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炒股赚4亿,解禁股是利好还是利空
一大学生炒股赚4亿,解禁股是利好还是利空?
曾经有一段时间,专门研究股票解禁和大股东减持,发现这其中还是很有故事,或者说投资机会的。
先说个结论。
解禁当天如果没有下跌的话,那么股价大概率会有较大的涨幅。
这本质上和原始股解禁,还是定增的股份解禁,关系并不大。
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要进行减持,是要举牌的,解禁中会大量抛售的,其实是一些员工的持股,或者是部分持股并不多的职业投资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套现需求比较大。
解禁后如果出现放量并且上涨,只能说明有大批量资金入局,对于股价未来是相当看好的。
所以说,股票在巨额解禁之前,应该予以规避,而在解禁后如果出现一定的放量上涨行情,应当及时介入,一定会有非常不错的行情。
我们要正常地看待解禁问题,也要正确地去看待大股东减持问题,并不是说这些就一定是利空,也不是说股价一定会下跌,风险的背后一定是隐藏着机遇的,就看你有没有发现机遇的眼光了。
正确看待解禁首先,解禁不是一个必然抛售的举动,而是一个时间窗口期。
也就是说,解禁后资金不一定抛售,可以选择继续持有,即便抛售,也不一定就要在解禁当日抛售。
所以,所谓解禁日,其实就是一个标准的窗口期而已,这个窗口期过后,总的流通股本会增加,资金如果要炒作这只股票,潜在的资金量就要倍增。
但是,解禁并非一蹴而就的,或者说不是一次性全数解禁的,而是分批的。
1、上市三个月:新股网下申购的部分解禁2、上市十二个月:原始股的中小股东解禁3、上市三年:大股东解禁也就是说,大股东解禁原则上都在三年后,但是一些通过风投介入的资本解禁时间是十二个月,也就是一年。
所有的解禁日期,其实在股票上市后,都已经确定,是可以查询到的,并不是突如其来的。
或者说,其实绝大部分资金是有足够时间去应对解禁的,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怖。
解禁中最关键的周期,就是12个月的解禁,那些小股东和员工持股的集中抛售。
原因有三点。
1、大股东减持需要举牌,中小股东减持可以直接抛售,而且很难通过大宗减持,大多是竞价市场直接抛出,会对市场造成巨大的抛压。
2、职业的投资机构,上市套现的压力很大,因为要给那些做股权的投资者一个交代,并且他们对于资金回笼的压力很大。
3、核心员工拿的一部分是股权激励的持股,另一部分其实是原始股,原始股的价格是很低的,抛售的意愿就会特别的强烈,那些股票一上市就财富自由的诱惑,大部分员工、高管都是挡不住的。
解禁前后股价会如何表现大部分投资者很害怕解禁,是因为有部分股票会因为解禁出现踩踏式的下跌。
但其实,在这种现象出现之前,是会有一定先兆的。
股价之所以会出现下跌,是因为解禁资金无节制的在股票交易市场抛售,而没有接盘资金。
但如果有资金接盘呢?甚至有资金垂涎筹码很久,一直在等待解禁呢?
