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证券大智慧,为什么有人说历史上在西安建都的王朝都很强盛
远东证券大智慧,为什么有人说历史上在西安建都的王朝都很强盛?
因为历史上在西安建都的王朝都是很强势的朝代,因为长安是对抗游牧民族的桥头堡。历史上在西安建都的强盛朝代有秦朝、西汉、隋朝、唐朝。
秦朝,始皇不必多说!统一六国,货币文字度量衡,车同轨 书同文。通过战争夺取河套地区,建长城抵御匈奴。中央集权专治的封建王朝第一次在中国出现,直到清朝灭亡。
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兴起,一直到唐朝的万邦来朝,之后的哪个朝代能够做到?
秦朝是农耕民族建立朝代的开始,元朝和清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众所周知,游牧民族的军队是以骑兵为主,作为农耕民族的汉民族军队,由于马匹的问题,大部分时间也是以步兵为主,以“射杀”和“近身搏击”为主的步兵是以“骑射”为主的游牧骑兵对手吗?
速度!这就是游牧骑兵的致胜之道,步兵打败骑兵只能赶跑他们,不能歼灭,因为追不上,而骑兵打败步兵,就是屠杀,歼灭!因为步兵跑不过骑兵!
在西安建都的朝代对于游牧民族的威慑力远远大于之后的朝代。
为什么后来不在西安建都?古时讲究“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如果一个国家都城周围的粮食都不够吃,而且从别的地方运输又极为困难,跟游牧民族作战肯定是输多赢少了。所以唐朝时迁都洛阳,以洛阳为政治军事中心。
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在秦朝以前,还有大量的森林存在,史籍记载渭水流域“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
到唐朝跟宋朝时,关中平原已经没有多少森林了。终南山可以利用的木材很少,岐山在宋朝时甚至变成了一座无树土山。
唐宋时期,关中平原的绿色植被破坏非常的严重,加上气候整体趋向干冷,关中平原变得越来越干燥,直至失去粮食主产区的地位。
唐朝时,关中平原的粮食已经不能满足首都长安的需要。隋朝开挖大运河,就是要把江南、河南地区的粮食运送到洛阳,由洛阳再运送到长安。
从洛阳到长安的地势越来越高,运输很困难。隋唐时期都是把洛阳定为东都,长安定为西都。把洛阳定位为东都,是为了水路运输的便利。 到北宋时,首都干脆进一步东迁,迁移到更加便利的开封,唐末五代,今天河南的开封是漕运的中转站。
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失去政治中心的地位,主要就是因为缺粮食,如果粮食不到位军队的强盛是很难做到的。
后来也有有皇帝想把都城放在西安,西安有战略上的优势,从河南到关中平原,地势越来越高,关中平原四面都有关隘,典型的易守难攻,进可以统御全国,退可以防守自卫。朱元璋曾经让太子朱标去西安考察过,朱标到了关中平原,但是此时的关中已经不是汉唐时期的关中了,在这里支撑起一个帝国的首都很难,因为这里已经衰败。
自秦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朝代,农耕民族建立的朝代多于游牧民族建立的朝代。真正做到大一统的游牧民族朝代只有元朝和清朝。
中国古代的历史其实就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碰撞。而农耕民族的主体则是汉民族。几千年来面对这样强悍的对手,换作其他民族可能早已灰飞烟灭了。
历史上的“五胡乱华”时期游牧民族曾统治半个中国,元朝与清朝更是统治整个中国,可是他们并没有同化农耕文明,而是被农耕文明同化与包容。不得不佩服汉民族的强大同化能力与包容能力。
扯远了,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粮食。在隋唐以前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是粮食的主产区。毕竟“民以食为天”。隋唐以后粮食产量的不足,以及某些朝代因为军事力量的衰弱不足以对抗游牧民族,才导致以后的朝代定都洛阳、开封、汴梁、南京……
作于2018年4月7日晚23点41分
历史上的伊稚斜单于是个怎样的人?
