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地区,科恩的骨骸已在叙利亚冷冻了54年

英雄联盟 96
广告一

绝密地区,科恩的骨骸已在叙利亚冷冻了54年?

摩萨德究竟有多厉害?

美苏两国属于超级大国,但摩萨德曾顺利窃取过两国的秘密。50年代,摩萨德曾率先搞到了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90年代,摩萨德又顺利的搞到了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调情对话,甚至还想以此威胁克林顿。

绝密地区,科恩的骨骸已在叙利亚冷冻了54年

摩萨德

摩萨德,以色列情报组织,全称为以色列情报和特殊使命局。

该组织和美国中情局、苏联克格勃、英国军情六处合称“世界四大情报机构”,建立于1948年。自成立之后,由于以色列建国后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因此该组织的办事效率奇高无比。

另外,由于该组织奉行的原则是;为了国家利益,任何事情都能干。再加上犹太人奉行“敌若欲杀你,你应先杀敌”的理念。因此,摩萨德成员办事非常激进、且胆大妄为,经常采取以恐怖手段反制恐怖手段的方法。这也让摩萨德的行动数次震惊世界媒体,而摩萨德这个名字也成为了情报史上的传奇。

在摩萨德的历史上,曾经创造出了无数次令人惊叹的事件。

比较著名的是事件有;1956年成功从苏联获取了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1961年成功赴阿根廷捉拿了潜逃16年的纳粹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负责人艾希曼,并将其处死,以此来宣誓必将二战中屠杀犹太族的人追杀到底。

除此之外,摩萨德还从伊拉克盗取了苏联的米格-21战斗机。从法国盗取了导弹快艇,以及幻影战斗机图纸。从美国盗取了大量机密文件,以及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调情的录音。

可以说,摩萨德异常神秘,且在世界各地无孔不入。而它的成功,究其根本原因是以色列面临着重大生存压力时建立了严格的特工招募制度。

摩萨德招募特工最基础的条件是必须为犹太人,且曾在以色列的国防军服役,还必须有海外生活经历和背景,通晓多国语言。当然,最终要的是被选中的特工不是靠重赏和兴趣进入,而是要靠信念,深爱以色列的信念。

在满足这些基本条件后,被招募的特工需要接受数月的特训。

在特训期间,摩萨德的特工必须要掌握跟踪、窃听、格斗、驾驶飞机等技能。之后,这些特工会接受心理测试和背景调查,被调查的人,10岁以后所认识的任何人都会被摩萨德直接或间接问话。一切都通过之后,最终才能加入摩萨德。

也正是严格的筛选,最终培养了大量传奇的特工。

伊利·科恩

在摩萨德众多的优秀特工之中,伊利·科恩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科恩是出生于埃及的犹太人,由于家庭的原因,他从小就成为了一名虔诚的犹太教徒。1957年,32岁的科恩出于“犹太复国主义”的理念来到了以色列,最初在国防部做翻译员,负责翻译阿拉伯文报纸上的信息。但过了两年之后,科恩厌倦了这种枯燥乏味的生活,他到了一家公司做了会计。

在此期间,科恩被摩萨德看中。

摩萨德在暗中观察了科恩很长时间,最终向科恩表达了意愿,希望科恩可以加入摩萨德,为以色列效力。

科恩在埃及时曾接受过犹太复国组织的特工培训,因此马上便同意了。到了摩萨德总部后,摩萨德的高层领导希望科恩可以打入叙利亚,因此给科恩伪造了一个新的身份和名字——移居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叙利亚人,名叫卡马尔·阿明·塔贝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做进出口贸易,因此变得非常富有,如今想念家乡,因此决定返回叙利亚帮助“祖国”。

由于上世纪的战争、革命,科恩的新身份非常符合现实情况。

一切准备就绪后,科恩到了南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后他靠着摩萨德提供的资金在当地做了一段时间的进出口贸易,认识了不少移居该地的叙利亚人。几个月后,科恩已经和当地叙利亚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带着一些人的介绍信登上了前往叙利亚的游轮。

