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女弹药加点,并一口咬定是伊朗干的
dnf女弹药加点,并一口咬定是伊朗干的?
什么意思?这土豪变脸的功夫比川剧演员还厉害。突然发布袭击油田武器残骸图片为证,一口咬定是伊朗人是这次袭击的元凶,一改之前不承认蓬佩奥观点的立场,学会了蓬佩奥的法术,用这种并没有伊朗标识的导弹残骸,去证明伊朗这个元凶。他想让美国打击伊朗?出得起钱吗?
在沙特油田和炼油厂遭到袭击之后的第一时间,也门胡塞武装就已经认领的这个责任。但蓬佩奥却是一口咬定是伊朗人的导弹袭击,然而沙特内政部却不支持美方这种立场,坚称是无人机发动的这场袭击,并不确定是伊朗人干的。现在沙特的国防部又突然变脸,展示产导弹残骸的物证言之凿凿的一口咬定,是伊朗用导弹对沙特发动的袭击,虽然无法否认导弹残骸的真实性,因此让他们改口承认了导弹袭击也确实是情理之中。
但如果仅凭这些残骸,就却认是伊朗人干的,就好像他家的窗户被板砖砸了,仅凭邻居家有这种板儿砖,就一口咬定是邻居砸的,显然不合逻辑。那玩意儿谁家都有为什么一定是邻居砸的?这种指认怎么跟三个多月前,蓬佩奥用一段几秒时长,无法辨认人脸轮廓的模糊视频,就能证明是伊朗人发动了阿曼湾油轮袭击如出一辙,逻辑上解释不通。
还有两个逻辑上更无法解释的因素,
1.在此之前伊朗已经掌握了波斯湾局势的主导权,形势对伊朗非常有利,他们绝对没有必须破坏这种局势的必要动机;几个月前美国要组建阿拉伯版小北约对付伊朗时,伊朗还呼吁过与包括沙特在内的海湾国家签署共同防御条约,表明伊朗并没有真把沙特当成对手;美伊对峙的不利态势,已经迫使特朗普要求与伊朗谈判,缓和对峙紧张态势,而局势紧张对伊朗也非常不利,他们没有理由让局势更紧张,因此各方面因素所限,伊朗根本不存在制造这场袭击的动机。
2.伊朗的导弹无人机无法像沙特国防部推测的那样,从北面突破波斯湾对面美军严密的防空反导体系,正面更没有机会去攻击沙特的夹在美军基地中间的炼油厂。假设他们真正突破了这道防御,只能证明是美国跟伊朗同流合污故意放水,让伊朗的导弹无人机完成了这次袭击,显然这种可能根本不存在。因此仅凭这两项因素和沙特及蓬佩奥提供的证据,就可以证明这与蓬佩奥制造阿曼湾游泳袭击的证据一样,还是为了给伊朗栽赃。
还有一段特朗普在此前的立场表述,也值得注意。就伊朗油田遭遇袭击事件,特朗普首先阐明,自己从来没承诺过要保护沙特,如果沙特需要美国的保护,美国对伊朗开战的时候,沙特就必须给提供美国资金。他将和沙特谈谈,解决点问题。很明显特朗普总统要以对伊开战的巨大安全威胁,和无底洞的战争经费敲诈要挟沙特,一方面推脱美国没能保护沙特的责任,另一方面要让沙特自己吞下这个苦果,这当然引发了沙特的怨毒和愤怒。
多年来沙特为美国贡献的保护费,领导海河会、欧佩克为美国石油美元创造的红利,足够再买下一个美国,在沙特落难之际,特朗普竟如此落井下石。因此不排除这次沙特要顺着蓬佩奥的立场,把这个袭击的帽子就扣着伊朗头上,将他特朗普一军,这种情况下土豪也豁出去承受这种安全威胁了,就请你美国对伊朗开战吧,经费秋后算账。只要开战伊朗的导弹雨就得打断你美国的国运,看你老鬼还敢不敢打,兔子急了也蹬鹰!因此不排除沙特用这种将军方式,把特朗普加点火上烤一烤发泄自己的怒气,这就看特朗普总统怎么应对了?
DNF弹药专家魔法还是物理好?
DNF弹药专家暴击加点需要分情况:
1,刷图加点主点魔法暴击。
弹药专家魔法技能多为范围伤害,刷图能力较高。
2,PK加点主要点物理暴击。
弹药专家物理技能多为一点爆发,PK时爆发伤害高。
物理伤害对装备的要求较高,魔法伤害对装备要求一般。
美军攻打伊拉克能得到什么?
