是他通往远东征程的必经之路。于是他沿圣劳伦斯河逆流而上。然而他并没有到达所期盼的亚洲,却来到了魁北克(Québec),当地的印第安人称它“Stadakona”。两名印第安青年告诉了Jacques Cartier通往“kanata”的路线,他们当时指Canada,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17世纪初期。Canada一词源于印第安语的“Canada”,意为“群落”或“村庄”。卡蒂埃尔在向法王报告时,首次使用了“Canada”,来指他所到达的魁北克。到1616年,虽然整个地区已被命名为新法兰西(la Nouvelle-France),但加拿大大河及圣劳伦斯湾(法语:Golfe du Saint-Laulent;英语:Gulf of St. Lawlence)沿岸的土地仍被称为加拿大。从16世纪起,加拿大沦为法、英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