【在这些推荐信中,其中有一封推荐信是阿明·哈菲兹写的】

当科恩到达叙利亚,由于他已经在阿根廷建立了人际关系,而且携带巨款,因此很快就打入了叙利亚社会的上层。

在这里,科恩极力的把自己伪装成漂泊多年、终回故土的富商。

靠着大撒币的活动,科恩很快就认识了叙利亚的一些富商、记者、军政高官。在得到他们的信任后,科恩几乎每周都会举行宴会、派对,邀请这些政商人士到他在叙利亚的豪宅中做客。这些人在科恩的家中也是毫无顾忌,大肆谈论着叙利亚政府的各种秘密。

为了让这些政商人士、记者朋友尽兴,科恩还会找一些美女来服侍这些人,必要时还会送他们一些礼物。就这样,“爱国商人”科恩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科恩便会利用无线电向摩萨德汇报情况。

1963年,叙利亚发生政变,科恩的一些好友瞬间成为叙利亚的高官,而阿明·哈菲兹也成为了叙利亚的总统。哈菲兹在阿根廷时便和科恩相识,再加上政府部门很多人都对科恩有好感,因此,哈菲兹一度想让科恩担任国防部副部长。

于是,当时的叙利亚高层对科恩这位“爱国人士”都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经常带着科恩去参观叙利亚政府的重要机关部门,甚至还带着科恩参观了军事要塞戈兰高地。

慢慢地,科恩靠着这些“朋友”的信任从叙利亚的政府了解到了戈兰高地详细的布防,之后,科恩还表示愿意自掏腰包,为那些太阳底下无处乘凉的士兵种植树。如此一来,科恩不仅绘制了叙利亚在戈兰高地的布防图,而且还通过种树把叙利亚士兵的落脚点暴露给了以色列。

在政府部门几乎随意进出,科恩还获得了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正在谋划改变约旦河流向的工程图。

无数的重要情报通过科恩到达摩萨德,这些都让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尽了先机。

然而,就在科恩春风得意时,科恩终于漏出了马脚。

1965年1月,叙利亚从苏联运来了一批先进的通讯器材,之后暂停了所有无线电设备。但科恩竟然还在向摩萨德传递秘密情报,最终在当天凌晨,科恩被四名情报人员人赃并获。

当科恩被捕后,摩萨德曾提出用6名阿拉伯人质,以及100万美元交换科恩,但遭到叙利亚拒绝。此后,以色列又动员了欧洲不少欧洲国家向叙利亚求情,但叙利亚始终无动于衷。最终,科恩被军事法庭判处了绞刑。

科恩死后,他成为了摩萨德史上最传奇的特工,以色列人眼中的英雄。但彼之英雄、我之仇寇,科恩在阿拉伯人眼中则是不可饶恕的罪人,他的遗体也被叙利亚人秘密雪藏,至今下落不明。

最后说一下,现如今,由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地位越来越稳固,生存压力骤减,因此摩萨德的存在感也越来越低,其招募的特工质量也参差不齐,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疏漏。

苏联拥有1300多万的部队?

为什么日本在二战结束后被美国单方面占领?为什么没有像德国那样,变成几个盟国的分区占领?

实际上,按照盟军曾经的规划,日本本来也会被分区占领。美国甚至与苏联做出了许多利益交割,以换取苏联对日本发动进攻。

如果战争这样老老实实地进行下去,那结果就会是苏联占据整个远东,占领日本的北海道。

问题是,国际政治舞台上没一个老实人。

苏联答应的是“在对德作战结束后”再依照承诺对日发动作战。

在此之前呢,苏联与日本不仅不能大打出手,还得维护好关系。

所以自1939年“诺门罕事件”之后,日苏反倒握手言和了,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

苏联撤走对华援助,承认伪满地位;日本放弃敌对苏联,承认伪蒙地位;一方被与第三国打仗,另一方不得插手等等。然后其乐融融,一起开发库页岛的油田。

没办法,各自的军事压力太大,顾头还是顾腚总得顾一头。苏联有德国压力,日本亦有南侵太平洋的压力,双方通过《日苏中立条约》和解是双赢之策。

就这苏联还留了个心眼,他们坚决不签“互不侵犯条约”,只签一个为期5年的“中立条约”。该条约在1941年4月25日生效。

就这样,日、苏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稳定后方。苏联得以在41年莫斯科保卫战时,从远东调来大批部队。日本也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将东北的关东军当做兵员库,不停地从其中抽拿部队和装备。

实际上苏联并不放心日本,他们始终在远东维持了一批用以抵御日本的大军。日本也从未用天真的眼神看苏联,要不他们怎么拼命修筑关东军要塞呢?

