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击之首,中国十大民族英雄都是哪些

穿越火线 62
广告一

反击之首,中国十大民族英雄都是哪些?

所谓民族,是一个共同体,比如中华民族,那么民族英雄主要是指对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又由于世界(尤其是西方)对中国的接触从明朝最多,所以我盘点的英雄主要从明朝开始,到清朝结束。下面是我认为的民族十大英雄:

1.汪鋐

反击之首,中国十大民族英雄都是哪些

是发生在明朝正德年间的一场战争。由汪鋐领导明朝军队抗击葡萄牙的军队,并且取得胜利,还学习到了先进的火炮技术。这是中国在西方的航海时代对外的第一场胜利战争。

2.戚继光抗倭

主要是指明朝嘉靖年间对东南沿海倭寇进行的战争,戚继光训练新式军队,抵抗倭寇入侵并取得胜利。使得日本不敢小看中国。

3.郑成功

带领弱于荷兰的海军,准确运用战术,收复台湾,这应该是中国首次从西方殖民者收复领土。

4.林则徐

虎门销烟载入史册,整训水师,抵抗英军入侵,准确预测沙俄入侵,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5.冯子材

取得镇南关大捷,这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胜利,极大的鼓足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决心。

6.左宗棠

收复新疆,保住了我国的新疆省,维护了我国的领土完整,他为人刚而有力,洋人见了都害怕。

7.邓世昌

甲午海战,高喊撞沉吉野,以身殉国。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8.聂士成

八国联军入侵时带领军队抵抗联军入侵,虽然并没有改变大局,但是他也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9.关天培

虎门海战率领为数不多的军队与英国人交手,死守炮台,以身殉国,协助林则徐整治水师,强化军队,是民族英雄。

10.刘铭传

保卫台湾,抵抗法国人入侵,指导基隆保卫战,发展台湾经济,修铁路,促进台湾近代化。是民族英雄!

我所整理的民族英雄仅限于明朝和清朝,因为这个时候中国整体是黑暗的,所以这些人都是敢为人先的。至于抗日战争时期,不用多说,为了打跑日本鬼子而奋斗的人,都是英雄!

注: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望告知!

战国时期四个武安君都是谁?

说到武安君,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白起。毕竟人屠白起的名号非常响亮,白起的粉丝也非常多。其实战国历史上,并不是只有秦国才有武安君,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武安君。武安君只是古代的一种封号。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誉名。“君”则是春秋战国时期卿大夫的一种爵号。战国时期,各国为了褒赏本国能征善战的将军,可能会冠以武安君的称号。战国时期一共出现了四位武安君,他们分别是秦国武安君白起、赵国武安君苏秦、赵国武安君李牧、楚国武安君项燕。

武安君本是一个能够褒奖名将的称号,但是战国时期的武安君则像中了毒一样,四大武安君没有一个正常死亡,全部死于非命。我们就来一起看看战国时期的四大武安君。

秦国武安君白起。

战国时期没有哪一位将军的名号和战绩可以和白起媲美。白起也是继孙武、吴起、孙膑之后,又一位划时代意义的著名军事家。白起、廉颇、李牧、王翦四人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则是毫无疑问地列为四大名将之首。白起在后世的地位也非常高。唐朝时期,白起又和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汉太子少傅张良、汉淮阴侯韩信、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唐司空英国公李勣等九人并列为武庙十哲。

白起生活的年代正好处于秦昭襄王时代,此时秦国对山东六国具有绝对优势。秦国锐士几乎已经无敌于天下,秦昭襄王又是一个频频东出的君主。这样的时代背景给了白起用武之地,白起的军事才能得以发挥。秦朝的军功爵制度,又使得白起可以依靠才能让自己名扬天下。白起从秦昭襄王十三年开始战略头角,这一年担任左庶长,领兵攻打韩国的新城。同年白起被提拔为秦军主将负责攻打韩国和魏国,白起将韩魏联军的主力包围在伊阙。白起凭借出色的战争才华,在伊阙大战中一战歼灭了二十四万韩魏联军,攻占魏国五座城池,横扫安邑到乾河一带。白起一战功成名就、威名远扬战国诸雄,白起也因此被升为国尉。公元前292年白起因功升为大良造,同年白起发兵攻魏,一举夺取魏国几十多座城池,秦国东出函谷关的大门被彻底打开。第二年,白起又联合司马错占领了垣城。公元前286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

