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逆战 正文

逆鳞战(隋文帝为何舍杨勇选杨广)

逆战 98
广告一

逆鳞战,隋文帝为何舍杨勇选杨广?

史书记载,隋文帝杨坚清心寡欲,还有些惧内,平时不喜欢声色犬马之事,善于察言观色的杨广为取悦父亲,即便自己的姬妾生了儿子,他也不抚养;生性骄奢淫逸的他,为获取父亲的好感, 居然伪装出一副不喜女色、生活极度简朴的模样;对朝中握有实权的大臣,他都倾力结交,为积蓄实力,天子使臣来到他的府邸,不论其身份贵贱,他都笑脸相迎并盛情款待,千方百计的谄媚讨好他们,既可收买亲信,又可以让他们在隋文帝的面前多为自己说好话。

当时的皇太子是长子杨勇,杨广暗中千方百计想夺嫡篡位,于是在隋文帝和独孤皇后面前百般诋毁、妖魔化哥哥杨勇。史载,杨广“美丰姿,少敏慧”,意思是长得很帅,从小就很聪明,一直很受父母的宠爱。但此人阴骘毒辣,诡计多端。为了夺取储君杨勇的太子之位,他损招、毒计迭出,为达目的,堪称不择手段。

逆鳞战(隋文帝为何舍杨勇选杨广)

杨广抓住一切机会在父母面前卖力“表演”,同时也不忘收买帝、后身边的随从亲信对太子杨勇落井下石,他这套沽名钓誉的把戏,很快就显出奇效,以致朝中大臣和后宫的婢仆,无不对他交口称赞,夸他宽厚仁孝,最终骗取了隋文帝杨坚的信任,废黜了杨勇的储位,改立杨广为太子。俗话说:机会最垂青有准备的人。但大多数时候,机会是给最善“装逼”的人准备的。

然而,杨广并未满足,他反而得寸进尺,野心爆棚,等不及父亲去世后由自己接班,而是迫不及待想立即上位,过过当皇帝的瘾。史载,公元604年某月某日,杨广趁隋文帝杨坚卧病之机,唆使心腹死党张衡潜入仁寿宫杀死生父,一举篡夺了帝位。随后,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将其长兄、废太子杨勇和大隋开国功臣、前丞相高颖一并处死。隋炀帝杨广是一位性格复杂的历史人物,史书对他的评价亦有些矛盾,既有眼界不俗、雄才大略的一面,但记载更多的是他穷兵黩武、穷奢极欲、好大喜功、耗尽民力的负面说辞。

【答题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 【网络配图】

康熙是如何对待其族人及子孙后代的?

在必死的前提下,鳌拜得到的已经是最能保留颜面的死法了。这也算是长期传统了吧,前有舒尔哈齐、褚英、阿敏等人,后有胤禩、胤禟步入后尘,表面上都是郁郁而终自然死亡,其实这是一种相互留脸的方式,大概率都是被毒死的(舒尔哈齐除外,他真的是被活活凌虐而死。),溥仪和溥杰都曾经在无意中看过胤禛毒杀胤禩、胤禟的密旨。

虽然也有长辈余荫的关系,但可以说鳌拜的的军功和爵位都是自己用鲜血和生命争取来的,高光时刻无非自告奋勇突击皮岛和松锦大战中的五战连胜。

至少相对来说,初时的鳌拜在军中并不受重视,一是从征皮岛,二是并没有人安排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占领全岛的关键是西北角的突击,为了让阿济格能用上自己,鳌拜甚至下了军令状。

姥姥不亲舅舅不爱,远的不提,就以阿济格和多铎为例,入关后基本上是跟在汉将后面拾便宜柴禾,那军功多得不要不要的,反观鳌拜,甘当突击小能手还得靠求,用命担保才有机会。

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回报,得知皮岛落袋的皇太极欣喜异常,鳌拜的战果无异于拔出了心口的一根刺,总有朋友说皮岛不重要,毛文龙不重要,怎么会呢,虽不致命,但讨厌至极,皇太极无法做到辽东全境每一寸土地都无差驻军,镇江大捷佟养真不就死了么,那是康熙帝的太姥爷。