在战争这件事情上,苏联将精致的利己主义发挥到了极限,在苏联红军抛头颅洒热血慷慨激昂的背后,其实还矗立着一根老辣狡猾的神经。利用两边签承诺书的做法,苏联两面讨好。

在结束对德作战以后,苏联立马秘密派遣了华西列夫斯基等战将前往远东,悄悄囤积人员粮秣,为对日作战做准备。

尽管当时的法西斯阵营已经只剩日本这根马上要死的独苗,可苏联并没有立即大军压上,他们依然在拿那个《日苏中立条约》做文章,陪日本玩角色扮演。

已经成为溺水者的日本,为了“有条件终战”,不得不与苏联不断“友好交流”,期望苏联能穿针引线,在美国面前斡旋一二。

但是,苏联这一招水磨工夫却没有机会耍全了,因为美国同样急不可耐。

美国急什么呢?他们希望对日作战能立即结束,日本赶紧投降。

美国不愿在一个已经进入垃圾时间的战场上继续投入天量的成本和人命,更不愿意自己带头冲锋,却还要给别人分一杯羹。

消耗30万人攻打柏林,然后再让出来划片儿的事儿,美国人是坚决不干的。

而且战争眼看已经结束,世界局势早已发生变化。

美国当年求苏联参与攻日,不过是为战争增加获胜砝码。如今打着打着,美国突然发现“咦?靠我自己都能把日本揍死”,那么何必要与别人分一杯羹呢?

不光不想分给苏联,就连那些跟在身边捡肉的小伙伴美国都不想搭理。世界大战还没打完呢,欧洲就已经有人在煽动美国撤军,一如当年一战结束的场面。

何况杜鲁门总统还指望着靠“送小伙子们回家团员”、“尽快结束战争”获得连任选票。

所以美国极度希望快些结束战争,这样便不用让出手中的利益,还能省掉时间与欧洲人玩过家家。

于是,美国想尽办法加快了对日攻击强度,比如修改了先中国后日本,先南亚后日本的路线,开始直捣黄龙。比如采用“李梅火攻”,把成千上万吨凝固汽油弹深夜扣到日本居民区上。

站在美国的角度上,他们希望日本识相地结束战争,否则美国最后一步棋就是1945年11月1日发动的“没落行动”,他们将云集百万大军,在最凶猛的炮火掩护下从日本最南端登上九州,然后撸肠子一样杀向东京。

而在此之前,美国基本是有什么手段使什么手段,一面削减日本的战争的能力,一面压迫日本投降的神经。

当时日本天皇早就想降了,但又不肯接受“无条件投降”,怕皇位不保,更怕主战派军人暴乱,因此迟迟做不来决定,只能拼命对苏联开空头支票,要其帮忙斡旋,拖时间。

日本当时也的确有拖字战略,他们认为苏美迟早一战,双方会迅速爆发矛盾然后大战一场,日本可以择一加入,转身变成盟军。

日本人不知道的是,苏联也是在演他们,三路大军早就安排妥当了,他们随时可以展开对日作战。

但苏联的精致利己主义毛病又犯了,他们不想冲在前头,想等到美军彻底把日本杀糊了的时候再入场,博取最大好处。

如果历史这么演绎下去,苏联自然会杀上北海道,与美军在关东地域分界,甚至制造出“两个日本”也不足为奇。

可谁都没有料到,美国启用了一个谁都没见过的武器——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美国B-29轰炸机“依诺拉盖伊”在广岛投下原子弹“小男孩”。

原子弹实际的杀伤数字还不如“李梅火攻”,但在当时那个节骨眼上却起到了催化反应。日本的上层建筑变得更加慌乱,投降的欲望更强了。

苏联也没想到,自己居然成了推倒日本的最后一根稻草。

1945年8月8日夜,苏联与日本大使进行了最后的“斡旋”,他们将对方晾到近11点,再发出了“撕毁《日苏中立条约》,立即对日宣战”的照会。(4月5日苏联已经照会日本,不会延长条约)

