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之风神石,还有哪些令人称道的画马大家
追忆之风神石,还有哪些令人称道的画马大家?
余有一文可答此问:马画中的英雄主义――东方PK西方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自小开始就记得李贺这首马诗,是一首极有神采的马诗,说的是马也是人,人与马,喻品时是合一的,同样的在战争中,杰出的将军与优秀的战马亦是合一的,这李世民的马,昭陵六骏,不曾有凡品,在艺术家的雕刻下成为一个永恒的记忆。昭陵六骏还在,虽然有了历史的雨洗风磨,还有人为的损伤,但他的风神未曾远去――
东方西方的画家画马,对于我印象深者是大卫的那幅《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图,还有鲁本斯的几幅作品,这些作品是与人物联系在一起的,油画的表现力强,所以欧洲人画马,视觉的逼真感觉亦强,中国古代的画马,当然更多的不是肖似而是神似的风情与神韵,象韩干曹霸画马,追求的是风神与骨力,这种风格延续到徐悲鸿的画马风格,当然在东方亦有特例,比如郎世宁画马便是一例。大卫的马是古典主义的风格,他画的拿破仑骑在马上的情形其实并不合于现实,但艺术是另一回事。等于我们见到的画面的情形是:法国十七世纪伟大领袖拿破仑同志翻雪山(阿尔卑斯雪山)过草地(欧洲草地)的一个情节。那位拿破仑将军其实十分的英俊,属于年轻时的状态,但不是本人的主要论述部分,我这里着重论述的是马的风神与表现的问题。
就马论马其实不现实,马与战争有关,是冷兵器时代的重要装备,就好比今天的坦克,或者步兵战车,而且往往战争的胜败取决于马的品种与素质的问题,画家所绘的马的情形是:所骑者的风神会感染到马的风神,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徐悲鸿的马,是象征意义的意象,是有浪漫激情的意象,是与中国成千上万的二战将军与壮士的风神相联系的,他的那些水墨的马的诞生是有一个刚健有力的时代背景的,这个背景是波澜壮阔,时而的悲怆,时而的欣喜,因为那个时候的胜败,关系的是一个民族不被奴役的问题,或者是生存的问题,没有就马论的可能性,纵是论它也不会全面与深入,无论西方东方人,皆是讲风水的,当然亦讲某人用过的东西会有灵性的附着,所以伟大将军的马不是凡马,好马配好鞍,那么象英雄配美人一般的,将军配好马也是正理,这天地的风云会,有赵云这样的英雄,自然有相应的好马“夜照玉狮子”来相配的,一人一马,带一婴儿,这个人与马的合一,在长坡坂的精采风姿,恐怕是人们很有印象的一段三国演义。
但事实上拿破仑当时不是骑的马而是驴,但用我们中国人话来说:“是马是骡拉出来遛遛。”凡人骑着的是马亦骡,达人骑着的是骡是马,这个没有谁有太多的反对(反对无效),好比这鸡有点本事是凤,凤落难时如是鸡。所以大卫把驴画成马是对的(指鹿为马不是每个场合都是错),这是对将军领袖的热爱,或者是一种革命(资产阶级的)的浪漫主义精神,事实是亦是艺术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不是真实的历史模仿。唐朝的马是肥膘的,但不是懒散的肥,而是肥健,肥而不肿,这个算得上马中的杨妃吧,杜甫的马应当是“瘦硬通神”的,只是在他的那个中唐有点乱的时代才可能,而贞观前后的风神是,马是刚健胜利的风神的,那么画家笔下的那种马,当然还有雕刻家刀下的那种《昭陵六骏》,是风神凛凛的,健但不瘦,丰满而魁梧,曹霸韩干的马亦是这个气象。
同样鲁本斯的马有点肥,这个与画人物的肉感丰富有点关系,马不肥无法与他的人物达到一种统一,和谐,当然因为他画的场面有女性裸体的穿插,甚至有点是故意点醒一个画面安排女性裸体的刻画,所以他的马,多少沾了点脂粉气的,或者同样有点肉感,这个肉感,被安格尔讽刺过。前面提过的郎世宁的马只是一种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的马,他的这类马多半只是在形的方面的优越,而在神的方面,欠缺多,有一幅是画一个清将军骑马飞奔的,同样少有一种特别的风神,因为他处的时代不是有激情的战争时代,而是平和时代,所绘的马只是一种放马南山时的感觉,缺少一种力量,松散散的懒洋洋的,形是美,少有“骨力洞达”的,更少战斗的精神,不用说象徐悲鸿那种马的飞扬散发的力量感,鹰扬的风神,在郎世宁的作品中似乎是难以寻得。