提到伊稚斜,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老“败登”!
在《汉武大帝》中,伊稚斜纵横大漠,对内他大权在握唯我独尊,对外他欺凌西汉,差点把汉景帝气出心脏病。不过假如伊稚斜能看到这部电视剧,一定会面红耳赤:嗯,啊,我的理想是打败中国,只是……
电视剧中的伊稚斜,其实是其祖父冒顿单于、父亲老上单于和哥哥君臣单于的集合体。正史中的伊稚斜单于在位只有13年,他一辈子被汉武帝啪啪打脸,把强大的匈奴搞成龟缩漠北的原始部落!
匈奴的第一位单于叫“头曼”,是伊稚斜的曾祖,正是他统一了匈奴各部落,创建了一个统一的匈奴帝国。不过老头曼英明神武一辈子结局却很悲催,他被儿子冒顿用一支“鸣镝”射杀。
冒顿在位35年,是匈奴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单于,正是他把匈奴帝国带向了巅峰。这期间他消灭东胡、击溃月氏、吞并楼烦和白羊、侵占河套地区,在南征北战中,冒顿建立起一支30余万人的骑兵部队,又设置了完整的官僚统治体系,其疆域一度比西汉帝国还要大。
白登山围困刘邦,写信调戏吕后,都是冒顿所为,他逼得汉帝国只能以和亲的方式满足匈奴人的贪欲。
汉文帝在位期间的对手换成了老上单于。这位老上单于战力虽不如冒顿,可这家伙贪心远比冒顿远甚,他对西汉帝国几乎每一年一小打,数年一大打,每打一次汉帝国都要被迫割肉饲虎。
更要命的是,这期间还出了个大汉奸“中行说”,这位随和亲使团来到匈奴的宦官,一到匈奴就投降了,熟悉西汉政治的他助纣为虐,长期帮助老上单于侵略自己的祖国。
军臣单于在位34年,在《汉武大帝》上,与吴王刘濞勾结,多次入侵汉地,气得汉景帝捶胸顿足的就是这位单于。
不过,军臣单于统治后期的匈奴,明显跟不上经50年励精图治的西汉帝国的脚步了。嗯?历史似乎在重演耶!
当军臣单于在盲目自大中看着一位年轻的小皇帝登临九五时,他或许没想到,正是这位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的年轻人,摧毁了匈奴人的“霸主梦”。
刚刚长出胡茬的汉武帝,以“马邑之谋”第一次向“大匈奴”呲牙。三年后,一代战神卫青率1000汉军出上谷,直捣龙城俘虏700余人,第一次宣告大汉帝国对匈奴人的胜利。
两年后,卫青率3万骑兵出雁门,将匈奴人赶出了河套地区,解除了强盗对长安的直接威胁。此后汉武帝在北境筑朔方城,汉帝国从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可怜虫伊稚斜单于,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从哥哥手中“接班”。不,准确说是“抢班”,野心勃勃的伊稚斜看不起哥哥的无能,更蔑视嫩得能掐出水的侄子于单。
“在我的任期内,绝不允许汉帝国超过匈奴!”哈哈,我想伊稚斜绝不像某些人那么没出息!他要彻底打服汉帝国,夺汉人的土地财宝,杀汉族的男人,抢夺汉族的女人,他要做大汉的太上皇。
在《汉武大帝》中,“嫩宝”于单是汉武帝的外甥,其实那是扯淡,西汉虽多次和亲,可没有一次是真公主。正史中这位于单打不过叔叔,只好抬腿逃往长安,跪倒在汉武帝脚下讨生活。汉武帝封他为涉安侯,只是他命薄,才几个月就病死在了长安。