美军攻打伊拉克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对美国来说意义深远!17年前,在联合国大会上,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拿着一小食管不明物质,向与会人员展示后,一脸悲愤地阐述这一小瓶炭疽的危害,并言之凿凿说伊拉克拥有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一幕永远定格在历史上了,成为美国捏造事实、栽赃陷害他国的经典画面,俄罗斯总统普京嘲讽说“里面可能是洗衣粉”,后来一袋洗衣粉灭亡了一个国家成为国际社会的笑谈。美国绕过联合国对伊拉克发动侵略战争,理由就是伊拉克“拥有大规模的杀伤性的武器”,在颠覆了伊拉克政权,绞死了伊拉克的总统萨达姆,导致伊拉克无辜平民在战争中死亡了一百万之众后,最终让伊拉克作为一个国家走向了四分五裂!美军攻打伊拉克能得到什么?1建立石油霸权。美国侵略伊拉克不仅是为了石油,主要是为了石油结算使用美元即美国要在全球建立石油美元霸权;以美军为主的联合部队在2003年3月20日对伊拉克发动了战争,这场战争的特征是非正义性,根本没有经过联合国允许,战争期间,美国对伊拉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到2010年8月美军撤出伊拉克,历时7年多的时间里,美方始终没有找到鲍威尔所说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过这场战争促进了布什政府对中近东石油资源的控制,使美国占有了巨大的地缘经济和地缘战略利益,对布什捞取国内政治利益好处多多。尤其美国通过对伊拉克的侵略为美国在全世界建立石油霸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萨达姆主张用欧元结算石油,美国灭了萨达姆后,对阿拉伯世界有杀一儆百的作用,从而促使了美元与石油的结合。2推行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伊拉克战争,提升了美国的政治军事地位,有利于美国主导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在当时,包括联合国安理会在内,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制止美国的野蛮侵略行径;伊拉克战争凸现了苏联解体后美国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的地位;强化的扩大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使得美国在军事霸权与石油美元霸权的双重加持下,攫取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利益应得更加容易!也在一定程度上,圆了美国“领导世界”的梦想。3.美国通过伊拉克战争起到了威慑俄罗斯的作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中东的利益有所减少但是还有存在,美国此举让俄罗斯势力直插中东腹地,进而控制石油的意图落空了;美国也想通过控制石油,来打压中国的发展——当时,中国有大量的石油是从中东进口的; 美国还有震慑伊朗的意思,另外,侵入伊拉克的美军与在阿富汗的美军遥相呼应,形成早已有美军深入中亚的事实,能缩小中国和俄罗斯的生存空间 ,以展示强大美国的存在。4.布什也有为美国军火商寻找客户,让军火商赚取丰厚利润的目的。当今,美国总统特朗普由于抗疫不力,遭到了同是共和党人的鲍威尔的抨击;鲍威尔声称,在大选时不会投特朗普的票;恼羞成怒的特朗普反唇相讥,无意中透露出美国捏造事实,发动侵略伊拉克战争的秘密。
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有多厉害?
喀秋莎的厉害,德国人,美国人,日本人都尝过,酸辣爆爽,比老坑酸菜还来劲儿,这多是一件美事儿。
战争年代,随着炮火密度的增加,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弹震症”(shell shock)。
弹震症概念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中,如今被列为PTSD(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