0时,远东苏军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突然袭击,霎时间将日本关东军打得溃如山崩。

几个小时后,美军从天宁岛起飞了几架轰炸机,名为“博克之车”的B-29带着原子弹“胖子”直飞小仓。

因为气象原因,他们没找到小仓,于是将原子弹砸在了备选目标长崎上空。

苏联的出兵加上美军连续两颗原子弹轰炸,终于彻底击碎了日本人的一切侥幸心理。日本的投降派别迅速拉上天皇录制了投降诏书,同时开始与美军秘密接触,商议投降事宜。

8月14日,投降派与主战派发生冲突,主战派占领皇宫要求“清君侧”,要“彻底抗战”、“玉碎践行”,在经历一夜闹剧后,“宫城事件”结束,日本宣布无条件终战,将美军请上了海滩。

日本快速彻底地向美军投降,将苏军登上日本岛,占领北海道的战略戛然而止。

没有时间给苏联继续往下打了,他们仅仅扫灭了东北地区的关东军,在沿着朝鲜半岛往南边运动的时候,与美军会师碰头,双方划了个三十八度线分界,连日本的边边都没沾到。

这是日本没有办法的办法,但这种计策的确保全了其本土,避免像德国那样被几个大国分区瓜分。

美国也当然不会将吃到嘴里的肉吐出来,日本自此成为美军独家占领地。

美国可能觉得吃相有点难看,后来干脆打了个“联合国军”的牌子,挂羊头秀狗肉。

其实苏联当时并不是没有想法,日本这一投降,将预定的美苏东方边界从北海道拉到了半岛,他们仅仅抢回来几个日俄战争时期失去的岛屿。

但苏联没办法不服气,他们一打日本,日本就朝美国投降,这是无解的。

而且苏联当时并不愿意同美国开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来之不易,获得的收益也相当巨大,苏联、美国都吃了个肚儿圆,忙着消化成果都来不及。

美国手里的核武器也确实给了苏联很大震撼,在没有确定美国有多少这种武器的情况下,苏联甚至担忧美国会利用原子弹发动大规模侵略。

实际上美国人真的准备这样做,他们1946年开始就在评估如何用核弹消灭苏联,1947年得到的结论是恐怕需要上千颗广岛级别的核弹……1949年苏联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此事遂告一段落。

但1945年的时候苏联是真头痛,斯大林极不甘心,他表示:“广岛震动了整个世界,平衡已经崩溃。苏联也应该研制这种炸弹,这将使我们摆脱巨大的危险”。

然而,苏联在发展自己的核武器方面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其中一个麻烦是,苏联没有发现足够制造核武器的铀。

哪儿有铀呢?东欧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拥有很不错的优质铀矿,很符合苏联的需求。

于是苏联人耍了个心眼儿,斯大林在1945年10月照会了美驻苏联大使哈里曼,双方再次完成了一些“意见交换”。大致的内容是,苏联不再去提曾经的那份分得北海道的密约,但美国也在战后划分利益的时候,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问题上闭嘴。

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都在苏联手中,日本在美国手中,但二者都受到另一方的非议,如果能达成口径交换,这会是双赢的局面。而且美国人并不知道苏联在觊觎铀矿。

1945年12月的莫斯科外长会议上,美国以“认可苏联控制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为交换,获得日本事实上的垄断占领权。

就这样,苏联等于放弃了战后在日本驻军的可能性。

苏联的确有上千万大军不假,但美国同样有1200万大军,而且装备数量、质量和后勤部给方面占绝对优势。

苏联1945年还嗨着呢,1946年就爆发了严重的大饥荒。再加上国家百业凋零,百废待兴,其实根本没有多少战争能力。

所以苏联在占日问题上只能打嘴炮,做不出实际动作。

46年时,刚刚答应拿保罗二国与美国换日本占领权的苏联再次翻脸,就日本的占领问题与美国进行老调重弹,要求美国让出部分地区让苏联驻扎。

斯大林的意思是,不相信美国人能整治好日本,他说:“即使战败,像日本这样的民族也一定会站起来。”

言外之意,最好苏联能参与进对日本的监督和管控,否则他们不放心。斯大林认为应该确保日本受到严厉的占领政策,以防止其再次崛起。

这并不难理解,自俄国到苏联,他们一直在同日本发生冲突。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居然已经3次对苏俄发动了侵略战争(日俄战争、西伯利亚干涉、诺门罕),这必然让俄人对日本产生焦虑。