徐悲鸿的马关键在画那个马毛的部分,飞动的感觉一定要强,艺术的马与生活的马不能是一回事,艺术的马要在视觉的感觉上让观者有一种希望的感觉,尤其是在战争的年代,敌我双方的一场搏斗,我方弱小,指军事装备经济诸方面,敌方强大,火力强,训练有素等等。国军若要取得胜利,除了团结,还要有信心,这个精神的强大往往是艺术的使命,徐悲鸿的马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一切民族的激情在这个情形下得到唤起,形的刻画在徐悲鸿的艺术实践中是认真的,有西画的功底,结合中国书法的笔墨,他对于马的写生是用功的,但艺术的刻画还不是让他的马感动人的地方,而是马画中的精神的浸润,激情的中含,这个神采飞扬在人,杰出人的一种领悟能力与立场的问题。如何在二战的风云中,做点利于我方的事,作为艺术阵营的人物,徐悲鸿是选择得非常是不错,也就是画马,尤其是画水墨的马,这个方式能够多产高效,能够受民族与人民的喜爱,能够产生好的影响力,提振一个民族的信心。其它的人的选择相较于徐悲鸿是逊一些的。马画中的“马毛动”是关键部分,成为徐悲鸿画马的核心灵魂部分,是让整合的马能够飞动起来,在视觉上有更强的感染力,我们看到的飞动的线条,不再是一个马的部分,而是精神力的幻象,我们观赏这一部分应当获得一种驱动力,一种信心的提振,一种上升的挺然状态在心中的唤起。我知道徐悲鸿画马的诗意来自杜甫的诗,而且这种飘逸的风神在徐悲鸿的马中涌现与徐悲鸿的杜诗情结不无关系。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来源于承传,由于五千年(概数)的积累,所能获取的资源亦丰富,但这种承传需要学习,需要得力的人来运作,否则形成真正的白板。从大卫的马中我们亦看出西方画家对于马之毛的刻画的重视,一部分的马之风神是来自于毛的部分,他的毛包括尾毛是向一个方向的飘动,在视觉上有一种回缩感,力量是有所收敛,这当然是出于画面重心的需要,而徐悲鸿的水墨马大部分是向外张扬的,或向上飘动的,这个总的倾向着力的是精神力量的唤起。今天观徐悲鸿的马只是一种回顾,若放在当时的情境上观看他的马,心理与心情是不一样的,触动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当时当地的情境,观者的感觉,会较之今天已经远去的二战年代,要强烈得多。(上海宋庆龄纪念馆有一幅徐悲鸿马画真迹,其实规格也不大,却有一种风神的放射)
我们观赏大卫的马与徐悲鸿的马,皆能够感受一种英雄主义,史诗般的风范,这个与作品的创作的背景,时局有关,兴为何者,为时而兴也,没有一种空洞的兴,纵是画着与时局不相关的内容,仍然隐含时局的脉动,温克尔曼说“崇高”与“静穆”,在一些杰出的马画者中,是得到真实的体现,马画的境象,是有一种积极的思绪在其中,这便是崇高的心灵在起作用,所用的风范是写实主义(徐悲鸿的水墨马亦是有写意意味的写实主义),成为唤起崇高心灵的一种风格,古典主义(无论东方西方)的美不会在未来的时代而减弱其意义与影响力,纵是各种所谓的艺术终结的时代的不断的反复轮回,三五年的风骚的引领,皆无阻于人们对于古典美的迷恋,事实上最早提到艺术终结一语的还不是黑格尔,早于黑格尔的温克尔曼已经预见未来艺术的历史段落,只是他没可以说得更多,杰出的艺术思想家是“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那种感觉,人类原初的艺术,永远是一个样板与风范,成型的艺术美仍然在希腊罗马的艺术遗迹中存在,他们的美学含蕴,仍然是一个金矿。今天的人有几人能够象温克尔曼一样追忆艺术童年时代的美,从地中海的发源中寻找美的本质的部分,而随波逐流于当代的恶俗与混乱之中。
徐悲鸿学习的西方艺术正是从古典主义的美中寻找生命的动力,纵是他用水墨来画马,不仅有中国书法的笔墨功底,亦有西方古典美的思绪与意念,当然他的作品承传了古代马画的传统,却在“飞动之势”上得到极大的张扬,而且这种张扬无悔于他所处的民族英雄主义的年代,血与火的交织的时代。大卫的马还是张扬一个英雄:拿破仑-波拉巴,而徐悲鸿那些诗史般的水墨之马,个体与群体的境象,却是一个群体的英雄的展现,它们只是喻言式的,象征式的,远没有记录在纪念碑上的二战英雄名字那么的具体,却让更多的后人们,能够追忆过往,凭吊为国而战的先烈先贤们。
道德经总用到婴儿的比喻?
