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概念股,我们为什么要填写籍贯

穿越火线 121
广告一

保定概念股,我们为什么要填写籍贯?

文 | 读书君

说起“籍贯”这个词,大家再熟悉不过。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到成长入学、求职、工作以及办理各种手续,几乎都需要填写个人籍贯信息等等。

保定概念股,我们为什么要填写籍贯

不过,即便听闻了许多,还是有不少人并不清楚“籍贯”具体是指什么?

比如在户口本“常住人口登记卡”页面上,分别有户籍”与“出生地”两个栏目,但是很多人傻傻分不清“户籍”与“出生地”两者的区别,不少人误认为户口本中“出生地”就等同于“户籍”,其实这是认知错误。

01到底什么是“籍贯”?

要真正理解“籍贯”这个词,我们首先得从它的起源说起。首先,“籍贯”是两个字的组合,我们先将其拆开来看。

“籍”这个字有几种不同的解释,这里我们只说与之最相近的释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籍”指的是一个人的家庭对朝廷负担的徭役种类,更简单地理解就是其所从事的工作职业,比如“盐户”、“军户”,顾名思义,它们分别就是指专门从事食盐服务工作的,以及为朝廷服兵役的“军户”。

在古代,以“籍”为标志的户役,其实很早以前就出现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以“籍”为标志的户役被称为“士家”,发展到了明朝时,承担各种徭役的各个人户就有几十来种。

这些人户的户役就是他们的户籍,同一种户役的人户都被编入了一份册籍中。由此,各种不同的户役,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册籍,地方部门,就按照这样的“籍”来征收徭役。

比如《木兰诗》中写到的木兰家,就是军户。所以文中才如此强调:“昨日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同一种户役的人户都编入一份册籍,所以,便有了文中所说的“卷卷有爷名”这样的说法。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注意到了这个词:“户籍”。

“户籍”和“籍贯”两个词又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首先,何为户籍?

“户籍”,即登记户口的簿册。

这里要强调一下,什么是“户口”?其实“户口”包含两个概念,第一就是:以家为户;第二就是:以人为口。

我国最早的户籍制度,始建于战国时期,当时秦国曾经实行过“五家为一保,十保相连,一人犯罪,十保连坐的制度。”这也就是后来我们看到的其保甲制度的雏形。而其他的诸侯国也都同样采用过相似的制度。直到秦国统一了六国之后,户籍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行。汉朝之后,这一制度被逐渐完善。

如今,我们常说人口普查,很多人以为这是近现代才有的事情,毕竟听起来是一件如此繁琐复杂的事情,也只有在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下,才能精准、快速有效地完成这项工作。然而,其实早在古代也就有人口普查。

汉朝就有规定,要求每年八月都要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作为征税、派役、征兵的依据。唐朝的时候,户籍制度再次被完善,当时的户籍登记已经相当详细完善,包括一家之中的男女老少人口、年龄、土地、财产等等情况都一一登记造册。之后的朝代,基本上都按着唐朝的沿用着。

其次,户籍是有等级的。

在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的老百姓都是帝王统治者的手下差遣,都会被编入到某个“籍”中去当差干活。

比如承担做工徭役的叫“匠籍”,从事盐业生产等服务的叫“灶籍”等等。

古代户籍的划分其实是有等级的。

大致来说,共有5个等级:

第一等为贵籍,通常都是以世家大族为籍。

第二等为良籍,也就是日常普通的老百姓。

第三等为商籍,即做生意的商贾之人。

第四等为奴籍,顾名思义就是奴隶身份。在古代,一旦卖身就很难再翻身了,极有可能就要做一辈子的奴籍,除非主家开恩,舍得给官府一大笔钱。

第五等为贱籍,在古代这类人群主要是妓子,戏子等人群。在当时,这类人群的社会地位是最低的,也是受限最多的,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能做官等。

在古代,绝大部分人的户籍所在地就是指其所在的居住地,因为在过去那个落后的农业社会,出现人口迁移的情况很少。而且,受过去封建传统的安土重迁以及宗族观念的影响,除了因天灾人祸,比如瘟疫、战乱、饥荒等影响,一般很少出现向外迁徙的情况。