鳌拜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春,在八旗军中崭露头角,以巴图鲁的荣誉称号成功打造了个人IP。

流尽大明最后一滴血的松锦大战,与明军骑兵展开遭遇战,骑兵一举获胜,追击中下马战步军再次告捷,随后五战全胜全无败绩→梅勒章京→护军统领。

皇太极身亡,由于死得太过突然,没有能够定下继承人,于是出现了勤政殿之争,豪格自以为皇位非我莫属,中途离场静等三请,其实索尼早和多尔衮交过底,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就行,私下的小算计就是镶黄、正黄不会易旗,这是无法放弃的基本盘。

鳌拜相对诸大贝勒虽然位卑言轻,但却不惜带兵张弓开弩,合围崇政殿,并拔剑威胁多尔衮,面对极权和分裂,多尔衮压制住了冲动的多铎,最终在无奈中放弃对抗选择与济尔哈朗一起摄政,“辅佐”福临。

深知自身无望于皇权的代善和济尔哈朗自然没有意见,本来就是墙头草,只要别抄家伙,别分家,怎么着都行,这是底限。

把他们的对话逐字逐句的看清以后,您会明白,如果你问他们多尔衮上位可不可以呢,那回答肯定是太可以了,如果你问他们小福临登基是否合适呢?他们肯定说太英明了。

反正两黄和多尔衮他们是谁也不得罪,类似鳌拜和多铎动不动就喊打喊杀的脾气,他们才没兴趣冒险玩命,谁登基自己也还这样。

可以说鳌拜在福临登基这件事上,居功至伟,当然这里面更多的是两旗的私利原因,但如果只靠豪格来扛的话,铁定扛不住多尔衮哥仨。

即便没有私利在,索尼和鳌拜也不能坐视,他们是被两黄旗推出来的,而且接受了他人死前重托,自愿殉葬皇太极的老兄弟们死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皇太极的权柄,他们担心落于外人之手,死前百般嘱托,相对于他们的忠心程度,鳌拜是拍马也赶不上的,如果这事办不好,以后就找个旮旯隐居得了,没脸混了。

入关后的鳌拜受到了多尔衮不遗余力的打击,随征李自成后,护着老战友索尼倒霉也就算了,护着多尔衮的亲哥阿济格也要倒霉,罚银一百无所谓,但军功作罢不赏。

李自成被乡勇敲死以后,鳌拜又跟随豪格征讨张献忠,挥师凯旋之后,多尔衮搞清算,把早已知晓的“老账”---兵围崇政殿、立誓拥立肃亲王等事,通过安排众人弹劾的方式再次抖落出来,别说功劳了,就是职位也差点丢掉。

为什么革职之后又复职呢?一个条件,跪下解除当初所发的拥立豪格的誓言。至于索尼,骨头太硬,直接被发配了,如果多尔衮不死,一辈子都甭打算回来。

后来的鳌拜,一直被打得抬不起头来,直至多尔衮身死。

顺治亲政,鳌拜被打击的不死不活的样子都看在眼中,一时被视为重臣,二人成了君仁臣直的典范,可惜顺治短命,在其身死后,鳌拜华丽转型为君侧之恶。

四大辅臣鳌拜垫底,可是从权利上来说,他却是魁首。

索尼的脑袋已经在多尔衮打磨下圆滑了很多,再加上岁数大,还有“病”,所以懒得管事得罪人;

苏克萨哈就是个倒霉蛋,里外不是人。虽然都和多尔衮有仇,但其他三大辅臣都看不起这个二五仔,而作为皇帝控制正白旗代言人,在旗内他也不受待见,一是反水,而是缺乏凝聚力;

遏必隆从来都是唯唯诺诺,鳌拜说啥就是啥,不争竞。

鳌拜擅权,欺君害民,打击异己这些众所周知,直到鳌拜将苏克萨哈连根拔起,康熙帝明白了,这人不除掉自己也无异一个废人,所以智擒鳌拜,并对其嫡系势力进行了大规模“清理”。