秦昭襄王打服韩国和魏国之后,又把目光集中在楚国身上,白起成为攻楚的不二人选。公元前280年,白起率领军队大败楚军,逼迫楚国割让上庸等地求和。第二年,白起继续率领军队攻楚,一举占领了楚国的邓等五座城池,并且包围了楚国的都城郢。公元前278年,白起采用采用水攻的方式攻克鄢城,接着顺江而下,攻陷楚国国都郢,焚毁楚国的宗庙和夷陵。楚顷襄王率领残兵败将被迫迁都到陈地。白起又一鼓作气攻占了楚国的巫、黔中郡。此战过后,楚国基本上被打残,失去了和秦国抗衡的能力。此战过后,秦昭襄王非常高兴,封白起为武安君。史称:“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

公元前273年,白起再一次率领军队进攻韩国,并且在华阳打破赵魏联军,斩首韩赵魏联军十三万人,后又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於河中。264年白起攻打韩国,占领韩国五座城池,斩首五万韩军。公元前262年,白起占领韩国的野王,将韩国一分为二,上党郡成为秦国的口中肥肉。太守冯亭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引起了秦赵长平之战。从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持续了近三年,秦国在战争后期秘密换上白起。白起用计引赵括来攻,用一支两万五千人的奇兵断绝赵军的退路,又用五千起兵将赵军一分为二。白起包围赵军长达四十六天。赵括被射死之后,四十万赵军投降。最终白起在长平击败了赵括,斩首、坑杀赵军多达四十五万人,只放回了二百四十个年小者。

长平之战以后,白起建议一鼓作气攻灭赵国。这时候白起的功绩引起了丞相范睢的嫉妒,范睢担心白起将来会取代自己,建议秦昭襄王见好就收,接受赵国的求和。由此白起和范睢结下梁子。后来秦国再一次攻赵不利,秦昭襄王便想让白起再一次挂帅。但是白起一次又一次以生病为由,拒绝出征。白起的行为引起了秦昭襄王的嫉恨,秦昭襄王也担心功劳巨大的白起会威胁到自己的王位。这时范睢便建议秦昭襄王除掉白起,秦昭襄王在杜邮赐死白起。白起在临死之前感叹:“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整个战国时代,各国战死总兵力大概是二百万,白起一人就杀死一百多万。此外白起还攻占了大小七十多座城池。如果没有白起,秦国统一六国的时间将会大大延迟。但是白起也因为杀戮太多而不得善终。

赵国武安君苏秦。

我们了解苏秦不是因为武安君这个称号,大多数人了解苏秦,可能是源自于“ 悬梁刺股”这个成语。苏秦因为六国“合纵”抗秦而出名。苏秦事业巅峰期曾经担任“合纵长”,身配六国相印。苏秦合纵期间,秦国始终不敢东出函谷关。苏秦和张仪是同学关系,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张仪走上连横之路,苏秦走得却是合纵之路。

苏秦出道之时,并不被列国重视,直到被燕文侯欣赏。苏秦合纵之计受到燕文侯的重视,并支持他游说赵国。苏秦来到赵国,游说赵肃侯,提出了六国合纵抗秦的主张。赵肃侯也赞同苏秦的合纵主张,并资助苏秦游说其他各国,以便订立合纵盟约。苏秦在赵国期间,秦国攻打魏国。苏秦担心秦国攻打赵国,于是智激张仪,引张仪进入秦国。张仪在秦国受到重用之后,感激苏秦而劝说秦王不要攻打赵国。此后苏秦先后成功游说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苏秦游说六国之后,六国达成了合纵同盟,苏秦被任命为合纵长,并且担任六国的国相,佩戴六国相印。此时的苏秦名声和功劳都达到了顶峰。

苏秦完成合纵六国的任务之后,回到了赵国。赵肃侯非常高兴,于是封苏秦为武安君。六国合纵盟约签订以后,苏秦并将此盟约交给了秦国。由于六国合纵加强了山东六国的力量,以致于秦国在十五年间不敢东出函谷关。对于秦国来说,六国合纵是他们最大的敌人。秦国人便想用连横的办法瓦解六国合纵。秦国派公孙衍为使臣,出使魏国和齐国,和他们联合攻赵国。结果齐国和魏国果真攻打赵国,赵王便以此事责备苏秦。苏秦担心在赵国被害,便请求出使燕国。苏秦出使燕国之后,六国合纵便随之瓦解。苏秦离开赵国之后,心中开始痛恨齐国,并发誓一定要报复齐国。苏秦在燕国任职期间,齐宣王趁着燕国国丧,出兵攻打燕国,占领燕国不少城池。苏秦奉命出使齐国,讨要被占领土地,最终齐宣王归还了燕国的城池。