所以,解禁前后,我们要密切观察整个资金的动向和股价的走势。
其中,有几点特别重要。
1、解禁前夕的成交量。
解禁前夕,很多资金一定是会提前撤退的,因为会对解禁有一定的担忧。
解禁前的成交量,其实不在于撤退的资金到底有多少,而是在于愿意在解禁日前入场的资金有多少。
解禁前夕的成交量,是对解禁的一个分歧,成交量越大,分歧越大。
但分歧不一定代表解禁的影响好坏,还需要看股价的走势。
2、解禁前夕股价的走势。
直白地说,解禁前如果股价上涨,那么解禁后股价上涨的概率会大增。
有一些阴谋论的说法,会认为主力在配合股东在解禁日之前把股价炒高,然后到了解禁日,这些解禁股可以高价抛售。
而实际情况是,并没有这样的敢死队资金,会在解禁前刻意拉升,因为一旦解禁,抛压特别大,自己是无法撤退的。
相反,那些对解禁恐惧的个股和资金,会在解禁前出现阴跌,因为没有资金愿意接盘。
3、解禁当日的成交量。
解禁当日,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天。
解禁前即便走势再好,那也无法确认解禁的影响,因为没有人能准确预测解禁当天的筹码抛售情况。
解禁当天如果不放量,说明解禁的筹码并没有抛售的意愿,他们认为当前股价低了。
这种情况往往解禁后股价会出现上涨,观望的资金会入场抢筹。
如果解禁当天放量了,也是正常现象,要关注换手率和实际的行情走势。
4、解禁当日的股价走势。
解禁当天的股价走势,决定了市场资金能否占据主动权。
但凡是当天出现上涨,甚至是大涨的,都是抢筹行为,后面的股价会大幅度上涨。
如果当天出现下跌,则要相对谨慎,说明资金是在被动接盘,并无主动买入意愿。
5、解禁后的股价走势。
解禁除了关注当天的走势,还要关注解禁日后3-5个交易日的行情走势。
不排除部分资金在解禁日过后,开始涌入市场的情况。
如果股价一路下滑,并且成交量无法稳定,那么说明解禁盘还在抛售,抛压特别大。
如果股价出现企稳或者上涨,说明解禁对于股价的影响已经过去,只要资金愿意入场,股价上涨的机会非常大。
对于一些基本面较为优质的个股,还是有很多资金在等待解禁筹码出现,大肆吸筹后拉升的。
关于大股东减持大股东减持,其实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一般控股股东,解禁的时间是36个月,也就是上市后三年。
对于一般集团股东,解禁后做减持的并不多,但是对于个人股东,套现的意愿其实是非常强烈的。
辛辛苦苦创业,上市后三年,靠抛售股份来套现一部分现金,一方面用于个人财富的保障,一方面用于一些资本化运作的再投资,都是很正常的。
毕竟股权可以算作是纸面财富,而现金才是真金白银的钱。
以一家50倍市盈率的企业来看,100亿估值对应2亿的净利润,假设股东每年的分红率为50%,就是1亿,分红所得税是20%,到手是8000万。
如果将100亿全部套现,即便是存银行,每年的利息都远不止8000万吧,愿意套现再正常不过了。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股东套现,都代表企业不行了,未来会走下坡路,股价也要跌了。
站在常人的角度来看,套现1%,2%,回收一些现金资产,其实真的是非常正常的,并不代表不看好企业未来的发展。
至于对股价的影响和冲击,主要看减持的方式,到底怎样,接盘的资金到底是什么目的。
1、减持方式,是大宗交易,还是集中竞价。
这一点很重要,也是关键因素。
说白了,大宗交易是盘后交易,不仅对行情没什么冲击,而且可能涉及关联交易,有主动接盘资金。
大宗交易一般还有6个月左右的锁定期,就是买入的资金6个月内无法抛售。
很多大宗交易的减持过后,股价会出现大幅度的上涨,是接盘关联方的主动炒作。
对于大股东来说,目标是拿到现金,并不是要砸盘打压自己公司的股价,所以能走大宗交易会尽量走大宗交易。
那些直接走竞价交易的减持,只能说明愿意接盘的资金很少,不得已在股票市场上进行抛售。
吃相不好看,股价走势自然也就不太好看了。
2、资金目的,是折价接盘,还是关联交易。
资金接盘的目的,一定不是为了亏钱,而是赚钱。
赚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折价接盘,另一种是拉升股价。
折价接盘大多源自于大宗交易,因为数额可能比较大,一次性的交易,所以一般会有5-10%的折价。
再加上6个月的锁定期,所以这个折价也是相对比较合理的。
还有一些在交易市场上抢筹的,相对来说待遇就差一些,股价是多少,就是多少,愿意主动接盘的资金可能就会少很多。
大部分大股东减持后,股价上涨的,都是折价交易后,资金再去拉升股价。
因为大宗交易完成了减持,市场上的筹码并没有增多,拿到廉价筹码后的股价拉升,尽可能地增加获利。
这一类比较明显,其实就是关联交易,大股东减持时引入有实力的资金所为,也算是一种“双赢”的方式。
解禁也好,减持也罢,是机遇还是风险,最终还是看股票本身到底好不哈。
上市公司本身很差,市场对于解禁和减持,一定是恐惧的。
上市公司欣欣向荣,正常地减持一定是给到一些资金入场的机会。
如果实在是看不懂减持的影响,不要去妄加猜测,看实际解禁日的股价走势即可。
资金会给出它们的答案,你再根据资金给的答案去做判断即可。
他说会买一套送一套会吗?