当时美国也开始将日本经营得铁桶一般,俨然变成了东亚桥头堡。除非苏联人是傻子他们才会一声不吭。

然而回答苏联的是美国的“冷战宣言”和核弹讹诈,1947年铁幕概念的推出昭示着冷战时代的到来。西方不仅不会让苏联染指日本,反而还在西德新组建了国家,开始与苏联划线,将其视为敌人。

斯大林的对策是:巩固雅尔塔体制成果、巩固东欧阵地、明确阵营概念,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和工业,研发新型武器装备,建立苏联国土周边的“防御带”,着力准备新的战争挑战。

1947年以后的历史,其实代表着二战盟军体系的解体,以及战后新体系的建立。

美苏二国一边忙着巩固地盘,一边忙着去试探、摩擦,投入代理人去争夺新地盘。已经不会再有什么“苏联驻军日本”的可能性了。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酝酿一场50年代初的远东血战。

喝进肚里不是玩笑?

在白酒的丛林里,如果抓不住市场的风口,迅速做出业绩,那么等待你的只有遗憾和感叹,抱着那几个所谓的国密去敝帚自珍去吧。

说到作死的白酒企业,我不得不要说一下董酒,可以说这是当前作死中的极品,古董级的作死企业!拥有众多无可比拟的殊荣,比如老八大名酒,国家保密配方,独特的董香型,130多种名贵中药材入曲……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传家宝,却没有让董酒获得很好的市场份额。

自从20世纪90年代和幽幽沱牌一起唱响中国之后,这个企业一直处于各种找不到北中。与成都朋友聊天,有大佬谈及董酒说2014年销售才1个多亿,不管数据是否属实,对董酒来说都是蛮大的打击,就连我这个略懂董酒的人都忍不住替他惋惜。这么少的销售金额,如何能够承载董酒的未来?

1997年:董酒崩塌,振业入主

20世纪90年代盛极一时的董酒,因为老董事长的辞世,管理的松弛和内部的混乱,这个名门之秀迅速崩塌,一度停产,市场迅速萎缩。面对迅速崛起的市场和川酒军团一路高歌走向全国,这个辉煌的品牌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一个不为人知的小酒厂,苟延残喘在遵义城的山水中,甚至到了资不抵债的境地。最后地方政府不得不将其拱手让给深圳振业集团,维系董香一脉的香火。

但是1997年入主董酒之后的深圳振业到2007年总共10年时间里,除了在资本上给予一些注入之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董酒市场营销的问题,甚至连生产都没有恢复,只是保留了一部分生产,为董酒延续了10年的光阴。也就是这10年,让董酒彻底从中国消费者的视野中落幕,曾经一度客商云集人流鼎盛的“董苑”,也在这十年中变成了杂草丛生的废苑。

原来振业接手了这个烫手山芋之后,才发现白酒市场不是那么好玩的。本想迅速做出一点业绩,然后运作上市,没想到生不逢时,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国内市场环境下,中国白酒业迎来了1998年到2002年的第一轮调整,振业这个“霸王”不得不选择“别姬”,选派了一个大内总管留守,对董酒进行美其名曰“保护式”看守,不生产不营销,只是保留部分市场。

2004年:命不该有,董酒再入冷宫振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2003年起中国白酒市场又开始了新的增长苗头,一路增长到2012年。如果这10年时间里,振业抓住机会奋力一搏,也许董酒这个老酒完全有可能老树发新芽,重新焕发昔日荣光。

也不知道是董酒命里该绝,还是振业命不该有,好不容易过了行业“大姨妈”期,没想到2004年7月23日一场大火,将董酒保留下来的一点嫁妆——240吨基酒付之一炬,让很多原本对董酒振兴还存在幻想的人,梦想彻底破灭了。

基酒也没有了,恢复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费用,市场营销也要投入大量的费用,可以说前途未卜。而振业作为资产管理公司,根本不懂酒。

就这样,这个1992年突破1万吨工程的老八大名酒之一,比茅台突破万吨工程还早的董酒,只能选择继续被雪藏。冷宫啊冷宫,本宫一直都在冷宫!