这位伊稚斜总统,哦不,单于,他的执政成绩单如何呢?我们晒一下:
公元前127年,伊稚斜借口汉武帝收容于单,发兵数万入代郡。第二年,匈奴骑兵再次侵入代郡、定襄和上郡,又多次侵扰朔方,一度踏进河套地区。
狠人汉武帝二话不说,任命卫青为大将军,率10万大军出高阙。卫大将军深入大漠,以匈奴人擅长的方式奔袭700里。匈奴右贤王完全没预料到汉军能坐“动车”,在一个漆黑的夜里,右贤王部溃败,15000多人做了俘虏。
公元前125年,卫青原班人马出定襄,斩杀匈奴19000人。只是由于叛徒赵信的反水,让苏建部全军覆没,这竟然成了伊稚斜在位期间最“辉煌”的胜利。
公元前123年,卫青再次出定襄,斩杀匈奴一万多人。当然,在这次战斗中最耀眼的明星是第一次随军出征的17岁小伙霍去病,他率800人跨过祁连山千里奔袭,斩获2028人,俘获了包括伊稚斜叔祖等在内的一大批匈奴贵族。
这一战伊稚斜双腿发抖!连自家的大后方都成了汉军的“旅游胜地”,这“导弹”的射程太吓人了!汉武帝呵呵一笑,别急,汉军“核武库”满满,你慢慢消费。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两次突入河西走廊,连败浑邪王和休屠王,汉军越过焉耆山,六天急行军一千多里,俘虏9000人,顺便将匈奴的“自由女神像”祭天金人打包带走了。
接着霍去病继续挺进,又歼敌3万,还顺手俘虏了王爷、王子等59人,相国等高官63人。
伊稚斜根本不在乎叔伯大爷们的死活,可河西走廊被轰成筛子让他受不了了,因为那地方是匈奴人连接西域的要道,也是他们最肥美的牧场,更是从陇山袭扰关中的门户,这地方相当于“海外基地”,丢了此地就等于患上半身不遂,让匈奴失去了反击的支点!
于是伊稚斜的嘴气“斜”了,他张口大骂浑邪王和休屠王,还发誓要将他俩抓起来咔嚓了。
浑邪王回骂:去你M的“老败”,哦不,“老斜”,老子不伺候了,英明神武的汉武大帝,我愿做你的奴仆,亲爱的大中国,我爱你。
就这样,浑邪王率数万民众降汉,其中就有休屠王的太子,后来成为汉昭帝辅政大臣的金日磾。河西走廊控制权的获得,让汉帝国打通西域,从此进入对匈奴的立体打击阶段,从此“一直斜”成了“一直瞎”。
公元前119年,汉匈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会战爆发——漠北大战,这是汉武帝对伊稚斜执政七年的“期中大考”。
汉帝国双星卫青、霍去病甥舅联手,东西两线同时出击,北击两千多里直达贝加尔湖畔,霍去病还在匈奴圣地搞了一次封狼居胥山。此战中,伊稚斜被彻底打瘫了,匈奴大军折损9万,漠北王庭被摧毁,漠南所有武装被扫荡。
《汉武大帝》上说伊稚斜在漠北大战中挂了,实际上匈奴人当初也是这么认为,右谷蠡王甚至还宣布自己为新任单于。可后来,伊稚斜居然一路歪歪斜斜,如同丧家犬般游荡回来了,右谷蠡王只好让位。
伊稚斜越想越窝囊,自己即位才七年,那个豪横的匈奴帝国咋就成了龟缩漠北的受气包了呢?西域盟友们咋也都不听话了呢?想想当初的誓言,自己竟然还不如无能的哥哥。
伊稚斜让出河西和漠南之后,汉武帝大搞“基建”,丝绸之路、筑城修路、人口迁徙、开垦草原、外交西域,忙得不亦乐乎。伊稚斜气得干瞪眼,只能靠酒精麻醉自己。
期间,降将赵信曾经建议伊稚斜:你没在汉地生活过,坐井观天盲目自大可以理解,如今咱最好跟大汉请求恢复和亲,要不然刘彻这家伙说不准啥时候就来看望你了!