哈哈,你老公他只说了前半句,后面半句他没敢说。我来替他说,不仅房价买一套送一套,以后还娶一个送陪嫁丫头一个呢。
房价会涨,自然也会降,这个没有问题,可是买一套送一套,那就是有点痴心妄想了。(据不可靠消息,上面这套房子,是买一套附送售楼美女一个)当然不是说,这种降幅不会出现,而是一旦出现这种降幅,你和你老公可能连吃饭的饭碗都没有,你要那么多房有什么用?
房产的价值关键还是它所处的商圈是否欣欣向荣,如果生机勃勃,自然房价也会稳步发展,如果经济衰败,有些房子的跌价也是非常厉害的。
这次新冠疫情,对房产的影响是挺大的。有权威房产研究机构,就房地产置业问题,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
数据显示,8.5%购房者取消了买房计划,38%的购房者表示因受本次风波影响而暂缓购房,还有28.8%的购房者预感房价会跌而选择暂停购房。
以那个我个人觉得,目前暂时不用考虑房地产,耐心等待疫情结束吧,否则真可能挺麻烦的。
千万要管住手!
啥都优先的美国来说,昔日的汽车城底特律。底特律一度是美国第5大城市,美国汽车工业之都,曾经的“美国巴黎”,人口高峰180万。
上世纪的前30年,是底特律开展的时期。据说,这里有美国第一条水泥马路、第一个交通指示灯、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大百货商店、第一个大剧院,但现在,这座城市跌至第18,仅剩70万人。
因为美国制造业的衰败,整个城市都破产了,那里的房子,比起以前真有买一送一的感觉。不过依然买的人不多,因为美国的房子每年要征收1%至3%的房地产税,若以3%核算,房主每33年就相当于从头把自己的房子买一遍。各州政府每年定时对房地产价值进行评价,房子增值越快,需求缴的税越多。
扯远了,总之,我的判断是宁愿错过或踏空2020年的买房机遇,如果不是刚需,不要购房!
2020年,好好活着就好,其他都不用多想了。
欢迎点评,关注【一世明哥私家历史】哪些领域是市场需求最火的?
你好,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在我国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有几大行业一直都是发展的重中之重的,它们分别是:
1,能源行业能源做为工业发展的血液,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极之重视的,很多国家之间发生战争什么的,其根本原因就是争夺能源。所以说,谁掌握了能源,谁就掌握了未来。
2,医疗行业人饿了,可以自己做饭吃,但是人病了,小病还好,自己吃点药就好了,但大病来说,只能到医院各项检查,各种开药。人都是怕死的,到了那一刻大多数人的想法是拿钱换命。
3,教育行业也不知道那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不是教育行业的商家想出来的,但中国的家长们明显是听进去了,从一岁多开始就是各种的亲子班,各种才艺班,搞得自家的孩子不会几种才艺都没办法见人的那种,而且现在的培训班收费都是大大几千的一学期,由此可见市场之巨大。
以上就是我个人觉得,中国行业规模最大的三大领域。
区块链的虚拟币如何投资跟炒股哪个风险大?