而出现人口流动的情况,往往是因为需要到其他地方去做官、经商或者从医等,才会离开自己的户籍所在地。不过,即便如此,他们也大多数是保留户籍在原地,因为当时也并不是随便到哪里都可以在当地登记户口的。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是不允许外迁人口流入的,比如汉朝的都城长安,就不允许别的户口迁入,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现象:在长安做官的官员,即便是职位再高,假若是没有长安户籍,最后退休后也只能打道回府,回到其原籍所在地,其子女也只能随从父亲回到原籍去登记户籍,虽然他们出生在长安,从小长在长安,但也没有办法在长安落户。

说完了“籍”,我们再来说说“贯”,然后再来谈一谈“籍贯”这个词。

“贯”这个字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这里我们只说与之最相近的释义。

“贯”,指世代居住的地方,一个人生长的所在地,如籍贯、乡贯、里贯等。比如张三成长的所在地在xx县xx村,xx屯xx号,那么这就是其所属的籍贯、乡贯或里贯。

“籍贯”组合在一起,就是指一个人所在的生长的地方(也就是“贯”),和徭役种类(籍)的登记文件。

综合起来看,“籍贯”它是有一定的条例限制的,需要有明显的记录,注册登记等。一旦说到某个人无籍贯,那么大家往往先会想到的是,此人是不是在逃人员,或是某些不良社会分子。

《魏书·景穆十二王列传》中有这么一段话写到:“太兴弟遥,……迁冀州刺史。遥以诸胡先无籍贯,奸良莫辨,悉令造籍。”这里所说的“籍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此处说的并不是指胡人没有生长的地点,而是说他们并没有进行“籍贯”登记。

所以,什么是籍贯呢?

总的来说,籍贯早初说的意思,就是指户籍登记的地方,“籍”就是户籍。

不过,根据如今的规定,籍贯通常都是根据自己出生的时候,祖父的住地来定。如果祖父不在了,那么就根据祖父生前的住地来决定籍贯。

籍贯,即祖居地或原籍。详细地讲就是祖籍地,是一个家族族群的某一时期的某一位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比如祖父(以及往上的父系祖先)或者曾祖父(以及往上的父系祖先)的居住地或出生地。

按照传统的说法,籍贯原则上通常是随父,少数特殊情况是从母系的。

说了那么多,可能还是有不少人表示蒙圈。读书君给举个例子:

比如张三的父亲从世代居住的北京,搬到了深圳去工作生活,之后张三的父亲一直在深圳居住,那么深圳就是他的父亲的长期居住地,而张三在填写籍贯的时候,他的籍贯就应该填的是他祖父世代居住的北京地区,而不是深圳。而张三的子女,在填写籍贯的时候,则写的就是深圳,而不是北京了。

总言之,这里需要注意区分的就是:

籍贯:为祖居地或原籍。

原籍地:指原来的籍贯。

户籍地:并不一定指的是祖籍地或籍贯地。比如迁移到了外地,或者移民到了新的地方,这时户籍地就不能说是祖籍地或籍贯地。

也就是说按照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讲法,籍贯是祖籍地的一种表述,这是区别于户籍与籍贯不同的地方。

简言概括之,“出生地”是唯一的,而“祖居地”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02 为什么要填写“籍贯”?有存在的意义吗?

我们都知道,从古至今,一个国家为了管理人口,都会对不同地区不同地方的老百姓实施严格的人口管理制度。

人口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不管是社会生产,后勤保障,还是打仗防御,都需要庞大的人口来支撑。对人口进行严格的管控,才能保证国家的安稳,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古代,常年战乱,钱粮赋税、兵丁、劳役皆出于人口。

为此,朝廷为了便于统计、登记全国人口,保障征税征役,以及实现对社会的控制,实行了户籍制度。

不过由于如今许多年轻人对籍贯所在地、出生地以及祖居地等都已经没有什么概念,很容易就造成了误解误用;且祖居地本身也没有明确的定义,加上如今的人口流动比较快,籍贯的统计对普通的小老百姓来说,其统计的意义已经不太。为此,一些地方已经取消了“籍贯”信息的填写,只要求写出生地即可(当然,除了需要研究某些特定的历史、文化、重要人物等内容外)。