抄家难免,鳌拜一党的关键人物至少革职为民,子孙后代虽然没有论罪,但基本都被降旗镶白(留份养命钱),“发配”到全国各地,大部分都回到了辽东地区,偶尔有几个亲戚被发现还在做官的,那时候康熙帝气也已经已经消了,都没动。

康熙帝晚年,感念鳌拜军功,追赐一等梅勒章京,也就是鳌拜发迹之初的旧职。

雍正年间,复封一等公,世袭罔替,瓜尔佳氏鳌拜一支的春天来了。

乾隆年间,禁止袭承爵位,降一等男。

鳌拜子孙······得嘞,皇帝您也别改了,我们改。

就在乾隆执政末期,瓜尔佳氏的鳌拜后裔都纷纷改了姓,并重立家谱,想通过这种手段彻底与鳌拜撇清关系,天知道下个皇帝啥脾气,万一赶上个性子爆的······安全第一。

最后族人大多把姓氏改为---关、官、葛、金。到现在,一部分分支都还找得到,鳌拜刚获罪的时候,族人们也都没受过大苦,毕竟有朝廷一份不菲的保底福利在,但享福也算不上。别管以前如何,反正现在族群开枝散叶人丁兴旺,生活幸福。

赵云与吕布论综合实力谁更强?

引言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从这个三国爱好者的排名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绝大多数人的心中,是把吕布的排在第一位的。

从吕布的战绩来看,与他斗将的如果是一般武将,那三合之内,必可取之。可如果换成同样的一流战将,吕布就没有“秒杀”的战绩了。

我们再来看赵云,他最耀眼的战绩就是长坂坡之战。长坂坡前一场鏖战,赵云斩杀曹营名将五十余员。五十余员是什么概念,基本上等于《三国演义》中其他人斩将数量的总和了。

照这样来看,或许赵云的实力还在吕布之上,也说不定。

分析

《三国演义》并不是一部突出武力的书。虽然里面的名将众多,打斗场面也不少,可这也不过是作者为了串联故事顺序或者突出某个重要人物而做的安排。

所以,只要是仔细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发现,这部书中的武力值是有矛盾的。就拿张辽来举例子,他在关羽的口中是不弱于自己的存在。而他在实际作战的时候,却有过与徐晃联手都不敌文丑的败绩。

在有了这个共识之后,我们开始对比赵云和吕布的综合实力,或许会更为理智一些。

“斗将”与“群战”

《三国演义》中的战将作战风格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斗将”型,一种是“群战”型。

“斗将”型最为典型的人物就是关羽,从温酒斩华雄,到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无一不是“斗将”的经典场面。

至于“群战”型的,那就更多了,作战动不动就以“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来形容一个战将。这种形容,很明显指代的就是“群战”。

那赵云和吕布又都是什么类型的战将呢?可以说,这两个人是全能型战将,但偏向于“群战”。

“斗将”的战绩

赵云的单“斗将”记基本都集中于长坂坡之战中:

早有一将,引一队步军至,乃曹洪部将晏明也,持三尖两刃刀来战赵云。不三合,被赵云一枪刺倒,杀散众军,冲开一条路。

这只是赵云长坂坡斗将的一个例子。我们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不三合”。之所以让大家注意这点,是因为我们马上就要说吕布的斗将:

遥望吕布一簇军马,绣旗招飐,先来冲阵。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

在吕布与穆顺的一战中,吕布是“手起一戟,刺于马下”。无论是“不三合”还是“手起一戟”,这都说明了赵云和吕布在对阵一般武将时,可以做到秒杀。

那么他们与名将“斗将”的时候,又都有着什么样的表现呢?