后来苏秦和燕易王的母亲私通,燕易王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更加礼遇。苏秦担心受怕,于是提议前往齐国搞破坏,以提高燕国的地位。苏秦假装得罪燕王,逃到了齐国,被任命为客卿。苏秦建议齐愍王在齐国大兴土木,以消耗齐国国力。后来由于齐国的士大夫争宠,派人刺杀苏秦。苏秦受重伤而未死之际建议齐王说:“臣即死,车裂臣以徇於市,曰‘苏秦为燕作乱於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齐愍王按照苏秦的做法,最终诛杀了凶手。苏秦死后,他在齐国搞破坏的大量事实也逐渐被泄露出来。苏秦做为间谍的名声也被彻底坐实。

赵国武安君李牧。

李牧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也是战国末期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军,也可以堪称是赵国的最后一根支柱。李牧前期主要负责驻守赵国的北部边境,防备北方的匈奴。李牧驻守代地的时候,他就是一条长城。李牧驻守边境之时,采取的是以守为主,不会轻易出击。李牧的策略非常正确,但是匈奴和赵国君臣都不理解,都认为李牧胆怯。史称: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便撤换了李牧,结果接替李牧之人无法阻挡匈奴入侵,每次打仗都损失惨重,于是赵王又不得不重新启用李牧。李牧到了前线之后,还是采取同样的措施。匈奴人虽然不能像之前那样随意入侵,但是仍然觉得李牧是一个胆怯的将军。李牧后来决定打一仗给匈奴点厉害看看。李牧精心挑选了十几万士兵、一万多匹战马、一千多辆战车,攻击匈奴。李牧采用示弱的方式,引得匈奴来攻,精锐部队则提前埋伏好。匈奴大军追来之时,李牧从两翼包抄敌军,打败匈奴军队,一战消灭十万匈奴大军。此后,李牧又打败了东胡、林胡等,从此匈奴不敢再一次南下入侵。李牧也一战成名。

此战之后,赵王看到了李牧的才能。不久李牧被调回朝中。随着田单、赵奢、廉颇等名将凋谢,李牧成为赵国最值得依赖的将军,也成为朝中重臣。公元前243年李牧率领军队攻占燕国的两座城池。公元前233年,秦国将军桓齮进攻赵国,威胁赵国的国都邯郸,赵王将李牧调到抗秦前线,李牧到达前线之后,筑起工事拒绝同秦军交战,伺机决战。李牧抓住了秦军疏于防备的战机,趁机率军队进攻秦军。经过激战,李牧在肥大破秦军。李牧打败秦军之后,赵王感觉到李牧就是赵国的白起,所以封李牧为武安君。

第二年,秦军再一次入侵赵国。秦王嬴政为了万无一失分两路进攻赵国。李牧全面负责抵抗秦军入侵。李牧采取南守北攻的战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李牧先打败了北路秦军,然后回师邯郸,会和司马尚的军队夹击南线秦军。最终李牧成功地打破了这次秦军的进攻。229年,秦始皇派军队再一次进攻赵国。李牧再一次担任主将抵御秦军入侵。秦始皇知道如果不除掉李牧,很难取得这次战争的胜利。于是秦国派出间谍用重金收买了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诬陷李牧和司马尚和秦军勾结,背叛赵国。赵王迁信以为真,派将领取代李牧和司马尚。李牧拒绝交出军队,引起了赵王的杀心。赵王布置圈套,捕杀了李牧,司马尚也被废弃不用。李牧被杀之后,秦军加紧进攻赵国,最终攻陷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亡国。果然“李牧不死、赵国不亡”。

昏庸的赵王迁,亲自撤掉了自己的南天一柱,拆毁了自己的移动长城。李牧被杀没有多久,整个赵国都为李牧陪葬。

楚国武安君项燕!