如今,我们强调“籍贯”这个词,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延伸。因为“籍贯”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根”在哪里。华夏子女向来重视宗族观念,聚族而居,安土重迁、注重宗族血缘命脉的传承。

为此,对中国人而言,祖居地是“家的地方”、“根的地方”,是生命中不可磨掉的一亮光。祖先世代居住的地方,就是后人精神文明传承和追忆的地方,就是他们的籍贯。为此,自古以来,从不乏海外侨胞、华人跨越千山万水也要回国寻根,寻找祖先的出生地,曾经长久生活的地方。

如今的社会,人口流动大,迁移广,强调“籍贯”,更能帮助我们记住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知道自己的“根”。

中国有句古话说“到哪里都不能完了根,忘了本”,籍贯就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所以,籍贯是有它存在的重要性和意义。

参考资料:

斗南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保定酱菜十大名菜?

保定驴肉火烧

保定驴肉火烧是河北保定的著名地方小吃,它把把熟驴肉夹到火烧里食用,火烧口感酥脆,驴肉肥而不腻,回味醇厚。它与与保定三宝(王铁匠铁球,保定面酱,保定春不老)并驾齐驱。出门在外吃过很多次驴肉火烧,还是觉得保定驴肉火烧最好吃。,烧饼酥脆香,驴肉 味道香。

糖葫芦

保定的冰糖葫芦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名小吃,在河北省内远近闻名。在宋代和明代,就出现了蘸糖的单个红果,叫作“糖堆儿”,到了清代,为食用方便,出现了穿成串的糖葫芦。

定州新宗熏肉

定州新宗熏肉兴于明末清初,乾隆年间最为兴旺,曾作为州县贡品进献。新宗熏肉集渍、炖、煮、熏等制作工艺为一体,外表呈鲜亮的金黄色,脆软香酥,肥而不腻,气香怡人,余香悠长,具有浓郁的传统风味。

保定面酱

保定面酱估计除了保定本地人,很少有人吃过,但是对于我们北方人来说,保定面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美味。尤其是在冬天的时候,没有什么新鲜蔬菜可以吃,我们最常见的吃法,就是大葱蘸酱卷饼吃。大葱的甜鲜混着面酱的咸香,吃在嘴里感觉整个人都幸福的冒泡了。

白运章包子

白云嶂包子是由白云嶂制作而成,这个包子是以肥瘦相间的新鲜牛肉和时令蔬菜搭配,包子皮都是选用优质面粉制作而成,按照一定的比例制作而成。白云章包子既然是回族师傅创制的,那肯定是没有猪肉与的,怕胖的小姐姐不用担心长胖了呦。这款包子品尝起来皮薄馅多,吃起来有劲道,肉馅鲜香,油香、形美,隔皮见馅,由馅成丸,入口喷香。吃起来回味无穷。

牛肉罩饼

白家牛肉罩饼选用内蒙古牛肉,选其中肋作为主料,用百年老汤秘制加工,成菜色泽红润,肉质肥嫩,香气扑鼻,越嚼越香,味道鲜美。很多外地人慕名而来,吃后赞不绝口。

高碑店豆腐丝

豆腐丝大家都吃过,尤其是夏天的时候,天气太热妈妈不愿意做饭的时候,总会喊我们去小店里买点凉菜回来,豆腐丝就是经常会买的。高碑店豆腐丝被人誉为“豆腐筋”,高碑店豆腐丝因为其浓郁的香味,乳黄的色泽,匀称的条股而成为独具一格的地方名吃。

槐茂酱菜

槐茂酱菜历史悠久的传统名菜,配以花生仁、杏仁、核桃仁、姜丝、石花菜等,腌制成各种什锦酱菜,成品咸甜适度,既脆又嫩,是佐餐佳品。是保定传统与特色名菜,槐茂产品采用独特的酿制工艺,槐茂酱菜酱香浓郁、脆嫩爽口,是保定市民逢年过节,探亲访友时的首选地方特产。