这样一待三年又过去了,中国白酒黄金发展期的三年,彻底与董酒无缘了。到了2007年振业才又想起来了,远在黔北的山里还有一个董酒。这么好的市场环境,如果再不弄的话,就彻底没有机会了,可能连转手的机会都没有了。

2008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精明的振业,似乎看到了什么机会,于是乎找来了白酒包装界的泰斗,花了200多万元设计了两款产品,然后又从广东找来了一支营销团队,全面进驻董酒。

这个营销团队还是蛮拼的,也很专业,但是一个沉寂了10年的酒厂,要想迅速提起销量其实很难。那个200多万元设计的产品,价格定在300多元,其实蛮难销售的,因为剑南春也不过是200多最好卖,中国白酒当时最畅销的价位是60~80元,有口子窖等各种名酒及区域酒占据着。

但是大家都在冲击的价位是100元,以洋河海之蓝、五粮春为代表的价位层,200元价位层成功的产品很少,董酒要想在这个价位层迅速开启市场其实非常难。

当时很多名酒厂靠的还是光瓶酒的量在支撑,比如说衡水老白干,如果没有几块钱的光瓶酒做基础,很难有十八酒坊的成功。

但是振业不这么想。这是一块美玉,国家保密配方,比茅台还多一次的国秘董酒,怎么可能走大众化路线呢?

更重要的是,如果走大众化的路线,振业坚守10年的市场估值将付之东流,根本不可能在资本市场上获得很好的溢价,转手会非常难。

所以,振业“看守政府”只能在违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拔高整个董酒的市场价位,不断地堆砌那个所谓的国家保密配方,以营造稀缺性获得资本市场的高价值。

这是营销团队所不能理解的——人家是要溢价,你们要销量。有钱的是大爷,花钱的人和干活的人理解不一致,最后发生的一幕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了:2008年11月7日董酒销售团队集体辞职,一时之间行业震惊。

仅仅一年时间,刚刚重返酒界的董酒,市场荒废不说,瞬间又跌回了解放前。

本文刊载于《销售与市场》杂志营销版(原渠道版)

世界上最著名的阴谋论是什么?

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应该是上世纪最大的阴谋论了吧。

没有比这个事件更能持续吸引公众超过50年、并一直是这个国家未能从这个创伤中恢复。

暗杀肯尼迪总统阴谋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成为主流。一方面,边缘团体和极端分子一直秉承这个阴谋论的衣钵;另一方面,关于肯尼迪总统遇害的阴谋论已经占据了好莱坞电影、备受推崇的纪录片以及主要新闻媒体的文章。

尽管沃伦委员会在1964年就发现李·哈维·奥斯瓦尔德是单独行动的,但,人们不相信,政府参与的阴谋论却比比皆是。

事实上,盖洛普等主要媒体公司对暗杀事件的民意调查显示,许多美国人认为,李·哈维·奥斯瓦尔德在暗杀总统时并没有单独行动。

2003年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受访者认为李·哈维·奥斯瓦尔德是单独行动的。然而,美国人一直无法就相信哪种阴谋论达成一致。就像美国其他重大事件一样,围绕肯尼迪死亡的阴谋论在杰克·鲁比在肯尼迪被暗杀几天后枪杀奥斯瓦尔德后立即开始流传。

时任副总统约翰逊,肯尼迪被暗杀后,宣誓就任总统

最流行的阴谋论之一是"草山丘"理论,该理论暗示,另一名枪手站在暗杀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并射出了杀死肯尼迪的致命子弹。

阴谋论在20世纪70年代末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当时政府的众议院刺杀问题特别委员会审查了沃伦委员会1960年代的调查结果,发现该委员会的结果存在严重缺陷。此外,众议院委员会还发现,在刺杀事件之后几年里,与暗杀有关的人很多是在可疑的情况下死亡。

热衷于阴谋论的人不愿被贴上疯狂的标签,事实上,确实疯狂。因为有些阴谋论是完全古怪,貌似是为了娱乐大家一下而已。

激发阴谋论的事件逐渐淡入历史,将事实与虚构区分开来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样我们真的就无法知道事实的真相了。

有没有一部电视剧作品你觉得被低估了?