伊稚斜一哆嗦,好主意,和亲不丢人。哈哈,脑子简直被驴踢了,还想着美事呢,还想“从实力的地位”跟汉武帝讨价还价呢。
汉武帝回复很简单,就俩字——称臣!想和亲不是事,前提条件你得先管我叫爹!
伊稚斜气炸了,你忘了俺是大漠之王了……俺至少还是漠北之王嘛!方寸大乱的他,做出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危险的动作——扣押汉使任敞。
汉武帝做事绝不拖泥带水,他下令,全国动员准备扫荡漠北。
假如汉武帝的计划得以实施,估计伊稚斜就是匈奴帝国的终结者了。很遗憾的是,一代战神霍去病突然暴病身亡,卫青又年老体衰常年抱病,汉武帝失去了可靠的统帅,只好按下汉匈战争的暂停键。
就这样,伊稚斜成功甩掉“亡国之君”的帽子,浑浑噩噩地窝在帐篷里度过了最后几年时光。公元前114年,伊稚斜死了,他的儿子乌维单于即位。
伊稚斜身后的匈奴帝国,很快陷入内部分裂,到汉宣帝时期,五单于相互杀伐,差点“自宫”全民族。直到呼韩邪单于抱住汉宣帝、汉元帝大腿,才让匈奴人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故事讲完了,伊稚斜单于真的就那么无能吗?他该对匈奴的没落承担多大责任呢?
其实匈奴的没落不能全怪伊稚斜单于,他只是很不幸生在了匈奴没落的通道中。匈奴原本就是个“跛脚帝国”,草原经济本就不具备称霸天下能力,可尝到霸权甜头的几代单于,误以为马刀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在穷兵黩武的路上越走越远。
伊稚斜单于只是秉承了祖上错误的路线,加速了死亡进度而已。
与匈奴的强大历经几代人一样,西汉帝国的崛起也历经了高祖、吕后、文帝和景帝四朝,这是一个包括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等多方位的协调发展,哪里是某些“没文化”的狂徒所能比拟的?喊口号是弥补不了民族文化基因的差距的!
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只要走好自己的路,任凭外界风吹雨打,我们必然走向胜利,伊稚斜已经照亮了“老败”的路,匈奴的历史应该让某些狂妄之国警醒!
康熙和汉武帝刘彻哪个更具有雄才伟略?
汉武大帝和康熙大帝都有雄韬伟略,彪炳史册,各有千秋。
我们再看一下汉武帝和康熙在各自所处的时代付出和收获的多少,获许这样的横向比较更有说服力。
1、成功之路:康熙比汉武帝付出的更多
在位时间上,汉武帝为54年,康熙为61年,相差不大。
但是,康熙面临的问题,要比汉武帝多得多。首先,康熙在登基前,得过一场天花,差点挂掉,不过也正因为这次病变,康熙获得了皇位的继承权。
8岁时,顺治去世,孝庄太皇太后辅佐康熙即位。
相比之下,汉武帝的继位可谓顺风顺水,前153年被封为胶东王,前150年被封为太子,前140年,景帝去世,汉武帝顺利登基。
两位帝王在位时间之所以这么长,是因为他们都是年少继位,康熙8岁,汉武帝15岁,显然康熙需要承受的更多一些。
从登基到掌权,汉武帝时通过窦太后的去世后自然接班,而康熙是通过擒拿鳌拜。
汉武帝继位时,汉朝已经开国60多年,经过“文景之治”的积累,海内承平,社会富裕,汉武帝大刀阔斧得进行改革,底子简直不能太好。
反观康熙,登基时清朝入关才18年,各地反叛势力不断,三藩尾大不掉,东南沿海郑氏不断挑衅,东北沙俄虎视眈眈,西北的准噶尔跃跃欲试,用内忧外患来形容毫不为过。
所以,康熙要想取得成就,需要付出的,只能比汉武帝更多。
2、治国水平:康熙要比汉武帝更有远略
汉武帝时期,在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将封建社会专制集权推向一个新的顶峰。
在对外战争上,汉朝开始猛烈反击匈奴,初步形成了对游牧民族的优势。
在外交策略上,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对匈奴形成包抄的态势,这在当时是十分大胆地设想,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思维彰显了千古一帝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在内政上,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汉朝的大一统。
而康熙时代,由于是少数民族入主,因此有了更为复杂的课题。
首先,康熙面临的问题不再是打击游牧民族,对游牧民族形成碾压性优势的问题,而是彻底解决游牧民族问题。
而除了游牧民族问题,清朝还面临着北方沙俄的挑衅,清朝面临的国际形势开始严峻起来。
在对外贸易上,康熙实行过禁海政策,但很快放开,清朝的“闭关锁国”本质上不是阻断内外关系,而是以官方贸易挤压民间资本,达到垄断的目的,这一点上历朝历代都有实行,而不是清朝的专利。