顾名思义,这是一种人被炮火袭击后产生的综合病症,多表现为精神崩溃、极度恐慌、瘫软无力和无法自控、双目远视等等。
即俗话说的“炸傻了”,巨大的火力袭击既造成了人类身体的震荡损伤,也造成了心理的崩溃,二者结合便形成了弹震症。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最容易出现弹震症的地方,就是被喀秋莎火箭炮犁过的阵地。
弹震症的美军,被空袭炸傻了每次苏军大规模使用喀秋莎火箭炮(其实还有安德柳沙多管火箭炮)轰击德军阵地时,都会出现一些严重弹震症患者。他们有的心理崩溃在战地上又跳又跑,有的瘫软如泥仿佛魂飞魄散,只知道窝在掩体中哭叫个不停;还有的就此呆若木鸡,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才能恢复。
这是因为,多管火箭炮被集中使用时,火力实在是太密集和恐怖了,超出了人类的精神极限。
火箭炮的袭击不同于任何一种炮击,单门喀秋莎还好,袭击的强度有限,偏偏苏军喜欢大规模集结火箭炮,发动超强的火力急袭。
苏制БМ-13多管火箭炮,俗称“喀秋莎”,有“XXX的大嗓门”之称。采用卡车负运,多见16管联装的БМ-13-16,它能在10秒不到的时间内,将16枚45.5公斤,132mm高爆火箭弹全部打出去,一炸就是一片火海。
一个团的喀秋莎炮兵,拥有24辆多管火箭炮车,等于一次10秒齐射,顷刻间就能将384颗相当于105mm榴弹威力的火箭弹砸到对手头上。
在这种火力面前,说实话躲进战壕不是没有用,但意义不大,最好还是依靠坚固的掩体保命。
就连德军的坦克部队都屡屡在喀秋莎面前铩羽而归。德军喜欢将坦克装甲车辆集中起来使用,形成闪击战的矛头,在斯图卡的掩护下发动冲击。打急眼的苏军,会将大批喀秋莎事先隐藏起来,然后在关键时刻集火发射,常常能取得将德军坦克成堆炸碎的战果。
实际上,尽管喀秋莎的射程高达8.8公里,但因为战事紧张,再加上德军的空中优势以及它那可悲的精度,苏军的喀秋莎士兵屡屡在目视的距离上与德军交战。
当年有的喀秋莎部队距敌军已经不足1000米,他们在准备发射时会经常性地遭遇德军的弹药和炮击,但只要火箭炮成批发射出去,对面几乎马上偃旗息鼓——它们都在眼前被撕碎了,剩下的溃不成军地逃跑。
如果用在进攻中,那么喀秋莎会表现得比防御战好得多,特别是在进攻那些坚固的工事群时,没有什么东西比一群火箭炮按覆盖面刨过去更令人安心了。一路上的地堡、路障、铁丝网、堑壕、地雷和散兵坑都会被清理得干干净净。
在最后的柏林之战中,朱可夫调动了1531门火箭炮上场,这些火箭炮几乎连场都在喷吐,后方运输火箭弹的运输车排成来去的长龙。依靠这些丧心病狂的火力,苏军将城内挡在前面的,132mm火箭弹能炸的东西都炸了。
苏军甚至开着火箭炮进城,与德军拼起了火箭炮刺刀,甭管你啥玩意儿在对面,毛子开车上去就几连发火箭弹,顿时对面尘埃弥漫房倒屋塌,全都作鸟兽散。
喀秋莎平射的方法很简单,搬俩木头把轮子抵住即可,简单,粗暴,但很有效。
坦克战如何判定一辆坦克是否被击毁?
坦克被击毁,最直观的判断就是看其毁伤状况。
比如一辆被打到殉爆,炮塔都飞出去的坦克,那必然是已经完蛋了。
还有那种被打得烟熏火燎,火苗子突突冒的,人员不爬出来的话,铁定也是烧死在其中。
不过,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被击穿并起火的坦克,在战斗后半段又突然复活的情况。
玩过游戏《坦克世界》的人,可能熟悉其中一个名叫“奥斯丁勋章”的成就。
这个“奥斯丁”说的是苏联坦克手亚历山大•保夫罗维克•奥斯丁。
奥斯丁在1944年的战斗中,奉命率两辆T-35-85坦克伏击德军装甲部队。
他们事先做好了伪装,躲在路边的向日葵花田里,将路过的3辆“虎王”坦克伏击了。
第一辆虎王被两发穿甲弹连续命中侧面,当场瘫痪并冒烟燃烧。
苏联坦克手能观察到车身缝隙里冒出的火舌,加之战况紧急,便马上将炮管瞄准了其它虎王。
他们很快消灭了第二辆企图还击得虎王,继而发动冲锋,冲到仅50米的距离上,将第三辆虎王打爆了。
然而,没等奥斯丁他们弹冠相庆,第一辆虎王突然“苏醒”了,它的火已经熄灭,又开始转动炮塔,试图瞄准T-34们。
苏联人吓了一大跳,赶紧退回花丛和浓烟遮蔽处,然后将这辆颤颤巍巍的虎王再次打爆。
这件事让奥斯丁心有余悸,谁也没想到一辆已经烧了半天的坦克居然还能回光返照。
两颗穿甲弹并未炸死车内的人,应该至少有一个德国坦克兵在满是血肉断肢的舱内活了下来。