老子用"婴儿"比喻,他是要告诉人们,只有婴儿状态才是最好的。因为,婴儿在出生之前,在母亲的怀里的状态是先天状态,而自从出生后,呼吸了第一口气之后,就开始转变成了后天的状态中了,修道之人修炼的就是要从后天转化回到先天,只有回到先天才能够达到天人合一。而想要从后天回到先天,思想越单纯越容易回到先天,只有婴儿才是最单纯的。所以,老子常用婴儿来比喻。
丹阳寄述古作为苏轼早期的词作?
行香子·丹阳寄述古
宋代:苏轼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借问明月几时有,把酒怅然问青天。
诗中仙翁李太白,词里宗师苏子瞻。
文华才情冠古今,怎奈命运总多舛。
滔滔大江东流去,英雄有泪不轻弹。
率性直言难入耳,乌史台前命一悬。
谪居黄州逢苦雨,寒食时节更心寒。
破灶空庖烧湿苇,荷锄东坡学陶渊。
悟得红尘梦一场,几度秋凉人世间。
丁酉秋月 老安《苏轼》
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对杭州诗友的怀念之情。
作者以追念与友人“携手江村”的难忘情景开始,引起对友人的怀念。风景依稀,又是一年之春了。去年初春,苏轼与陈襄曾到杭州郊外寻春。苏轼作有《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诗,陈襄的和诗有“暗惊梅萼万枝新”之句。词中的“梅雪飘裙”即指两人寻春时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裙。友情与诗情,使他们游赏时无比欢乐,消魂陶醉。“故人不见”一句,使词意转折,表明江村寻春已成往事,去年同游的故人不在眼前。每当吟诵寻春旧曲之时,就更加怀念了。作者笔端带着情感,形象地表达了与陈襄的深情厚谊。顺着思念的情绪,词人更想念他们在杭州西湖诗酒游乐的地方——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这三处都是风景胜地。词的下片紧接着回味游赏时两人吟咏酬唱的情形:平常经过的地方,动辄题诗千首。“寻常行处”用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字面,“千首”言其多。他们游览所至,每有题诗,于是生发出下文“绣罗衫、与拂红尘”的句子。“与”字下省去宾语,承上句谓所题的诗。这里用了个本朝故事。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六载:“世传魏野尝从莱公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后复同游,见莱公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野诗独否,尘昏满壁。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大笑。”宋时州郡长官游乐,常有官妓相从。“绣罗衫”,如温庭筠《菩萨蛮》“新贴绣罗襦”,为女子所服。这一句呼应陈襄前诗,也就是唤起对前游的回忆。词意发展到此,本应直接抒写目前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了,但作者却从另一角度来写。他猜想,自离开杭州之后是谁在思念他。当然不言而喻应是他作此词以寄的友人陈襄了。然而作者又再巧妙地绕了个弯子,将人对他的思念转化为自然物对他的思念。“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不是泛指,而是说的西湖、钱塘江和城西南诸名山的景物,本是他们在杭州时常游赏的,它们对他的相忆,意为召唤他回去了。同时,陈襄作为杭州一郡的长官,可以说就是湖山的主人,湖山的召唤就是主人的召唤,“何人”二字在这里得到了落实。一点意思表达得如此曲折有致,遣词造句又是这样的清新蕴藉,借用辛稼轩的话来说:“看使君,于此事,定不凡。”(《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
苏轼在杭州时期,政治处境十分矛盾,因反对新法而外任,而又得推行新法。他写过许多反对新法的诗歌,“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又勤于职守,捕蝗赈饥,关心民瘼,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因法以便民”。政事之余,他也同许多宋代文人一样,能很好安排个人生活。这首《行香子》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不仅表现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也流露出对西湖自然景物的热爱。《行香子》是他早期的作品之一,它已突破了传统艳科的范围,无论在题材和句法等方面都有显见的以诗为词的特点。这首词虽属酬赠之作,却是情真意真,写法上能从侧面入手,词情反复开阖,抓住了词调结构的特点,将上下两结处理得含蓄而有诗意,在苏轼早期词中是一首较好的作品。
听到这首歌让你回忆到了什么?