炒币风险更大。
近期日本出现价值4亿人民币的虚拟币被盗案件,事实上日本今年上半年虚拟币累计被盗的案件高达158例,总损失金额高达605亿日元,合计37亿人民币,足足是去年同期的3倍。
如果要盘点虚拟币投资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
1、账户安全性差:
即便虚拟币交易号称依托最安全的区块链技术,但大幅度上升的虚拟币被盗案件和金额,足以说明虚拟币用户的账户安全性堪忧。进行虚拟币投资,账户安全始终是首位,账户安全包含用户信息和资金安全双层意义,用户信息不泄露,资金不被盗用,这些风险不能不引起重
2、非法集资骗局:
很多不法分子最擅长利用新兴事物、概念进行炒作,去年以来,打着区块链、金融创新的旗号通过发行所谓“数字货币”的方式吸取公众存款的案例并不少见,基本都是属于非法集资一类,手段其实和传销无异。进行虚拟币投资,这类也属于需要防范的高风险。
3、监管政策风险:
很多盲目跟风的投资者,其实并不了解ICO融资和虚拟货币发行在我国是属于强监管范畴的,甚至目前没有得到正式认可。币圈水深,大多都是投机炒作,价格起伏极大,风险也很极端,对稳定的金融秩序来讲存在极大不利因素。去年开始,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一些整顿公告,出手整顿ICO和虚拟币交易所,甚至连新媒体对虚拟币和ICO融资的宣传、推荐也一律禁止,很多币圈的账号被封禁。不合法不合规的产品,始终是得不到保障的,这又是一重系统性风险。
而中国的股市,是证监会批准成立的,每只股票背后都有对应的实体企业,股价虽然有市场情绪、政策变化、人为操纵等风险,但整体还是以企业价值为依托,也有监管政策对市场进行规范,发展了几十年。
综上,谨慎参与虚拟币投资,不要以赌博的心态去行投机之事。认清政策和投资逻辑、投资风险再说!
如何看待政法大学教授主张不仅要设生育基金?
为了有利于将问题说的更透彻一点,不妨将南京大学商学院刘志彪教授、张晔副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胡继晔教授,关于设生育基金和对丁克家庭征税的政策建议,合在一起进行点评。
在“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实施之后,中国现在仍然为低生育率感到焦虑。近期人口统计部门公布了一组数据显示:在全面开放二胎的前提下,2017年中国大陆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比2016减少了63万,2018年上半年的新生儿人数同比下降了约15%-20%。这意味着,2018年的出生人口比2017年还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尽管二孩出生数量有所增加,但一孩出生数量减少,两者相抵,总量变化不明显。更糟糕的情况是,按照2010年的普查数据,未来十年内我国生育旺盛期妇女将减少约40%。长此以往我们中国人口将面临大幅下降的危险。在这一前提下,全面放开计划生育的口号再次响起。有消息灵通人士说,明年国家就有可能全面放开计划生育政策,不再限制生育,彻底放弃已经执行几十年的计划生育之国策。一夜之间,社会上冒出了许多千奇百怪的“方案”。
随着生育率下降,形成了鼓励生育的趋势。在目前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各路专家学者从想帮助政府解决经济压力角度出发,畅所欲言,建言献策,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作为专家学者,最好是从其擅长的专业领域出发,从比一般民众更专业、更精深、更系统的视角,来考虑促进经济发展,纾解民众焦虑,谋求提出有利于民众长远福祉的长效解决方案,而不应该只知道一味曲意逢迎某些部门短期目标的做法,更不应该想着法子增加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负担。
南京大学商学院刘志彪教授、张晔副教授联袂发表文章,一夜成名,震动华夏——可惜不是喝彩之声。这两位教授方案的核心议题,是建立生育基金。方案已经公布媒体,舆论一片哗然,几乎都是一片嘲讽之声,甚至有网友跪求教授,不要再提收费的建议了。中国政法大学胡继晔教授的方案更厉害,要跟丁克家庭征收“社会抚养税”。胡继晔教授声言,不仅要设生育基金,还要对丁克家庭征税。也就是说,不生孩子的家庭是有罪的。换句话说,不生孩子的家庭涉嫌犯罪。此番雷人之语一出,旋即引发舆论抨击。这几位教授的奇谈怪论,引起社会上议论纷纷。在新政策尚未明朗的情况下,这些所谓的专家跳出来大放厥词,实在让人看不懂。笔者综合各类观点,认为上述专家教授犯了十个方面的错误,暂且称之为“十宗罪”。