曲阳黑闺女饺子

吃饺子是中国过节日的重要文化符号,保定曲阳县的黑闺女饺子,是遐迩闻名的御膳名吃,饺子馅还远销各个地方,黑闺女饺子之所以受欢迎,皆因其饺子馅是用鲜肉配以十几味名贵中草药调制而成,香而不腻,鲜而不淡,一到口中即感清香四溢,而且具有保健功效。

保定春不老

它是保定三宝之一,这个“春不老”是芥菜的一种,在保定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保定属华北气候,积雪非到春暖不化,芥菜较长时间被冰雪覆盖着,不见阳光。它有一个别名叫雪里红,它无苦涩味道,颜色嫩绿新鲜,为冬春季节不可多得的蔬菜。

辛亥革命时清政府全国有多少军队?

武昌起义的时候,袁世凯才52岁。却不得不赋闲在家,但形势的发展和各方面传来的消息,对袁世凯越来越有利。

前来巴结讨好的人,络绎不绝,他们看重的不是袁世凯的为人,而是他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北洋军。

事实上,朝廷除了北洋军,还有八旗军、武卫军、地方武装等等军队。

辛亥革命时期,清政府在全国到底有多少军队呢?

据说清朝的军队总数不下百万,但大都是旧式军队,根本不能用来对付新军的起义。

朝廷真正有点战斗力的军队,就是已经训练10余年的北洋军。

前两年,袁世凯不声不响地躲避各种纷争,虽然罢官在家,但他仍然不甘于做一个田舍翁,还在通过各种途径,遥控着北洋军的去向,这些连朝廷都不放在眼里的兵将,居然还在听从袁世凯的命令。

那么,清朝为什么一定要用北洋军?载沣等人对袁世凯还是存在幻想的,他们认为袁世凯完全可能成为曾国藩那样的人

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时候,对于当兵的思想教育基本上没有涉及。

有人说他教育部下:“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大清朝”,不过是政敌的攻击,袁世凯可真的没这么干过。

小站新军主要是德国陆军的训练路数,要说精神方面的培养,一曲《皇帝练兵》歌,勉强可以算,但它强调的还是士兵们忠君爱国的精神,跟袁世凯个人的权威是没半点儿关系。

北洋军对袁世凯有感情,但仅限于他做大臣时。后来一旦复辟称帝,他就被一些北洋军骂作曹操。且北洋军直至袁世凯众叛亲离地死去,也没有完全姓袁。北洋军姓什么?

这个问题,在很长时间里似乎一日了然,姓袁呀。谁不知道北洋军只知有袁世凯,不知有大清国。军营里供着袁世凯的长生牌位,还让军士们朝夕膜拜。

更没有人怀疑,北洋军只听袁世凯的,别人指挥不了。若不然,怎么辛亥武昌起义,朝廷调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前去镇压,就指挥不动呢?

朝廷后来重新启用袁世凯,北洋军一口气拿下了武汉三镇中的两镇。不错,北洋军作为在清廷的新政期间,袁世凯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掌控练兵处,领导军事改革,指导全国的新军编练和旧军改造。

后来,北洋军扩张为六镇,固然“小站练兵”的旧人是种子,但是在这期间,他在军官选任方面,也特别强调专业主义,尽量从各种新式军事学堂毕业生中找人才。

所谓的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都是北洋武备学堂出身。留日和留德的军官学生他也曾经选用过,大批日本士官生都是在他当政时,顺利进入军界的。

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他挑人只看跟他个人的关系,对他个人的忠诚。

说白了,在袁世凯逼迫清帝让位之前,作为清朝的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他对北洋军的掌控也不是“铁板一块”,所以清朝的一些王爷和摄政王载沣,才觉得可以利用袁世凯为朝廷效力,“以汉制汉”原本就是满清政府的传统手法。