一、指南针乐队《选择坚强》风停了,梦碎了,一颗泪在血中飘;人走了,我却倒下,光明也就在我哭泣中逃掉。
1993年,罗琦与人发生冲突,左眼被啤酒瓶刺穿,当时,年仅18岁。但经历的坎坷,并未掩盖住她才华的光芒,同年,她作为主唱的指南针乐队发行《选择坚强》,主打歌“选择坚强”便是她自己的真实写照,而她也将对命运不屈的抗争融入到歌声中,打动无数听众,被称为中国摇滚音乐第一女声。
二、张恒《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你对我说起你死去的爸爸你说你梦里时常会见到他爸爸我来了,爸爸我来了牵着我的小手你不要太悲伤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女孩因车祸止步于13岁,而她的父亲在不久以前也因车祸去世,小女孩的老师特别伤心,为她写出了这首《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在90年代风行一时,感动了很多人。而这位老师,便是歌手张恒。
三、唐朝乐队《月梦》怎能忘记 你在身旁几度欢乐 几度忧伤怎能忘昔夜 月影离合几多欢畅 几多迷茫回目月高悬 箫诉流芳1995年5月11日,唐朝乐队的贝斯手张炬死于车祸。之后,在他的怀念专辑《再见张炬》中,重新听到这首《月梦》时,才真切的感受到,这原来是一首挽歌。
八十年代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电影是哪一部?
您好,我是爱剪辑的影视创作者泰老大,很高兴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我推荐《英雄本色》
《英雄本色》是新艺城影业有限公司投资拍摄的一部枪战电影,由吴宇森执导,狄龙、张国荣、周润发主演。
该片讲述了宋子豪、Mark、宋子杰三人之间的江湖情以及三个主人公各自的挫折、失败、忏悔和报复。影片1986年8月2日在香港上映,是当年香港电影票房冠军。1987年,该片在第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礼上获得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奖项
黄百鸣在他的书《新艺城神话》里提到1986年的时候,用了“风起云涌”四个字。之所以这么说,全因为新艺城公司所投资的英雄本色。
二十年后的今天,对于英雄本色的地位已经无须再多说什么,多少次香港的几十年几十大电影评选,它总是高居榜首。其历史意义也无须多言,自该片始,黑帮片成了香港电影除了功夫片之外另一永恒的主题,直至今日的无间道,黑社会,放逐,无不是在变换角度重复叙述着同样的江湖意气,家族恩怨,男儿尊严。
1989年给张彻祝寿的《义胆群英》里,倪震饰演的那个年轻人整天开口闭口都是小马哥的名言,还频频模仿到处藏枪,真实的反映了英雄本色对当时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吴宇森与徐克联手打造的强烈的个人风格,情绪化的语言,流畅的画面,火爆的枪战,和横空出世的英雄形象,不知吸引了多少拥趸。当时不只香港和大陆为之倾倒,连韩国的风衣墨镜都卖到脱销。 无法不佩服周润发的演技,塑造出了小马哥这一深入人心的不朽角色。忽而长衣挟风潇洒不羁的浪荡在街头,忽而叼着牙签用假钞点烟往假腿上倒酒嚣张到极点,忽而出枪如风当者披靡傲视江湖,忽而蓬头垢面一瘸一拐的为人擦车混饭,无一不令人信服,让你觉得英雄就应该是这样的。 最著名的那一幕枪战多少年来为无数人津津乐道。