先说赵云,赵云与名将比拼的战绩,是在一个进化过程中的。早期的时候,他还年轻,面对文丑这种名将,是胜负难料的:

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

而到了后来,赵云的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在长坂坡之战后,无人不避赵云的锋芒:

云大喝一声,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

虽然说赵云这次没有直接与张郃、徐晃交手,但我们要知道张郃的实力是敢硬拼张飞的。此时遇到赵云便以“心惊胆战”,足见赵云的实力与威慑。

再说吕布,他是经常与名将比斗的。可是他的优势并不明显:

”布挺戟出马来战张飞,飞亦挺枪来迎。两个酣战一百余合,未见胜负。

起码吕布在与张飞比斗时,一百回合分不出来胜负。换句话说,如果是把各自的“斗将”成绩做一个横向比较,吕布不会强于赵云。

“群战”记录

赵云的群战是《三国演义》中的巅峰存在,“长坂坡之战”就是三国群战的天花板:

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虽然“长坂坡之战”因为曹操不允许放冷箭而让赵云有了脱身的机会。但在这一战中,他一路上遇到的曹营的大将可不少。但无论是面对谁,都是神当杀神,佛当杀佛:

赵云挺枪便刺,钟缙当先挥大斧来迎。两马相交,战不三合。被云一枪刺落马下,夺路便走。背后钟绅持戟赶来,马尾相衔,那枝戟只在赵云后心内弄影。云急拨转马头,恰好两胸相拍。云左手持枪隔过画戟,右手拔出青釭宝剑砍去,带盔连脑,砍去一半,绅落马而死,余众奔散。

吕布最为经典的群战是独战曹营六将:

许褚便出。斗二十合,不分胜负。操曰:“吕布非一人可胜。”便差典韦助战,两将夹攻;左边夏侯惇、夏侯渊,右边李典、乐进齐到,六员将共攻吕布。

相比赵云和吕布的两次经典群战,其实吕布的对手比之赵云要更为强大。赵云所杀的五十多名曹营名将,只是所谓的名将,而吕布对阵的许褚、典韦、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六人无一不是一流名将。

赵云之经典在于人数占多,吕布之悍勇是因为这些名将的质量高。两相一比,二人也很难角逐出一个胜负。

结语

无论是“斗将”还是“群战”,把二人战绩拿出来对比的话,都没有明显超过对方的地方。

这样看来,二人如果真的面对面进行一场较量,很难分出一个胜负。到时候还真得看各自的状态了。

但要是按照罗贯中给出的人设进行推断,罗贯中是把吕布设定为“三国”天花板的。所以,赵云基本上没有取胜的可能。

东吴吕蒙是怎么死的?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吕蒙说道:

“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擒关羽,最其妙者。”

(一)少年从军 屡建功勋

可以说,这个评价丝毫不过分,因位吕蒙是汉末三国时期有名的良将,是连接吴国元老派将领与青壮派将领的重要过渡人物,且凭借吕蒙的战功与智慧,在三国时期的名将中,排名靠前,绝非浪得虚名。

吕蒙少小时期有武勇,但不好读书,为人任侠仗气,十五六岁的时候偷偷跟随作为孙策部将的姐夫邓当作战,后孙策发现吕蒙的勇猛,将其安排在账下,不久后,吕蒙接替去世的姐夫邓当,担任别部司马,正式开始了军旅生涯。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权继位,吕蒙在孙权的裁汰军武中,得以被保留,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在孙权征讨黄祖期间,吕蒙担任山越动乱区的县令,平定当地的叛乱,因功被升任平北都尉、广德县长。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再次讨伐黄祖,吕蒙在战斗中英勇当先,亲自斩杀黄祖的水军都督陈就,打开了吴军进攻不利的局面,为这次征讨黄祖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战后吕蒙被升任横野中郎将。

赤壁大战期间,吕蒙更是表现出色,不管是乌林作战还是南郡攻防战、夷陵奔袭战中,吕蒙的勇武与智谋都是得到了极大的突显,可以说,赤壁战后吴国能够西据夷陵、东尽长江,吕蒙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战后,吕蒙因功升任为偏将军领耒阳县令,此间,在孙权的指点下,吕蒙折节读书,奋发图强,更是另的鲁肃由衷的发出赞叹,所以吕蒙说道: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此后,吕蒙调往孙吴徐州东线战场,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亲率十万大军进攻孙权,濡须口之战中,东吴军败绩。

孙权亲自统兵七万抵抗曹操,吕蒙随军,多有谋划,最终曹操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后退兵而去。

(二)计取关羽 白衣渡江

此后,吕蒙升任庐江太守,讨平叛乱,厉兵秣马,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更是率军两万偷袭长沙、桂阳、零陵三郡,长沙桂阳望风而降。

零陵郡郡守郝普也是被吕蒙忽悠投降,可以说,在短短的月余时间,吕蒙的动作竟然令当时的关羽都是没反应过来!