不管是多尔衮,还是咸丰皇帝,他们都利用过吴三桂、曾国藩这样的人来镇压起义。

最后,载沣等人对袁世凯还是存在幻想的,他们认为袁世凯完全可能成为曾国藩那样的人,所以要用北洋军,就必须启用袁世凯。

北洋军确实是清朝政府的王牌军队,只有北洋军出马,才有可能遏制辛亥革命的扩大

其实,湖北新军的起义,非散兵游勇可比,连洪秀全、杨秀清的起义,也不能与之相比,以为这次起义,他们不抢不掠,而是志在天下。

他们有自己的新思想,有实现国家富强的抱负,是要做一番大事业。

对付这股新崛起的新军势力,朝廷采取的对策,必然是速战速决,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以免在全国引起滔天的连锁反应。

那么,朝廷出兵,必然是以自己的北洋军为主力,当初带队的可能不是段祺瑞,就是冯国璋。

以北洋军的实力,以段、冯二人的军事才能,再集合朝廷的物资给养,打下湖北的新军,尽管要费些功夫,最后,朝廷取得胜利的结局,可能也没有多少悬念。

北洋军相对来说更加可靠,受新思潮影响不深,是朝廷还可以完全控制的新军力量

袁世凯整顿吏治、兴办教育,创办企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这却不是他的全部,他的最大亮点还是他苦心经营的北洋军。

八国联军闹北京之时,朝廷的武卫军冰消瓦解,只有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奇迹般地完整保存下来。

慈禧太后终于认识到,要想使大清江山长存,必须要有强大的军队,否则,除了挨打,还是挨打,于是下令全面整顿军队。袁世凯因此大权在握,进而借机扩充势力。

袁世凯的崛起,引起朝廷实战派贵族的不满,他们发起1907年政潮,事实上就是打压袁世凯的势力,据说北洋军将领张怀芝和段祺瑞,宁可统制不做,也不乐意继续干了。

等到袁世凯被罢免回家之后,北洋军很多军官就更加感觉到后人不如前人,还是在袁世凯手下做事比较爽快。

后来,崭露头角的士官生,比如吴禄贞、张绍曾等人,尽管身居高位,但都没能真正控制麾下的北洋军。

所以,到了辛亥革命时,他们想要带兵造反都搞不成。

北洋第三镇有个炮兵团的团长,他跟山西的革命军说好了,要拉一火车的第三镇官兵,进入革命军的伏击圈,但中途却被部下吴佩孚识破,此人反而被吴佩孚抓了起来。

自从辛丑事变以来,朝廷已经10余年没有正式大规模用兵了,北洋军又有很多军事专才,其实,朝廷里有很多大臣支持袁世凯的北洋军,来镇压起义

事实上,清朝完全可以彻底甩开袁世凯,没想到,摄政王载沣到底是不会识人,也不会用人,他执掌大权以来,用的全是庸人不说,这次武昌起义之后,他居然起用了冯国璋,来带北洋军镇压起义。

他防了半天袁世凯的人,最终还是没防住。冯国璋不仅是袁世凯的亲信,而且是铁杆儿的心腹大将。

只不过在袁世凯罢官这几年,冯国璋利用他一贯稳重和善于结交达官显贵的做派,加上当年曾经担任清朝皇族贵胄学堂的总办,在皇族里认识不少贵族子弟,而且他人缘也比较好,结果载沣居然就认定冯国璋是可以信任的将帅之才。

当年,袁世凯是朝廷的北洋大臣,又兼练兵大臣,袁自朝鲜回国后,就是因练兵,而赢得朝廷各方官员的极力称赞。

他曾经奏请改革清军的军制,拟定新军募集操练规则,还派王英楷、王士珍分赴全国各地,精选壮丁6000人,又选派武卫右军卒50名,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并在保定设立督练公所。

后来,袁世凯还把军权集中于参谋、教练、兵备三处。

每处设一位总办,派段祺瑞为参谋处总办,冯国璋就是袁世凯的教练处总办,就是从这个时候,此人就与袁世凯打成一片了。

朝廷大臣们都怕武昌的叛乱,会起连锁反应,那桐也是十分担心:“湖南本来风潮就未平息,而且会匪接连闹事,湖广一乱,那四川、两广都受影响,事情可就更不可为了。”