1、错误之一:违反法律精神不符合常识。
丁克本无罪,征税太荒唐。政府可以奖励生得多的家庭,但绝不能惩罚不生少生的家庭。生育权是个人的基本权利与自由。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权利。任何机构和个人都没有权利以任何一种手段对此进行干涉。特别是对丁克征收“社会抚养税”,是严重践踏个人权利的行为,于法于理于情都不合。这个道理不复杂,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常识。尊重个人的基本权利,是每一个人应该掌握的基本常识。有关教授连做人的基本常识都不懂。中国政法大学的教授应该是最熟悉法律、最能按照法律办事的人吧。难道不知道生育权是基本的人权吗?科学解决人口问题的前提,是要尊重生命、尊重人权、将人当人看,同时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才能有效提升国家的生育率。
2、错误之二:影响家庭和谐幸福。
要鼓励生育,而不是强制生育。人更不是生育的工具。正常情况下,男女之间是否愿意结合、以何种方式结合、结合后是否愿意生育子女、在政策条件下生育几个子女,这些问题都是民众所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本来是很个人、私人的事情,现在可能因为某些专家的建议,令原本应该是人们精神寄托、温暖舒适的家庭,掺杂进了冷冰冰的强制生育条件。这样的家庭,失去了本应有的作用和意义,转而变成了政策主导下的生育工具。前脚“只生一个好”,后脚变成“不生二孩就罚款”,政策变向之快,不禁让民众难以适应。从工资里强制扣除生育基金的主意——这需要多大的脑洞才能想出来啊?“生”或者“不生”,民众又添一个焦虑。让生育回归生育,让焦虑不再焦虑,这难道不是教授应该干的事情吗?
3、错误之三:强人所难不公平。
南京大学商学院刘志彪教授、张晔副教授关于生育基金制度可以概括为:生育二胎以上的家庭可以收到补助,这部分钱的来源有两个:一部分出自财政,一部分出自其他没有生育二胎的育龄家庭。这种政策一旦实施,不仅不会对鼓励生育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且还会加重缴费者的负担(可能也会加重企业的负担)。在现代社会,走进婚姻殿堂,组建一个家庭,进而生儿育女,这些是每个人需要面临的“婚姻大事”。相信大部分夫妇在决定生育子女之前,都会进行较为长远的打算——是生一个,还是生二个、生三个,甚至随便生。但是现在却蛮横地要求必须生两个。这是不是有点太强人所难了?这个设想一旦实施,可能意味着当初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独生子家庭,会成为新政策之下利益损失最大的社会群体。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未能生育二胎孩子的家庭会问:“凭什么别人的孩子要我来养?”原本想着不生孩子能少给社会增添麻烦,如果生育基金变成现实,则拒绝生育的育龄夫妻就要蒙受金钱的损失。
4、错误之四:侵犯丁克家庭合法权利。
南京大学商学院刘志彪、张晔两位教授提议建立生育基金,立刻遭到了众多网友的批评。这两位教授的建议本来已经够“雷人”了,结果没有最“雷”,只有更“雷”。又跳出一位专家——中国政法大学胡继晔教授,出面为该提议背书,将生育基金的提议进一步“改进”,提出未来可以对丁克家庭征税。胡继晔教授声言,不仅要设生育基金,还要对丁克家庭征税。也就是说,不生孩子的家庭是有罪的。换句话说,不生孩子的家庭涉嫌犯罪。胡继晔教授毕竟是中国政法大学骨干教授,考虑问题比起之前的刘、张两位专家更加全面些。刘、张两位砖家只想到了要设立生育基金,而这位胡教授在支持那二人观点的前提下,还连丁克人群也考虑到了。即使你一辈子不愿意生孩子,也得缴纳生育基金。不知道有丁克意向的人群看到教授的想法,内心会是个什么感受。本来刘志彪针对二胎提出设立生育基金,就已经很过分了,而中国政法大学胡继晔教授不仅提倡设立生育基金,又进一步提出针对“丁克家庭”征税,这更是荒唐至极。如果胡继晔教授的提议成立,那么可能会有大量有丁克意愿的男女拒绝结婚,而以男女朋友的形式进行结合,这样就可以避税——避免“丁克税”。这样一来,“丁克税”变相地剥夺了公民缔结婚姻的权利。生孩子是每个公民的个人权利,即使有人愿意组织丁克家庭,别人也无权逼迫他们做任何违背他们意愿的事。