项燕被人们所熟知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陈胜,一个是项羽。陈胜在大泽乡起义之时,打出的旗帜之一便是项燕。陈胜希望利用项燕的名气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项羽则是项燕的孙子,随着项羽名扬天下,项燕再一次被人们提及。项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国将军,受封于项地,便以项为姓氏。项燕后来被封为武安君,至于项燕何时并封为武安君,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公元前225年,秦国将军李信率领二十万秦军进攻楚国。楚国以项燕为将军抵御李信。项燕率领楚军击败了李信的部队,攻入秦军营地,斩杀了秦军七个都尉。李信只能率领残军逃回秦国。李信败退之后,秦始皇又命令王翦率领六十万秦军进攻楚国。面对空前庞大的秦军,楚国也倾全国之力组织军队抵抗。项燕依然是楚军主帅。结果项燕大军被王翦击败,项燕在蕲县之南战死。项燕战死之后,楚军随之溃败,楚国不久也被攻灭。

二战曼不群古不帅莫不攻隆不在戈不灵分别指的谁?

首先说曼不群吧!

德国陆军元帅之一,全名:佛立茨.埃立希.冯.曼施坦因,德国贵族军人出生纳粹德军三巨头之首也是纳粹德国最负盛名的指挥官军事家,二战名著名的闪电战和曼施坦因计划都是他的杰作。他之所以被叫曼不群是因为他精明的指挥才干总是把别人指挥官晾在一边插不上嘴,甚至连希特勒也因为和他意见不合闹僵了几次,最严重的一次被希特勒直接解了职,直到二战结束再也没有任职。再别人看来总是他有点不合群,这也就验证了鲁迅先生一句话!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会成群。

再说古不帅吧!

二战德军装甲兵大将兼装甲兵总监。全名: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纳粹德军三巨头之一,出身寻常百姓人家。也是坦克集群大规模作战方面少有的奇才,可以说是坦克作战专家,德军短时间横扫欧洲离不开他的功劳,被称为闪击英雄,也是曼施坦因闪电战理论的真正实施者,德国至今装甲兵学院里还挂着他的画像,之所以他被叫古不帅是因为,这么有指挥才能的指挥官到最后还是官至大将,有很多军迷为他抱不平,小胡子欠他一个元帅衔。

再者就是莫不攻了!

二战德军名将之一,也是陆军元帅之一。全名:沃尔特·莫德尔。在德国陆军元帅中算是一位后起之秀,但他在德国最后时刻所表现出的军事才华,令盟军指挥官们侧目,他被希特勒本人称为"东线的救星"。在1944年12月16日,他指挥的突出部之战即阿登攻势中,他的指挥和组织才华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这一突如其来的进攻令西线盟军战线崩溃。他是德军最好的防守战大师。只所以他叫莫不攻是因为,只要是他在防守的战线盟军几乎都吃了败仗,久攻不下,所以被军迷们称之为莫不攻。

再说一下隆不在吧!

二战德军三大名将之一,也是德军陆军元帅之一。因他在非洲超高的指挥才能和狐狸般狡猾的头脑使英国人吃尽了苦头,被对手英国人称之为沙漠之狐。全名:唉尔温.约翰.尤根.隆美尔。他也是二战德国人民最拥戴德军将领,之所以被称之为隆不在是因为,他很爱自己的妻子,在战场上几乎每天都给爱人写信,一有闲暇时间就去家里陪老婆,甚至盟军在大西洋抢滩登陆时,他不在指挥部里呆着,而是跑去家里陪老婆,所一被军迷们称之为隆不在,关键时刻总是不在。

最后还有一个戈不灵!

全名赫尔曼.戈林,一战德军王牌飞行员,二战纳粹德国空军元帅,和后来的帝国元帅。之所以被称之为戈不灵是因为,总喜欢吹牛说大话!二战几十万盟军部队被德军包围在敦刻尔克海滩,可以说是插翅难逃,戈林就说大话剩下的就交给空军轰炸就行,不需要陆军再进攻了,小胡子就信了他的话,最后到嘴的鸭子就这样飞了,盟军几乎都全部撤回。他说话总是不是那么的灵验,所以被戏称为戈不灵。

谢谢😊

有回答错的还望见谅和指正!

原创回答禁止抄袭!

为什么华为可以屹立不倒?