“我的意思是,必须请袁世凯出山,只有北洋军还能够镇得住起义军,也只有他出山,北洋军才能调遣顺手,迅速出师”。

奕勖的意思大家都明白,除了袁世凯,北洋军别人未必能够指挥得动。徐世昌和那桐相视一笑说:“我们也附议,请摄政王尽快任命袁世凯主持军务”。

奕勖、那桐和徐世昌等人,立马去见载沣,载沣看罢武昌起义的相关电报,脸色苍白。他们的到来,正好可以商议此事,没想到他们竟是为袁世凯而来。

奕勖是首席领衔军机大臣,他也全力支持袁世凯。而且他手中还握了两镇兵权。为了安慰袁世凯,清廷补授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为农工部参议。

还有很多大臣支持袁世凯的北洋军出师,比如端方这个人,就是比较看重北洋军和袁世凯的力量。

端方非常支持袁世凯入主朝廷中枢,他觉得只有袁世凯才能改变时局。如果袁世凯有意复出,他可以向朝廷举荐他。

据说袁世凯连连摇头,还说“你可别害我。我已经衰朽不堪用,何况现在事势纠纷难以收拾,我是决不愿舍弃初志,投身急流中”。

袁世凯都说局势难以收拾,使端方对前途更感渺茫。袁世凯有北洋军在手,倘若局势变乱,朝廷肯定还要倚重,所以他提议将长女许给袁世凯的五公子,袁世凯满口答应。

所谓投桃报李,端方是袁世凯在满人中很难得的朋友,当然很有必要进一步笼络,所以袁世凯也提议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端方的侄子。两人饭后一席谈,就决定了两对年轻人的婚姻大事。

说白了,不管是满族贵族,还是很多朝廷重臣,他们都寄希望于北洋军和袁世凯,在很大程度上,袁世凯已经成为北洋军的代名词,用北洋军就必须用袁世凯,成为那段时间清朝很多大臣的共识。

北洋军到底有多少人?

北洋军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建立和掌握的一支新式军队。

早年,清政府曾经派广西按察使,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名为“定武军”。

不久,袁世凯接办了“定武军”,他扩充编制,改名为“新建陆军”,效法欧美军制,用西方枪械装备,以洋操训练军队,还创办随营学堂,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在此期间,他还网罗门生,广结党羽。

1898年,改为“武卫右军”,后来,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此后大加扩充,改称“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

到1905年的时候,北洋军已经扩建成六镇,当时每镇1.2万余人。北洋军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旧式军队,开始转向近代化军队。

日、俄战争之后,清政府认识到扩练新军的紧迫性,采纳袁世凯的建议,决定在全国成立新军36镇,因财力不够,先在北洋成立6镇。

1904年以前,北洋军已经成立1、2、3镇,由王英楷、吴长纯、段祺瑞分任统制,后来又成立4、5、6镇。北洋6镇正式建成,全军发展到7万余人。

北洋军采用西方的军事制度和新式装备,又以封建宗法思想维持上下军官的关系,成为效忠于袁世凯的一支武装力量。辛亥革命后,袁依靠这支武装,窃夺了革命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统治。

袁世凯为了镇压起义,在1912至1913两年中,先后向帝国主义借款33笔,共4350万英镑,主要用于扩军备战。

在此期间,单袁世凯手下大将段芝贵等人,就各扩军25营,此外,还有雷震春在河南招募豫军6营,冯国璋在直隶招募1个混成旅,使北洋军人数和装备,远远超过南方革命党人所控制的军队。

辛亥革命结束后,中国当时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北洋军,非但一兵不裁,还得到了加强。

经过辛亥年的作战,使民初北洋军一些部队编制不足,通过这次裁兵淘汰了一批老弱兵士,取而代之的是一批精壮士兵,袁世凯还从国外订购了大批军火,使北洋军在质量上得到提高。