后来,刘备与孙权湘水划界,中分荆州,但是刘备集团从上到下没有人敢轻视吕蒙,关羽更是沿江设置烽火台,来进行防备。

此后,吕蒙多次在荆州与徐州前线任职,被孙权直接升任为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过世后,吕蒙直接接替鲁肃为都督,成为了东吴新一任的军界领袖。

此时,吕蒙正式将自己意图除掉关羽、全据荆州、徐州主防的策略上报孙权,最终得到孙权的同意。

因此,建安二十四(公元219年)十月,吕蒙在与陆逊的双簧之后,白衣渡江,一举拿下了荆州,最终东吴斩杀关羽,全部占据荆州,吕蒙功高至极!这一战也被军事史称之为突袭、攻心的典范之战。

此战之后,吕蒙被任命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但是对于金钱的赏赐,吕蒙坚决不肯接受,可就在此时,吕蒙病倒了。

(三)天妒英才 英年早逝

野史中,人们普遍认为,吕蒙是功高震主,被孙权害死。

《三国演义》中,则是神化关羽,显灵吓死吕蒙。

而其实,在正史中,吕蒙,是病逝的,建安末年,所有人都受到当时的气候、病魔的影响,接连去世,寿数不高,比如法正、刘巴、吕蒙、鲁肃等等,都是在这个时候过世,而吕蒙因为常年征战,浑身是伤,所以此时,也是一病不起。

孙权此时正在公安,直接将吕蒙接到了自己的内殿治疗,这也为野史说孙权暗害吕蒙提供了机会,但实际上,孙权全力找人给吕蒙治疗,甚至说为了怕打扰吕蒙休息,命人“凿壁偷光”来查看吕蒙的病情,异常的牵挂。

更是命令方士为吕蒙祈福续命,后来,孙权探视,问道:

“子明,如若你有不幸,谁可以替你镇守江陵啊?”

“主公,朱然胆略、守业都充足有余,我认为他可以代替我接受任命。”

最终,吕蒙因病救治无效,逝世,时年仅仅四十二岁!孙权对此伤心欲绝,悲伤过度,因为鲁肃、吕蒙的接连去世,前后不过两年多,怎么能够另的孙权不痛心?

所以说,有时上天是公平的,曹魏集团人才凋零,刘备集团也是如此,而孙权集团同样也是如此,三国时期,果然是纷繁十足。

但对于孙权来说,吕蒙虽去,可是江东人才不乏,因为吕蒙已经完全培养起了另一位名将,这又是属于孙权的福气。

岳飞迎二圣还朝是被害的原因吗?

岳飞是不是因为“迎二圣还朝”被害的?答案是否定的,不是!且不说徽钦一直在金国当俘虏,根本没有被迎回,单就“迎回二圣”这句口号而言,提出者就是宋高宗赵构本人!众所周知,宋高宗并不是宋徽宗赵佶嫡出的儿子,作为宋徽宗庶出之子,在嫡长子宋钦宗赵桓已经即位为帝且尚在人世时便登基称帝,宋高宗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宋高宗在即位之初便公开表态要“迎回二圣”,自己只是迫于形势,临时当一下皇帝。但是,实际上,这不过就是一个权宜之计。岳飞之所以遭到宋高宗猜忌并不是因为所谓“迎回二圣”,经人提点宋高宗忌讳此事之后,岳飞实际上已经不再公开提及“迎回二圣”了,转而以圣眷笼统代之。因此,说岳飞是因为“迎回二圣”被害,站不住脚。