5、错误之五:宣传封建迷信。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儿子死了不能进祠堂”等说法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糟粕之一,早就被主流文化抛弃。即便是计划生育时期,我们宣传生男生女都一样。全国人民已经逐渐接受了这一观点。然而,现在计划生育还没有完全放开,这一错误言论却再次沉渣泛起,而且还是从中国最高学府的教授嘴里说出来,简直让人大跌眼镜。胡继晔教授在文章里大书特书传统儒家文化观念中的“不孝有三,无后乃大”的说法。胡继晔教授引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老话,来强调为了对父母尽孝道,也得生孩子,以延续香火,也算完成父母心愿。“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如果一个家族中的男性没有孩子,是进不了祠堂的。”这种陈词滥调都搬出来了。宣传孝道固然没错,但如果以“生孩子就是对长辈孝顺”对子女进行“道德绑架”就不对了。这种说法表明作者意图宣言传统封建腐朽的观念。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乃大”,强调组建家庭的唯一目的和最终的意义,就在于为家族繁育后代。如果人们组建家庭的唯一目的是繁衍后代,家庭的功能就只剩下生育而剥夺了其他意义。胡继晔教授竟然认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逐步形成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文化,胡说什么“生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载体,首先从文化上,我们要进行鼓励””。他举例称,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如果一个家族中的男性没有孩子,是进不了祠堂的。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的嘴里,居然冒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样的封建沉渣。在现代中国社会,在堂堂大学校园里,竟然还依然存在有这种思维的人。如果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这样说一说也就罢了,但此观点出自一个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教授,那就太可怕了。这起码说明一些中国大学的教授距离现代文明还有很大的距离。对于肆意鼓吹这种封建陈腐思想的所谓教授,大学应该取消其执教资格,让其退出相关课题的研究经费。
6、错误之六:危言耸听牵强附会。
中国政法大学胡继晔教授为了证明多生育的紧迫性,拿出了一个危言耸听的理由——战争需要人,以此鼓励生育。胡继晔教授认为,从战争的角度出发也要鼓励人们生育。胡继晔教授例举了之前印度与中国在洞朗对峙时,人家的士兵是兄弟三个,而我们的都是独生子。我们家庭中的孩子需要有兄弟,以便征兵服役,保卫祖国。战争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不知道胡继晔教授打听到什么,或者有什么特殊的渠道,能够预测到战争发生的时间,甚至需要为此提前多生育孩子。难道现代战争要靠人数多来取胜吗?如此无知的教授,为了曲意逢迎权威的短期目标,竟然牵强附会到如此地步,这真让那些在大学真正为了传道受业解惑而埋头钻研、理性思考的教授同僚们蒙羞啊!
7、错误之七:方案不合理执行困难。
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利益保障,年轻人是不会轻易生孩子的。如果当年没有超生罚款,父母辈也不会放弃多生一个的念头。南京大学商学院刘志彪教授看到舆论“误会”了他们的观点,为此愤怒了。于是,他怒发朋友圈:“无良媒体截取了要让人交生育基金这一段,引起一些不读原文的人的愤怒。……我们提了让计生委把以前收的超生罚款交出来作为养老金缺口的补充。”用社会抚养费存量来鼓励生育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我国每年征收到的社会抚养费总一共才200多亿元,然而每年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财政投入高达上千亿元,并且有限的社会抚养费并没有纳入国库。社会抚养费存量太少,不足于用来鼓励全社会多生育?而胡继晔教授依然坚持认为自己所说的生育基金没有错,只是改口变成了由政府买单,但对丁克家庭还要继续征税。丁克家庭招谁惹谁了?