华为公司面对一次次外部的技术封锁、出口管制、产品断供和各种打压,越打越强,屹立不倒,最根本的成功因素有以下4个方面:

一、极强的危机意识、自我批判精神和忧患意识战略倾向。

一般的公司在做到最好的时候,往往是骄傲自满、目空一切、沾沾自喜的时候。但是,在20多年前,华为公司在2000年销售额达到220亿元,利润以29亿元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候,任正非就以一篇《华为的冬天》开始为公司泼冷水、敲警钟,大谈危机和失败,要求华为公司上下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任正非在这篇文章的开篇就写到:“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怎样来处理,我们是不是思考过。我们好多员工盲目自豪,盲目乐观,如果想过的人太少,也许就快来临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

后来,任正非又提出了一个极限生存的假设,这个假设就是,如果有一天,美国所有的芯片和技术都无法获得了,华为该怎么生存下去。也正是任正非当时坚持这个假设,华为立刻就启动了一系列的备胎计划。2019年,华为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面临美国供应商的集体“断供”和技术封锁,此后不久,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在公开信中自豪地宣布:

“多年前,还是云淡风轻的季节,公司做出了极限生存的假设,预计有一天,所有美国的先进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而华为仍将持续为客户服务。为了这个以为永远不会发生的假设,数千海思儿女,走上了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为公司的生存打造"备胎"......今天,是历史的选择,所有我们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

任正非在回答央视记者提问时回答说:“危机意识源自总是挨打。”“极端困难的外部条件,会把我们逼向世界第一。”“我们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要英勇奋斗,我们不能像一只病猫,等待着,幻想特赦。敢战方有前途、善战才能胜利。”所以,从某个程度上说,华为的强大是被打出来、被逼出来的。

在今年盛夏之际,任正非又把寒气传递给了每个人。正如古语所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这种无时不在的危机意识和超前的战略思维,不断唤醒华为永不自满、永不停歇的脚步。很多取得非凡成功的企业,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这也正是众多曾经辉煌一时的公司,最终走向衰败的最大根源。

二、通过坚持不懈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

面对各种极端打压,如果没有较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就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核心竞争力包含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两大要素,在核心资源上华为从来不占优势,华为把精力放在致力于打造核心能力上。

华为公司面对的是整个国家力量甚至是整个西方世界力量的打压和排挤,那么华为是靠什么样的核心能力,在贴身肉搏中顽强活下来了呢?

有人说华为是靠优秀的企业文化,有人说是靠技术创新,有人说是靠人才和管理有人说是靠超强的执行力等等,这些说法都是对的,华为的成功法宝不只是依赖某一种单一的优势,而是各种核心能力的组合,华为打的是组合拳,组合拳的灵魂则是创新。

面对国外极端打压,任正非说,华为仍然对参与全球科研和创新保持积极态度,华为要拥抱世界,依靠全球创新。华为的研发投入和专利数量多年位居中国500强企业之首,研发投入位居世界500强第二位,仅次于谷歌公司。如今华为虽然面对美方的各种打压,但是在专利战场上却是旗开得胜,拥有核心技术专利,就等于拥有了杀手锏。

华为一切都在变,但是,变革与创新是华为永恒不变的主题,华为30多年的成长历程就是一部变革创新发展史。华为的创新不只是技术创新,而是一种系统化创新,也只有系统化的创新才是成功的创新。

华为的战略至今经历了三次大的战略转型,华为的企业文化从创业时的狼文化变革到大象文化、包容文化,华为的技术研发机制从串行开发模式变革为并行开发模式,以及华为的管理模式、组织机制和人员管理机制等管理创新,华为遵循“先僵化、再固化、后优化”的创新模式,推动企业不断自我突破,不断自我更新。

三、优秀的企业文化。前边谈到的危机意识、系统化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既有独特的内涵和特征,同时也华为企业文化的突出体现。除此之外,华为的企业文化还体现在广泛的利益分享机制,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思维和服务意识,灰度、妥协、包容的价值观,均衡的管理思维等文化特质。

2010年任正非在《干部要担负起公司价值观的传承》研讨会上说:“我们要深刻理解客户,深刻理解供应伙伴,深刻理解竞争对手,深刻理解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任何强者都是在均衡中产生的。”在领导和管理工作中如何体现均衡思维?任正非也做过详细的阐述:“我们在变革中,要坚持战略与现实的均衡;技术领先与客户需求优先的均衡;质量与成本的均衡;高、中级干部责任结果导向与关键行为过程考核的均衡;在管理中使用权威与管理民主的均衡;宽松的工作环境与严格的规范管理的均衡;员工道德素养与组织建设的均衡……”正是这种均衡管理思维,才能规避企业发展中的诸多误区和陷阱,才能确保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是组织的灵魂,成功的企业都具备“强文化”特征,否则是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的。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推动华为公司一次次突破成长极限,实现持续成长的强大基因。

四、任正非的变革领导力和企业家精神,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企业家的思维和领导风格,对企业的管理决策和生存发展起着不可代替的关键作用。《基业长青》一书认为,高瞻远瞩公司展现出可观的弹性,展现出从逆境中恢复的能力,高瞻远瞩公司都需要杰出而眼光远大的魅力型领导者。显然华公司为具备了这样的特征。任正非在危机时刻所展现的非凡的变革领导力和企业家精神,也是华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

柳瑞军《企业持续成长密码:战略转型和变革领导力©》

清朝镇国公与一等公哪个地位高?