风林阁里南国夜曲靡靡醉人,小马哥拥着歌女在长廊内辗转反侧,吴宇森经典的慢镜头让这一幕显得格外优雅迷人,周润发从轻佻的浪笑到狠辣的眼神间的转换是如此自然融通,翩翩舞步与腾腾杀气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做暴力美学。 然而,我更喜欢的场面,是之前小马在街头读报得知豪哥失手的消息,他扔下报纸面无表情的走过天桥,背影落寞,脚步坚定。还有三年后他放下从前的骄傲,衣衫褴褛的拎着水桶抹布,坦然地捡起阿成扔在地上的钞票,一瘸一拐的推着小车回到地下室,大口嚼着盒饭。这时阿豪现身:“小马,你写给我的信,不是这么说的。”兄弟的手又紧紧握在一起。每次看到这一幕,我总是会想起少林寺前段誉虚竹为了萧峰挺身而出并肩对敌,想起李寻欢拉起失去斗志终日醉酒的阿飞,想起李沉舟悲怆如风雪的痛呼柳五…… 最是英雄落寞时。 英雄本色,说的本就是男人在落魄失意时,怎样找回尊严的。然而,当我们还是未经世事的懵懂少年,挤在黑暗狭小烟雾缭绕的录像厅里,为“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而满堂喝彩,为枪林弹雨的决战而心潮澎湃,我们何曾真的看懂周润发眼中英雄末路的不死之心,真的明白狄龙人在江湖的无奈,真的读懂银幕背后吴宇森那份大志难舒的沉郁呢?
那一年,吴宇森40岁。暴力美学大师十余年来从邵氏到嘉禾再到金艺城,只能拍些不着边际的喜剧片糊口,英雄情怀无处施展。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John Woo失落中精神恍惚,把施南生的手当烟灰缸猛按。
那一年,狄龙40岁。一年前他离开了为之效力十八年的邵氏,手中拿着一封辞退信:谢谢你为公司多年来做出的成绩。曾经的香江第一美少年正品尝着人老珠黄的凄凉。
那一年,周润发31岁,正处在个人事业的最低谷,人生的二次创业是如此艰难,长剧之王走上大银幕却似乎无法再现辉煌,所拍电影无不赔钱,江湖人称毒药发。
真想不到香港的夜景原来这么美 这么美的东西一下就没有了,真不甘心 幸好,香港永远是盛产草根神话的地方,那个时代还是英雄的时代。一个失意导演,一个过气明星,一个票房毒药,在困顿中凑到一起,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呐喊,一鸣惊人。从此拨云见日,潜龙升天。 让我们记住1986年吧。 那一年,狄龙凭豪哥一角荣获金马影帝,姜大卫忽然到场祝贺,疏远多年的两兄弟紧紧相拥,狄龙激动得语无伦次。第二天香港所有报纸头版都是两人和好的大幅照片,香江都为他们沸腾了。 翌年金像奖颁奖礼,刚从片场赶来的周润发一身夹克牛仔就匆匆上台:“这个奖,我等了三年了,三年啊!”结果奖座都被他捏断了。台下观众似乎比他还兴奋,热烈的掌声打断了他的发言。最后周润发感谢了三个女人,顺便又爆出一则新闻:“我要感谢的第三个女人,就是我的未婚妻——陈荟莲。”满场震惊。他更当场从衣袋里掏出两张请柬送给司仪郑裕玲和钟景辉,上面的日期是一个月后的1987年5月6日。情路坎坷的浪子终于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从此发哥发嫂一路风雨兼程直到今天。 多年后吴宇森说:“在我最失意、失落,曾经一度被人认为已经落伍;也在我最要肯定自己、最需要朋友的时候,徐克大力支持我重拍龙刚导演的六十年代名作《英雄本色》。而在拍摄期间,许多时我都能从周润发、狄龙、张国荣和徐克之间,看到我自己,同时也更加了解别人,也终于,我能够在影片中找回了我的尊严。虽然如此,我可不自视为英雄,我只不过重视友情,晓得凡事感激。” 那真是一个美好的年代。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你,有什么不懂的可以私信我。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