8、错误之八:为搏眼球哗众取宠。
何谓“哗众取宠”?哗众取宠是指以浮夸的言行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哗众取宠”的近义词是“夸大其词”,反义词是“实事求是”。在媒体和学界等各届声音越来越喜欢指向同一件事情,这不能不让人生疑——怎么一夜之间冒出这么多专家。人们不禁纳闷那么多“专家”凑这个热闹干吗?从原来全民炒股、炒房,到现在炒房租,现在又炒生育问题。这种炒作实际上就是一种“哗众取宠”现象。哗众取宠者并不关注问题的解决,而是着眼于大众的眼球。专家之所以哗众取宠,是想更容易获得社会关注,博得大家的眼球。现在的专家已经泛滥成灾,他们往往语不惊人,死不休。人口问题应该是一个门槛很高的专业,因为研究周期长,研究时间跨度大,涉及诸多问题。目前我国正处在人口政策调整的窗口期。人口政策到了关键时刻,圈内圈外各路专家学者纷纷蹭热点,有不少人胡说八道,扰乱视听,误导民众和高层决策。现在的时代是一个浮躁的时代,现在的某些专家和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专家也迥然不同。那时的专家谦虚、严谨、求实,现在的专家为了标新立异,完全无视事实,无视科学,信口胡言。
9、错误之九:缺乏系统思考没有考虑到例外情况。
两位“经济学家”肯定认为每一个男人和每一个女人,都能够结合成为健康的家庭关系,以为每一个家庭都能够健康进行生育孩子。然而,现实是这样吗?假设每一个人都有想要组建家庭的意愿,且每一个男女的性取向都是异性,如果要求每一个40岁以下的公民必须缴纳生育基金,那么就出现几个问题。第一,剩男剩女们怎么办?如果一辈子都找不到配偶,是不是生育基金就只能等着40岁以后才能取出来?第二,男女结合之后,男方或女方因为身体原因无法生育,是否也只能等着40岁以后才能提取出来?(你们又不给利息,凭什么要我们无息存款?)第三,家庭经济条件差,对于生育、生养缺少条件支持,本就捉襟见肘,却偏要强令生二胎,同时还扣工资,这是不是更令这样的家庭雪上加霜?虽然法律上还不承认同性婚姻,但并不意味着这种现象并存在。现在社会和民间对同性关系,已经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同性婚姻关系的家庭,肯定没有生育的可能。这种情况,按照专家的设想,那是一定要上缴生育基金的了。
10、错误之十:避重就轻没有建树。
其实老百姓并不是不想生孩子,而是担心生不起、养不起孩子。首先,抚养孩子的成本费用太高,甚至已经远远超出普通家庭收入所能承受的范围。曾经有这样一个不完全统计数字——一个孩子从怀胎到大学毕业需要花费约130万元。其次,在上述这个费用中还不包括买房的花费。现在一套房子有多贵,你懂得!光是买房的费用,一般家庭不吃不喝20年都未必能挣到。如今居高不下的房价,导致大批适龄男子买不起房,无法结婚。婚都结不起,何谈生孩子!这才是导致我国生育率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如果二孩生出来,由于经济条件所限,降低了家庭的生活质量,不能给孩子较好的抚养条件,与其这样,还不如不生。治病要治根,这两个教授都没有把握住问题的关键,却把注意力放在设立生育基金、收税逼迫别人生育等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请两位专家直接回答:孩子生出来,谁养呢?那么高的养育费用,谁给呢?刘志彪、张晔两位教授的具体措施明显欠缺常识。如果这些话是普通老百姓说一说倒是可以原谅,但从专业人士嘴里说出来实在让人无法接受,难道每天拿工资吃福利就研究出这么个东西?而胡继晔的言论就更加离谱了,真是“胡说”。这些教授以后能不能不要再出“馊主意”。与其考虑设生育基金,不如在国家层面考虑减轻家庭的生育成本。也就是说,由国家承担生育成本。比如:落实产假制度;育儿的奶粉费由国家给予补助;幼儿园、托儿所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资源公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