燃烧的火焰多半来自机械油料的火焰,弹药也没发生殉爆。
被震晕的重伤坦克兵悠悠醒转,顶着窒息的浓烟和灼人的火焰,推开战友的残骸,试图在铁棺材里进行最后的奋斗。
可惜无论是他还是这辆坦克都已经走到了强弩之末,根本没办法对付灵活的T-34……
有时候确定坦克车内人员是否全部死亡,需要像开罐头一样打开它,清查里面人员的尸体才能确定。
还记得那个流传很广的“苏军KV重型抵挡德军装甲师”的故事吗?它就是如此。
这其实是发生在立陶宛境内的一段往事,出自德国将军劳斯的回忆录《装甲作战》(Panzer Operation)。
(注:艾哈德·劳斯(Erhard Raus),纳粹德军一级上将,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参加过进攻莫斯科、哈尔科夫、库尔斯克、桑多梅日等战役)
第6装甲师1941年攻下了一座桥,他们在桥头设立了防御。
但有辆KV却在后方出现,它是辆掉队的坦克。
KV过不了桥,也不愿投降,它就成了卡在这里的钉子。
这辆KV干掉了12辆运输紧急物资的卡车,于是德军企图用PAK38反坦克炮对付它。
德军4门50mm PAK38对着KV打了七八炮,德军官兵都高兴得叫了出来,以为它完蛋了。
但KV并没有完蛋,它似乎只是有点没反应过来,随即马上用76mm炮还击,逐一将PAK38们炸碎。
德军不得不等到夜间,才想办法回收了两门严重受损的反坦克炮。
然后德军尝试用著名的88高射炮对付KV,但88mm炮太高大笨重,还在往这边移动的时候就被KV发现并打爆了。
德军继而派出工兵,他们打赤脚抵近了KV,然后往车下放了炸药进行工兵爆破。
结果坦克仅仅只有履带被炸断,爆炸回升都没消失它就开始机枪扫射。
显然,炸药爆破没干掉坦克,连把人震晕都没做到。
工兵们吓得屁滚尿流,忙不迭地趁黑跑了。
有个工兵当时没跑,他去周围林子摸了一圈,黎明时爬上坦克,给炮管安了个炸药。
可惜剩下的炸药太少了,没炸坏炮管,他也只能溜回来,对指挥官报告情况。
最后,德国人只能按捺住叫施图卡轰炸机帮忙的丢脸行径,让65装甲营的38T坦克佯攻,趁机又搬上去一门88炮,对着KV来了一发。
KV中弹后,炮塔依然在转动,然后88炮又连轰了两炮,直到KV停了下来。
德军为保险又补了几炮(命中七八炮),因为KV没起火也没冒烟,他们不敢确定是否干掉了对方。
1942年被打靶的一辆KV-1随后德军派人对KV进行检查,发现之前的工兵爆破只损坏了部分履带,在炮管上留下了个无足轻重的小坑。
88炮的2发炮弹穿透了它的装甲,还有5个跳弹留下的深凹坑。
PAK38的50mm炮在KV上留下了8个更小的坑,而38t的攻击恐怕连油漆都没打掉。
但当德军企图锤开盖子进入坦克内部时,这辆被认为“必死”的KV突然又扬起了炮管。
士兵们被吓得作鸟兽散,几个胆大的工兵冲上来,将手榴弹塞进了88炮打穿的洞洞中。
随着沉闷的爆响传出,KV的舱盖被气浪冲开。
透过舱门,德国兵看到了里面苏军坦克手的尸体,他们被拖出来并确定全员阵亡。
很显然,88mm炮并未杀死车内的人员,最后也只是杀死并震晕了部分人,有人随后苏醒并企图继续驾驶坦克作战。
就连德国陆军一级上将,当时的第4坦克集群司令埃里希·霍普纳都为此感到惊讶,他专门跑来考察这辆KV重型,以确定苏联坦克是否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所以,除非坦克殉爆或能看到的损伤,否则谁都无法第一时间弄清坦克内乘员是否全部死亡。
被熊熊大火缭绕的苏军坦克,从驾驶员舱盖看里面已经成了焚尸炉但“击毁”这个概念却与“乘员全部死亡”不一样,坦克被击毁的判定要简单得多——只要丧失继续作战能力,都可以算击毁。
只不过,如何“确保对方失去作战能力”是个严肃的事,尤其在那些距离非常远的对射中,人们没有时间去仔细观测。
这时候要么先不管它,要么补上几炮。
被击伤的坦克无论如何作战能力都是大打折扣的,既然它不动弹了,那还节省什么炮弹。
伊拉克战场上的美军就特别喜欢以补炮来确保战果,按他们的说法要打到出现“盒子里的杰克”(Jack-in-the-box )效应才算终止。
“盒子里的杰克”也称“千斤顶效应”或“盒子效应”,意思就是飞炮塔。
当这种效应出现,即代表弹药产生殉爆,炮塔都被顶上天了,乘员能活才怪。
实际上,往往不等美军“Jack-in-the-box”,对方坦克里的人员就已经开始揭盖子逃生了。
一辆被打坏的坦克很难在坦克战中继续体现其战斗力,它们无法动弹,很容易被集火。如果坦克手没有奋战到最后的勇气的话,他们是不会与铁棺材共存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