而面对这样的问题,康熙先是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台湾;签订《尼布楚条约》;组织多伦诺尔会盟,收服外蒙古;两次击败准噶尔,迫使其首领噶尔丹自杀;驱逐准噶尔,收复西藏。
在康熙的主持下,清朝不仅成倍地开疆拓土,更是真正意义上弓箭了一个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帝国。
所以,无论是个人付出还是文治武功,康熙都要比汉武帝强一些。狭隘的民族观念不是客观的历史态度。
为什么江苏省省会是南京而不是苏州?
江苏省的省会只能是南京,而不是苏州,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而是设计军事、战略等综合考量的因素,省会的选择,是我国政治家大智慧的体现。
最近也有类似的新闻,俄罗斯防长提议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往远东西伯利亚,未得到普京明确呼应,与题主的问题内涵上是一样的。
省会,俗称省城,为省的行政中心(政府驻地)之所以是一省的政治中心,是因为其往往处于交通枢纽,是物资、人口集散地:和平时期掌控该地区责可以协调全省税收,动荡时期这类地区则是所谓军事要害,兵家必争之地,有深刻的历史地理因素。
我国的行省制度形成与元代,今天的省级划分是明清省级划分的延续。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以后,全国统分为两京、13承宣布政使司,关西七卫,俄力思军民元帅府,斡难河卫。两京是北直隶和南直隶;13布政使司简称13司,俗称13省,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清初为便于统治明代故土,仍沿用明制承宣布政使司,仅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留都的地位。康熙初,改布政使司为省,因认为全国区划为十五省,其制过大,所以分湖广省为湖南、湖北两省,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分陕西省为陕西、甘肃两省,汉地被拆为十八省。南京在明朝时位于南直隶(范围大致今江苏、安徽、上海),清朝时改南直隶为江南省,为了防止江南省的官员在朝廷做大,在改名江南省的十六年之后,即顺治十八年,顺治帝将江南省拆分为“江南右”和“江南左”,也就是后来的江苏省和安徽省。南京,清代称江宁府即是南直隶(江南省)中心,拆分划分在江苏省,为安徽布政使司驻地,江苏布政使司驻苏州,但清代总督制度逐渐成为地方官制后,总督实际成为布政使的上级,这时南京再次成为两江总督驻地。到辛亥革命,南京又称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北伐后,被确立为首都,从南京城的延续可见,南京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中心城市,甚至几次确立为首都,这一点苏州市远远不能比的,简单从经济区位与军事区位做分析。
江南省拆分为安徽与江苏交通枢纽——水网交汇的集散口岸
南京临近南北方向京杭大运河与东西方向长江的交汇处,以前从北京到杭州,最佳的交通工具是乘船。一般在通州上船,沿北运河南下到天津,天津以南为南运河;到临清入山东为鲁运河,在阿城、梁山之间穿过黄河,在济宁、徐州之间沿微山湖西岸南;过宿迁、两淮、高邮、扬州,在瓜州入长江,这段为苏北运河,其中淮安以北称为中运河,淮安以南为里运河。长江以南,从镇江到杭州为江南运河,沿途经过常州、无锡、苏州、嘉兴。
宋代后我国经济中心完成南移,江南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南京地区则成为江南物资转运中心与集散地,也便于人、货、物的转运,在此处设统治中心,掌控地区经济命脉。
南京临近两条水网交点军事要冲——扼守长江的江南重镇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咽喉之地,我们看长江走势,自安徽一路向北,在南京几乎呈直角转向东入海,南京便处于长江这个直角的拐点,西面,北面临江,长江作为护城河,位置得天独厚。得南京便可扼守长江下游,还可以轻易地向南方进军。在此处设统治中心,易守难攻,同时经济基础也供养得起防守大军驻扎。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咽喉简单从经济与军事角度做了分析,试解释了南京作为省会的原因,当然一个城市作为省会不能简单从某几方面解答,我国的行省划分乃至省会的选择都是我国最高级的政治智慧的体现,后面我也将开专题分析我国以及各国政治制度历史,抛砖引玉,欢迎关注!