清朝的爵位分为皇室宗亲爵位、蒙古贵族爵位、外姓功臣爵位,而镇国公属于皇室宗亲的爵位,一等公就像乾隆的小舅子傅恒受封的一等忠勇公,这种爵位是封给外姓功臣的,所以想一想是皇室宗亲地位高还是外姓大臣地位高?

清朝的这皇室宗亲、蒙古贵族、外姓功臣三大类封爵,就身份地位而论,皇室宗亲地位最高,其次则是蒙古贵族,再次才是外姓功臣。但是这指的是身份地位,实际收入待遇上还有所不同,实际收入待遇还是皇室宗亲最高,其次就是外姓功臣,再次之则是蒙古贵族。

先大致说一说皇室宗亲爵位主要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其中亲王、郡王、贝勒以及贝子这四等爵位属于皇室宗亲中的高级爵位,受封者大多是皇帝近亲。

镇国公和辅国公属于皇室中的中级爵位,而镇国公和辅国公又分为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和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这两者在收入待遇上是相同的,镇国公是年收入700两银子和700斛禄米,辅国公则是年收入500两银子和500斛禄米。

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和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的主要区别在身份地位上,清朝比较注重地位面子,所谓八分就是分别指朱轮、紫缰、宝石顶、双眼花翎、牛角灯、茶搭子、马坐褥和门钉这八种待遇。

朱轮和紫缰是指的出行马车的车轮和马儿的缰绳,奉恩镇国公和奉恩辅国公的马车是可以使用红色马车轮和紫色缰绳,这代表着身份地位的区别和象征,而不入八分的镇国公和辅国公是不允许使用这两样的。

宝石顶是指的帽子上的顶子为红宝石顶,在皇室宗亲的爵位这来说一般只有奉恩镇国公和奉恩辅国公以上的爵位才能享受红宝石顶,而外姓大臣一品官就可以享受红宝石顶待遇,外姓大臣的一等公爵位也是红宝石顶,在皇室宗亲这就有区分了,不入八分镇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以下的爵位都是佩戴二品官的珊瑚顶子。

双眼花翎则是指帽子后面佩戴的羽毛加单眼、双眼或三眼,爵位越高的眼数越多,亲王到贝子这一级别直接就佩戴三眼花翎,奉恩镇国公和奉恩辅国公佩戴双眼花翎,从不入八分镇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往下的宗室爵位则只能佩戴单眼花翎。

牛角灯是夜晚照明的射灯;茶搭子是用于热水保温的设备,就相当于暖壶;马坐褥是骑的马鞍辔下垫的一层褥子,增加坐骑舒适性。这些待遇也都是不入八分镇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所不能享有的。

门钉则是指家里大门上的钉子,门钉数量根据身份等级高低则不同,皇帝最高,所以紫禁城内的门钉都是九行九列八十一颗门钉,亲王家的门钉属于仅次于皇宫的门钉数量,是九行七列六十三颗门钉,郡王爵位到奉恩辅国公这一级别府上门钉数量是相同的,都是七行七列四十九颗门钉,不入八分公爵府上门钉都是五行九列五九四十五颗门钉。

在门钉上外姓大臣受封的一等公爵家中的门钉数量与奉恩镇国公和奉恩辅国公家中的门钉数量相同,都是七七四十九颗门钉,外姓大臣获封侯爵家中的门钉数量则是和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家中的门钉数量相同,外姓大臣侯爵以下爵位家中的门钉数量都是五行五列二十五颗门钉。

清朝皇室宗亲的爵位中从不入八分镇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以下都属于低等爵位,但是相比之下皇室宗亲的爵位不管是收入待遇还是身份地位待遇都要比蒙古贵族和外姓功臣要高一点。