随着全国各省的裁兵,北洋军人数虽未有很大的增加,但其占全国军队的比例却越来越大。

1915年底,当时全国军队有26个师35个旅约46万人,而北洋军,以及由北洋军阀控制的军队居然就占了20个师,34个旅,约39万人。

事实上,除了西南等地外,北洋军队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地区。

综上所述,清朝的军队总数不下百万,但大都是旧式军队,根本不能用来对付新军的起义。

载沣等人对袁世凯还是存在幻想的,他们认为袁世凯完全可能成为曾国藩那样的人。

再则,北洋军确实是清朝政府的王牌军队,只有北洋军出马,才有可能遏制辛亥革命的扩大。

其实,北洋军相对来说更加可靠,受新思潮影响不深,是朝廷还可以完全控制的新军力量。

更重要的是,北洋军又有很多军事专才,其实,朝廷里有很多大臣,愿意支持袁世凯的北洋军,来镇压起义。所以朝廷才不得不用北洋军来对抗起义军。

当时的北洋军还处于发展壮大之中,辛亥革命时期,估计有7万余人,到1915就已经发展成为39万人的军队,短短三年时间,数量增长了5倍。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频现万手买单?

谢谢邀请!题主,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拉尾盘的是否看好说不准,但我自己是非常看好五大行的,个人持仓方面,超过一半的仓位在工行。

理由一:便宜且收益颇丰。

工行跌到5.1的时候,我给几个朋友算了一笔账。买100万股工行,需要资金510万,根据2017年工行的分红10送2.408,假设他2018年业绩不变分红不变,明年能拿到24万800元,由于持股时间长,所以不用缴税,年收益率达到了惊人的4.72%。

如果把这510万拿去买房,不考虑限购问题,在我们的城市可以买到地段比较不错的易租商品房4套,简单装修一下,再配上必要的家具家电。平均每套房租算3500/月(中等偏高),一年可以收到16万8000元,年收益率仅有3.29%。

一个朋友提出,“我不用买新房啊,可以买房龄大一些的旧房,但地段好,租金高”,如果510万拿去买这类房子,假设你想买就能买到,帐面计算每年租金收入也很难超过18万。

理由二:逆势

上证指数,是典型的空头结构。反观五大行,最差的也是盘整形态,部分已经走出低点不破,高点抬高的多头形态了。

理由三:近期赚钱效应高

很多散户看不上大型银行的股票,因为体量太大,涨得慢。那我们就来冷静分析一下是否涨得慢。

上证指数,跌破3000点是在6月19日,本着我自己认定的“跌破3000就是黄金坑”的观点,我开始越跌越买介入工行。

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就用6月19日收盘价5.5作为成本吧。截止10月25日收盘,工行5.69,整个这期间获利3.45%。

上证指数,6月19日坐收2907,截止10月25日收盘2598,期间下跌了10.6%。

一边涨了3.45%,一边跌了10.6%,一来一回差价巨大。

事实上,由于越跌越买,我工行的成本远远低于5.5,中间还拿了一次股息红利,而比大盘跌幅更大的个股比比皆是。这难道不是巨大的赚钱效应吗?

结论:

我只看中股息,你却给我交易的差价,甚至战胜指数,这大概就是价值投资的魅力吧!

笔者03年入市,至今已有十多年了。通过十多年的股市闯荡,练就了高超的看盘功夫,稳健的实战技能,干净利落的操盘手法,特此建立了一个专栏/公众号【JK59595】,每天讲解选牛股思路,在每天早上都会有很多粉丝朋友感谢本人分享的选股法,看懂后选出不少牛股,也是抓住了不菲的收益。

笔者每天坚持讲解,继续讲解来反馈粉丝朋友对我的支持,目前已经有很多粉丝都已经学会,近期都抓住了不少短线牛股。如果你也是操作短线的新股民,希望你发3分钟看完,之前选的牛股很多,就比如:

贤丰控股002141是在股价回踩的时候选出,当时、股下盘跌底部出现反转十字星,主力进场,是绝佳的布局机会,果断选出越讲解,果然之后股价连续上涨,截止目前股价大涨86个点涨幅,很多看了笔者直播讲解的粉丝朋友都是抓到这波收益,这也是长期看笔者直播的粉丝朋友所能把握的利润!