历史上有哪些功高震主?
第一位兵圣孙武。孙武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是齐国人,在齐国动乱以后就跑到了吴国,并且苦心钻研了近二十年的兵法,后经过伍子胥的推荐到了吴王手下。吴王觉得孙武具备很独特的军事见解,很想北上争霸的吴王很快就认可的孙武的见解,在之后的的演练中吴王更是在孙武的指导下进行,吴王任命孙武为将军。公元前506年,历史给了孙武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吴国和楚国爆发战争,孙武率领三万吴军深入楚国境内,直接达到了楚国的都城,为吴国立下了大功,但是立功以后孙武却没有贪图富贵,而是直接归隐了!
第二位是王翦,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将领,杰出的军事家。他的主要战绩是消灭了燕赵,用秦国绝大多数兵力消灭了楚国。与白起、李牧、廉颇一起,他们被列为战国时期的四大将领。王翦知道秦王是生性多疑的,当王翦第一次讨伐楚国的时候,他率领秦国的主力出来,在离开之前,为了清除秦始皇的疑虑,他曾向秦王多次索要一个美丽的家园作为产业,表明他只需要钱。后来,楚国灭亡后,王翦解甲归田,最后得以善终。这种做法可谓是聪明。
三是卫青。卫青是西汉著名的将领。他收复了河朔、河套地区,击退了单于,为北方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也知道如何明智地保护自己。苏建曾建议卫青要名声大噪,但卫青从来不留士兵在自己身边,以免被人怀疑。即使他的妹妹卫子夫失宠,卫青的荣誉和宠爱一直保持不变,直到他逝世。
第四位韩世忠。韩世忠是南宋时期的名将,是和岳飞同等级的人物 ,他还没有到的二十岁就从军了,一生戎马,为南宋朝廷立下了很多功劳,尤其是在西线战场,如果没有韩世忠的抵挡,西夏很可能会占据更多的大宋国土。后来,韩世忠亲眼目睹了秦桧等人对岳飞的陷害,深谙政治的韩世忠主动交出了兵权,没有过多的参与政治,这也是韩世忠能够富贵终老 的最大原因!
第五位郭子仪,这个将军功高在哪?首先为四朝元老,其次叛军作乱时,郭子仪收复两京----洛阳与长安,平定安史之乱,最后回纥族联合吐蕃前来作乱,又使回纥退兵并联合唐军大破吐蕃。权倾一时,但是郭老还能颐养天年,儿子又娶了升平公主,能使郭老善终主要是因为他的谨慎。
第六位曾国藩,太平天国运动时,组建湘军,力挽狂澜,攻灭太平天国。此时的曾国藩,不仅手握雄兵百万,而且掌握江南巨大的财富,若此时兵锋北指,推翻腐朽没落的满清朝廷,可谓不费吹灰之力。但其一生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对满清忠心耿耿。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可见,从古至今,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懂得审时度势,急流勇进固然不错,但是急流勇退,不贪心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