蒙古贵族其实也有一套和清朝皇室宗亲同级的封爵,蒙古贵族只是在蒙古亲王之上多了一个汗王封爵,按道理蒙古汗王的身份地位要比皇室宗亲中的亲王还高,可是蒙古汗王年收入2500两银子和绸缎40匹,而清朝皇室宗亲的亲王年收入是1万两银子外加1万斛禄米,虽然身份地位上清朝的亲王没有蒙古汗王高,但是年收入却比蒙古汗王高很多,蒙古汗王的年收入等同于皇室宗亲爵位中的多罗贝勒年收入。

同样蒙古贵族中的镇国公年收入则只有300两银子和绸缎9匹,远比清朝皇室宗亲封爵中的镇国公爵位收入低了一半多。而在公爵这一级别上,外姓功臣的一等公爵位年收入则和皇室宗亲的镇国公爵位年收入一样多,二者都是700两银子和700斛禄米。清朝皇室宗亲的辅国公爵位年收入为500两银子和500斛禄米,这个收入等同于外姓功臣的一等伯爵位年收入,而蒙古贵族的辅国公爵位年收入则只有200两银子和绸缎7匹,远不如皇室宗亲和外姓功臣。

所以清朝统治者很会玩政治平衡,在身份地位和门面牌场上给足了蒙古贵族的面子,可是在实际收入中外姓功臣收入则比较高,这样一来蒙古贵族在面子上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外姓功臣则获得了实际利益。当然,最终还是以皇室宗亲为尊,毕竟皇室宗亲代表的是清朝皇室门面。

除了收入和门面排场之外,还有就是在清朝的国家大型典礼上和朝会时最能看出官爵的地位高低。

清朝平时朝会或者国宴再或者国家大型典礼活动上,王公贵族和文武百官是要排班站队列的,从亲王爵位到奉恩辅国公这一级别属于王公班列,爵位最高的亲王排在最前方离皇帝最近,奉恩镇国公和奉恩辅国公就属于王公列队中的末尾了。

而不入八分镇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以下的皇室宗亲爵位都是属于随旗行走班列,他们都要站在隶属于自身的八旗之列,跟着本旗旗主站队排列,也是按照爵位高低排列,所以不入八分镇国公和辅国公就属于随旗行走班列中的头排人物了,因此奉恩镇国公和辅国公就属于凤尾,而不入八分镇国公和辅国公就属于鸡头了。

同样外姓大臣有官职在身,就得按大臣的品级班列排列,先看官员爵位,爵位最高的站最前面排头,再看官级,这样排的话,那么外姓功臣的一等公爵位就站在最前面了,但是即便如此,他们也比奉恩镇国公站在王公班列的最尾部离皇帝还远一些。

总之在朝会和国宴还有大型国家典礼活动上,离皇帝最近的永远都是那些近亲皇室成员,奉恩镇国公和辅国公即便站在王公班列的最尾部,也要比随旗行走和大臣品级班列的人离皇帝近,也代表着他们的地位更高。

其实镇国公爵位在清初时期属于是第三等爵位,也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那时候清朝还叫后金,并没有设立亲王和郡王爵位,皇室最高爵位是贝勒,然后是贝子,第三等则是镇国公和辅国公,在这时期镇国公爵位属于是高等爵位。

因此在努尔哈赤时期他的儿子还有不少人被封为镇国公或者辅国公,随着清太宗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这时候才正式效仿明朝的爵位制度,设立了亲王和郡王爵位,镇国公爵位也由原来的高等爵位变成了中等爵位。

虽然皇太极设立了亲王和郡王两大顶级爵位,但是当时这两大顶级爵位只册封给立下极大战功的皇子们。比如努尔哈赤的嫡次子代善,他不仅对清朝开国立有极大的战功,而且在后来努尔哈赤去世后鼎力支持独尊皇太极继位执政,对皇太极有拥立之功,因此皇太极更改大清爵位制度时,就把二哥代善册封为地位仅次于皇帝的礼亲王,这既是对代善战功的奖励也是对他的尊崇。

可以看到第一批被封王爵的人大多是像代善这样有军功的皇子,可是努尔哈赤有16个儿子,还有不少没有像代善这么能征善战为大清开国立有军功的人,所以皇太极对这些兄弟并没有封以王爵,只保留了他们之前在努尔哈赤时期的爵位。