若说被低估,尤其是一般观众,那当属宋慧乔和玄彬的《他们生活的世界》

这部无论从编剧到导演及演员都十分华丽,制作更是十分精良的电视剧,反映的是电视人带着华丽光环的背后不为人知的日常工作、生活和爱情。

这部电视剧风格十分写实,内容既充实又给人思考的空间。

看了这部剧,你或许更能理解电视人们毫不浪漫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明白她们工作和生活不易,爱情也更艰难;也更理解为什么演艺圈的情侣容易分开了:

比如最近的宋仲基宋慧乔,比起狗血的“出轨”,演艺圈的日常就已经让他们疲惫和矛盾重重了。

对于国内的电视同行们,也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可以从这部电视剧看韩国同行的专业和敬业以及高度职业化的工作体系。

这部剧当年的收视到底有多差?

在当年因为过于写实不加修饰的展示电视人平凡紧张而忙碌的日常,而难以符合一般以家庭主妇为主要收视群体的观众对电视制作人的浪漫想象,收视遭遇滑铁卢,最高只有7.7%,最低甚至出现4.8%的低收视。

这个收视数字如果放到今天,并不算太差,而在当年,并且以这样的华丽团队,这个收视自然是极度失败的!!!

因为接档《他们的世界》的漫改剧《花样男子》创下了35.5%的高收视

而主创团队,宋慧乔、玄彬、编剧卢熙京、导演表民洙,他们昔日的战绩都赫赫:

宋慧乔《蓝色生死恋》,最高收视超过42%

宋慧乔+导演表民洙合作《浪漫满屋》,最高收视超过35%

玄彬《我叫金三顺》,最高收视50.5%

关于卢熙京编剧早前的作品收视不明,但她在此剧之前很早就是大赏编剧了,亦可证明她的实力。

虽然对于演员们来说,早就尝过高收视率的甜,亦无需太在意,但对于导演和编剧来说,收视率与她们的事业关系可谓紧密,不能不正视。

不狗血的卢熙京编剧提前了一个时代

电视剧不适应当时市场,不代表它不是一部好剧。

因为当年控制收视的主流群体,就是以30-50岁为主的家庭主妇,对于她们来说,像《花样男子》那样霸道总裁与灰姑娘的夸张设定、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反转、玛丽苏式的浪漫剧情就是她们的心头好,而《他们生活的世界》这样平实朴素&矛盾冲突不大的电视剧自然不会对她们的口味。

不过,其实直到今天,狗血剧也是收视群的最爱,从当年集狗血之大成的《妻子的诱惑》,到去年的《皇后的品格》,人们一直乐于沉浸在狗血剧的不断反转带来的极具冲击力的快感中。

而卢熙京编剧这种朴实细腻的编剧风格,直到2016年的《亲爱的朋友们》才真正获得了大众的喜爱,有一部分人终于看腻了狗血剧!

上图为《亲爱的朋友们》海报和《那年冬天,风在吹》发布会,图中灰色格纹西装者为编剧卢熙京。

当然这当中也许有《请回答》系列的功劳,人们终于懂得了平凡的价值和朴实的意义。

这部《他们生活的世界》如果放到今天去播出,应该能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同。

这部剧,让很多观众的人生被启蒙

在这部《他们生活的世界》里,编剧和导演想展示的是,电视人在镜头之外或者背后的真实人生,并通过他们的故事,给同样平凡的人们以温暖和启迪。

剧集一开始就用一组长镜头展示了韩国电视剧制作业的极度忙碌的工作现场。

从制作人到导演、摄像到场记、场景、灯光等等,所有的环节好似都有条不紊,但却又暗藏着危机,随时会打破紧张的拍摄日程。

电视台的导演们,既是竞争对手,有时却又不得不互相帮忙,因为韩剧的“边拍边播”制决定了电视剧制作的高压——工作强度非常大,又要求团队非常专业和熟练,因为稍不留神就很容易开天窗出放送事故。

这时,编剧润物细无声的加入了对上班族们日常所遇到的问题的思考:

在职场上,如何看待竞争与合作?