说到底,最大的原因还是岳飞在军中的影响力!不说其他的,单就“岳家军”三个字就足以让宋高宗如芒在背、寝食难安了。虽然岳飞麾下的军队仍然是宋王朝的国防军,但因为战事需要和军队的扩编,宋高宗的手已然不太伸得进去了,除了利用后勤补给节制岳飞,宋高宗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控制所谓“岳家军”。面对这样的形势,宋高宗对岳飞,包括韩世忠等人上演了一出他老祖宗干过的“杯酒释兵权”,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将岳飞调离军中,出任枢密副使。韩世忠等人在被明升暗降之后,很快便明白了宋高宗的心思,主动交出了兵权,当起了“土财主”。但是,岳飞这个人太过于理想主义了,虽然被架空,却依然惦记着北伐。这在普通人看来,岳飞是为了国家。但是,在宋高宗眼中,这就是恋栈,放不下手中失去的权力,不是吗?“岳飞想干什么?”这必然是宋高宗心中巨大的疑问!

其次是岳飞北伐的思路与宋高宗和谈的思路相左了。在攻下汴京、俘虏徽钦之后,金人原本是打算一举并吞天下的。奈何宋朝的国防军并不是真正的软蛋,金军遭遇了激烈的抵抗。这时候,金人意识到,一举灭宋是短期内无法完成的事情。加之金国内部也发生了激烈的权力斗争,最终金人放弃了灭宋的想法,准备坐下来和宋高宗和谈,而此举正中宋高宗下怀。没有了金军的穷追不舍,宋高宗的地位自然也就暂时稳固了。于是,宋高宗选择了和谈。就在宋高宗大政方针转变之时,岳飞却依然不合时宜地主张继续北伐。很显然,岳飞对宋高宗的决断产生掣肘了,这或许就是宋高宗最终决定拿下岳飞的原因所在。并不是岳飞错了,这一点宋高宗也知道。但是岳飞在错误的节点提出的这个正确的思路不是错误也便成了错误!宋高宗为了议和能够顺利进行,也为了给金人送上“诚意”,只能牺牲岳飞。这也是为什么多年之后宋孝宗赵昚给岳飞平反时宋高宗保持沉默的原因所在,因为宋高宗也知道,岳飞并没有“错”,他错只错在与皇权相左了。

再便是那一剂催化剂了。岳飞具有深厚的军队背景、又位居枢密副使高位,本应极力避嫌,可是他对对皇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皇储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宋高宗的噩梦,唯一的儿子曾经被权臣利用,企图取宋高宗而代之。不久之后,宋高宗这唯一呢儿子也死了!换言之,宋高宗绝嗣了。有儿子时,皇储问题尚且被权臣利用,现在儿子都没有了,皇储问题本就成了宋高宗的一块心病,更是一场曾经噩梦!岳飞忽然提出了这个问题,宋高宗会怎么想,可想而知。儿子被权臣拥立之事早已让宋高宗成了“惊弓之鸟”,对皇储问题异常敏感。岳飞在反对议和的同时对皇储问题指手画脚,宋高宗不多心就奇怪了:“岳飞想干什么?难道要再上演一出逼宫?”

在一连串事件的催化之下,宋高宗最终下定了决心,拿下岳飞,而且做得相当彻底,那就是置岳飞于死地。但岳飞毕竟有功于社稷,宋高宗又不想背负一个屠戮功臣的恶名。于是,臭味相投的宋高宗与秦桧一拍即合,由秦桧出面充当咬人的恶犬。最终,岳飞就这样因为“莫须有”丢掉了性命。因为是宋高宗的意思,群臣心知肚明,根本无人敢为岳飞出头。唯一替岳飞说话的韩世忠也被秦桧一句“莫须有”顶了回去。表面上,秦桧所谓的“莫须有”是大概其有的意思。但实际上,秦桧很可能还有另一层意思,“莫须有”,皇上要他的命,不需要理由,“莫须有”!否则,韩世忠既然已经出面了,秦桧仅仅一句“莫须有”就能轻易搪塞了?很显然,秦桧就是半明着告诉了韩世忠,这是宋高宗的意思,你最好别管!不是吗?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www.pv985.cn/pv/3284.html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yun985@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