再加上后来清朝设定了承袭爵位降级承袭的制度,但是降级承袭爵位中规定,努尔哈赤一脉的嫡系子孙最低降级到不入八分镇国公或辅国公为止,因此在努尔哈赤后来的嫡系子孙中还有不少都是镇国公或者辅国公爵位的人,这些人作为努尔哈赤的嫡系子孙,他们虽然在皇室宗亲中爵位只属于中等,但是地位绝对要比外姓功臣的一等公要高。

而且清朝是有着八旗制度的,皇室近支宗亲(主要指努尔哈赤的嫡系子孙和其侄子济尔哈朗的后人)大多有旗分牛录,清朝很多皇室镇国公可能爵位不高,但是在八旗内部有自己的旗分牛录也就是旗丁属人,而清朝的外姓功臣基本都是属于在旗的人。如果某位外姓功臣的一等公爵恰好是某位镇国公所在旗下的旗人,虽然镇国公不是旗主,但他只要有旗分牛录也算是一等公的半个主子,如果一等公又恰好是该镇国公旗分牛录之下的属人,那镇国公就是一等公的主子了,一等公见到镇国公就得下跪请安,这样就更能明白镇国公的地位要比一等公高多了。

但是到了清朝中期之后,皇室宗亲的权力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帝王的削弱和打压,皇室宗亲们大多只剩下崇高的身份地位,实际权力并不大。而外姓功臣尤其是在清朝中期之后,能获封一等公的人都是立下极大战功或者特别受皇帝宠爱的人,这些人在官场上也都是出将入相的人。

比如乾隆的小舅子傅恒,他帮助乾隆平定了大小金川叛乱、攻灭了准噶尔汗国、反击攻打缅甸边患,立下了很多战功,他不光是一等忠勇公,在官场上还是大学士、军机大臣,可以说是出将入相,权力极大,一般的镇国公不管是奉恩还是不入八分的都已经是乾隆远亲了,在权力和信任度方面肯定是远不如傅恒。

可是傅恒死后也只能按照外姓功臣的一等公的级别举行葬礼,乾隆念在傅恒立有大功的份上,特意下旨让傅恒以皇室宗亲的镇国公爵位级别举行葬礼,这也说明了在身份地位和排面上傅恒即便立下再多的战功也不如皇室宗亲的镇国公高,但是在权力和皇帝的信任度上傅恒绝对要比当时的镇国公都强很多。

外姓功臣的一等公即便像傅恒这样,权力再大,再受皇帝宠信,见到自己旗属的镇国公也得恭敬的行礼,这是清朝的祖制规矩,当然,镇国公也不会太过傲慢,毕竟在实际权力方面自己远不如人家,只是表面上互相做做样子而已。

就像乾隆时期的大贪官和珅,他不仅深受乾隆喜爱和信任,官职高权力也很大,还有一等忠襄公的封爵,但他隶属于正红旗,如果他看到掌管自己旗属牛录的正红旗镇国公,他也一样得给人家跪下磕头请安,这也说明了镇国公的地位要比外姓功臣的一等公的地位高得多。

不过一般情况下皇帝为了避免已经位极人臣的一等公见到自己旗属主子请安的尴尬局面,通常皇帝都会为立有军功的一等公抬旗,把他们抬入到上三旗中。

清朝自顺治亲政之后,两黄旗加正白旗被收归皇帝亲自统领,也就是没有旗主王爷,两黄旗加正白旗这三旗也就被称之为上三旗,而且后来在康熙时期又规定上三旗中不得有皇室近亲,康熙的儿子们成年之后分府治事大多被分到下五旗,皇室宗亲也在康熙时期被分到下五旗,因此上三旗没有皇室宗亲成员,把这些一等功臣抬旗到上三旗,就代表着他们以后只向皇帝磕头请安即可,不用再给其他的旗属皇室宗亲磕头请安了。

但是能被皇帝抬旗的一等公绝大多数都是立有战功功臣宿将或者后妃的父亲这类外戚,像和珅这种文官即便乾隆再宠爱,也不能为他破例抬旗。

所以通常情况下基本能获封一等公的人,大多都是朝廷重臣,他们的权力要比镇国公大得多,当然,承恩公这个爵位除外,一般获封一等承恩公的人大多是后妃的父亲,属于是外戚,清朝为了防止外戚专权,外戚是几乎没有太大权力的。而镇国公的权力虽然通常没有一等公大,但是身份地位却要比一等公高得多。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www.pv985.cn/pv/12738.html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yun985@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