电视剧以导演宋慧乔的视角评论她和另一位玄彬饰演的导演之间的关系。

当你进入职场多年,你对待竞争和合作的看法或许已经不同

专业人士无论如何是不会允许虎头蛇尾的工作态度的,即使是在帮助自己的竞争对手或敌人的时候。

(注:这里“老手”的翻译有些欠妥当,电视剧里使用的词是英文“pro”,翻译为专业或职业可能更为恰当。)

关于人性,人们会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却绝对不会忘记别人带给自己的伤害。

当你想和某人跨越某种关系的界限,总要分享一些秘密和痛苦才行。

韩国电视人的专业敬业和高度职业化

关于韩剧制作拍摄上的专业性,我们来看一场开车戏,也就是上文中提到宋慧乔需要帮忙玄彬补拍的一场戏。

注意这是在2008年,一场非常普通的开车戏就需要剧组几十人忙碌安排,可见其分工细化的程度和专业职业化的程度,早已达到了导演只需要关注演员的表现,其它事务流程都可由相关人士各司其职,安排得井井有条。

路障设置,保证拍摄的安全。

车辆群演,增加紧张度和真实感。

即使是这样的乡间公路,也安排了超车戏份来提升紧张度。

而导演们对于演员的表演要求,也极为细化,眼神表情走向,都有比较详细的设定和规划。

看到这些,国内观众应该也明白了渔人一直以来所提及的关于“演员演技一半靠导演”的理论。

导演如果能更为细化的要求演员的表演,那么大部分演员的演技都不会太差,这也是我们很少看到韩剧里出现演员演技过差的原因。

边拍边播制下,电视剧的制作是争分夺秒的,但即使如此,他们也从不含糊每一个镜头,这就是韩剧制作人的专业。

他们对外貌的极致追求和电视剧画面完美度的追求,源出同宗。

电视剧人是没有所谓的上下班时间的。

犯了错的时候尤其没有,被打是经常的事。

即使是帮忙的情况下出了问题,一样无法面对对方。

电视人的爱情远没有电视剧那么浪漫

宋慧乔在剧中被抓去帮忙补拍戏份时,是在和庆祝男友生日的派对上。

作为外科医生的男友工作非常忙碌,当天因为突然的手术安排要晚到,而宋慧乔因为工作也临时被抽调去拍摄,结果预计几小时的工作出了问题后无限延长,等男友到了派对现场时,宋慧乔却因为工作问题抑郁到再没有去派对庆祝的兴致。

男友打开宋慧乔提前放好的卡片,上面赫然写着:

我们分开的时间实在是太久了!

这就是电视剧职场人的日常,没时间休息更没时间恋爱。

和男友分了三次手,又和好了四次。

最后连爱情都厌倦了颓废的生活

剧中宋慧乔与医生男友分手后和玄彬饰演的同僚导演走到了一起。

忙碌的两人因为工作关系,几乎更没有可以重合的休息时间,只有在偶尔合作的时候,趁着工作时间偷暇或假公济私的谈恋爱。

有时候也因为互相工作时间的不稳定和意外情况,而常常放对方鸽子。

在极度难得的共同休息日里,累到只愿粘在家里看漫画吃快餐。

关于爱情,编剧给了很多新的想法和启示:

所有人都是通过人才成熟的,在这其中,人们看到人性的欲望和卑劣,然后逐渐成长。

对于爱情,所有的相遇和分离都是自然的,男女之间就应该爽快,酷一点,交往就交往,分手就分手!

写在最后:

关于宋慧乔和宋仲基的离婚,或许就像剧中一样,只是两人互相了解后的单纯而痛快的分离。

把“出轨”“阴谋论”等等丑闻加诸之上的,都是怀着各种目的的不相干的外人。

也许这一次,宋慧乔和宋仲基通过对方知道了婚姻的实质和意义,从此能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期待,以便在下一次爱情来临时,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而对于完全是外人的观众和粉丝,应该相信自己的偶像的品行和眼光,他们曾经真心相爱,拥有过美好的时光,也许这美好变质了,但不代表对方不好,只是不再适合罢了。

更不要因此随意把他们当成被害者,两人都足够独立和强大,别因为一时受挫就埋葬曾经的美好,诋毁对方。

别忘了,这世上,大部分的痛苦都来自自身。

有问题,先从自己着手。

文/渔人娱己

2019年6月30日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www.pv985.cn/pv/22610.html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yun985@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