西安旅游000610时前期该股筹码震荡吸筹,9号股价回踩支撑线,资金大幅流入,买点出现,根据我所讲选股法,及时选出讲解,轻松收获73%以上的涨幅,恭喜当时看到笔者选股思路文章的股友及时把握住了该股这波行情。

笔者对选出底部启动的爆发股非常擅长,此类短线股,赚钱速度快,拉升力度大,今天在笔者也是同样选出了一只有望从底部爆发的短线股,看下图:

该股的走势不用我多说,也是属于底部启动的短线爆发股,前期股价也是有过一波暴涨,随后出现了长时间的下跌洗盘,主力横盘吸筹,底部筑底成功,如今股价出现企稳信号,该股后期走势,就不在这里多点评了,会在选股文章持续跟踪讲解。【公众号:JK59595】

讲了这么多,还有很多人说不知道专栏是什么,其实下面就可以看到。誉姐每周都会通过选股法选出几只强势利好个股,对于下周看好的利好个股,也是用此种思路选出来,即将在专栏发布,想学习这种选股方法的朋友,可以去查看。

最后提醒一下,如果大家手中持股被套,不会解套,买卖点位把握不好的,或是后期走势拿捏不稳的朋友,都可以找到本人,与誉姐交流,如能相帮,定当鼎力相助!祝大家股市长虹!

笔者专栏/公众号:JK59595

契丹相当于现在哪个省?

契丹是古代北方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个少数民族,相当于哪个省的说法,说明你历史知识的欠缺。在欧洲,俄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读音分别为Kitay,Kita1a,Cathay),在穆斯林文献中常把北中国称为契丹(Khita,Khata),相传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就是找寻传说中的契丹,可见契丹这个民族在世界历史上影响之大。

契丹作为东北古老的民族,是东胡鲜卑人的一个分支,在中国古代历史最早提及的资料是《资治通鉴》,东晋义熙元年(406年)初,"燕王熙袭契丹"。但在朝鲜的《三国史记》还有更早地记载,东晋太元三年(378 年)已有契丹人犯高句丽"北边,陷八部落"。八部就是早期契丹分为八大部落。

在唐天佑四年(907年),耶律阿保机担任了契丹部族的可汗,开始了清除内部的反对势力,统一了契丹八部。辽神册元年(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国号"大契丹国",年号神册,阿保机被后世称为辽太祖。

太宗大同元年(947年)1月,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攻占开封灭后晋,在开封登基并将国号改为大辽 ,开始了历史新篇章。大辽国在全盛时期疆域疆域东北至今库页岛,北至蒙古国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国土面积有近500平方公里,与当时统治中原的北宋相对峙,形成南北朝对峙之势,《辽史》称其为"幅员万里"。

盛极必衰,大辽国最终没有逃过历史的法则,保大五年二月二十日(1125年3月26日),辽天祚帝在应州被为金人完颜娄室等所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区白城子)。从此,大辽退出了历史舞台。辽朝共历时210年(包含契丹国时期),历经9位帝王。

在辽灭亡之际,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耶律大石仅率200余人出走,向西域发展,历尽了千辛万苦,在1132年2月5日,耶律大石在文武百官的拥戴下,在叶密立城(今新疆额敏县)登基称帝。号菊儿汗(突厥语意为"大汗"或"汗中之汗"),尊号"天佑皇帝",建元"延庆",重建辽国。史称西辽。

随后耶律大石率军向西域、漠北、中亚等地区扩张,建都于虎思斡鲁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东南布拉纳)。在1141年,卡特万之战中一举击败了塞尔柱帝国联军后称霸中亚,高昌回鹘、西喀喇汗国、东喀喇汗国及花剌子模先后臣服于强盛期的西辽,威名更是远播至中东及欧洲,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为什么在欧洲很多国家将中国称之为契丹的原因。

契丹作为东北古老的少数民族,发源于今天辽河中上游的内蒙赤峰和辽宁朝阳、阜新一带,它是一个谜一样的民族,从他们在历史中现身开始,就是神秘的来,而后又神秘的去,神秘的色彩就伴随着这个民族。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www.pv985.cn/pv/1349.html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yun985@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