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似无敌腰带,农村集市上20元一根现割牛皮带是真的吗
近似无敌腰带,农村集市上20元一根现割牛皮带是真的吗?
20元一根的真牛皮皮带是不是真的?想多了,真牛皮的皮带20元翻数倍都买不到!
20块一根的真牛皮皮带,其实都是再生皮,连二层皮都算不上,头层皮就更谈不上了。真牛皮的定义是整个皮都是真的,也就是头层皮,如果加工过程使用过漆或者覆膜去做饰面,那就算不上真皮,只能叫做合成皮或者再生皮。
而提意所指的绝对不会是PU或者人造革,因为街边那种用整皮现场切割一条皮带,通常是最简单的卡扣形式。我们以能看得到整条皮带的截面去判断它是否真皮。然而截面看起来和真皮并无差别,这就是真牛皮了吗?未必。
一张真牛皮的加工程序,产生的费用都比再生皮或者人造革多得多,还不包括真牛皮自身的价值。
一张动物皮至生皮到成品皮革有多少工序?皮革生产的主要流程
①.生皮阶段(水厂阶段):削皮,防腐,削整,分皮,水洗,削肉,浸灰,除毛,起灰皮,脱灰,酵解,浸酸。
②.制皮阶段(从兰湿皮开始):削磨,分层,水洗,中和,染色,加脂,压整,干燥,振荡,涂饰,打光,压平,压花。
不论猪牛羊或者其他动物的皮,自身体上面剥落,必须经过腌制、削制多道工序,而再生皮或者人造革则简单很多,直接用材料混合压制,表面上覆膜或者涂层上漆就ok了。
什么是再生皮?再生皮属于造假的一种,里面至少含有50%的真皮纤维,所谓的再生是利用真皮加工过程留下的边角料,将其粉碎,之后添加天然橡胶、树脂等混合均匀,将其粘接,再压制成厚度一致的“皮革”再涂上漆,压花滚筒进行二次加工就行了,过程同颗粒板或者纤维板的生产原理是一样的,其价格仅头层皮十分之一。
再生皮,不论手感和肉眼辨别,很难区分出真假,即使是切割一些边角料用火去烧,也带着一丝真皮的焦糊味,不论背面表层还是切割截面都能看到明显的纤维组织,所以能很轻易的把我们糊弄过去。
什么是二层皮?二层皮指的是头层皮剥掉底下的一层真皮,柔韧性自然好过再生皮与人造革,不好之处在于没有头层皮自带的颜色层,所以表层需要用漆或者覆膜的方式去优化。否则颜色不好看还特别粗糙,最大的缺点同人造革或者再生皮相同,那就是不透气不吸水。
头层皮头层皮最好,用头层皮制造的产品贵是想当然的了,其材质富有韧性,表层自带真皮颜色之外,因为真皮表层具有毛孔,同人类皮肤一个样,有着天生的透气性能。所以别指望20块钱能买到头层的真牛皮皮带,至少上百元的能信得过。
头层皮和二层皮或者再生皮怎么去区分?1)检测吸水率:前面有说到头层皮的表层没有添加任何外在因素,所以自带毛孔,我们只需要滴两滴水在上面,检测他它的吸水性就好了,真皮的话,水会明显的变少或者彻底渗透进真皮内部,即使是用纸巾去擦拭,无法擦掉那种湿润的状态,这就是真皮。
即使是二层皮或者再生皮,因为表层是漆或者覆膜,它就没有毛孔,所以水滴在上面不会渗透进去,用纸巾可以不留痕迹的擦拭掉,这就是假的。
2)检测折痕:造假的东西都有一个特点,他会想办法去以假乱真,所以皮带的表层会做出同真皮一样的饰面效果,那就是常见的荔枝纹。但是假的永远真不了,我们把皮革对折时,其对折处会出现一些纹路,真皮的纹路粗细是不规则的,假皮刚好相反,这一点同家具板材同理,因为天然的板材饰面纹理永远都不规则。
3)厚薄区别:真皮的特点是做不到百分百一致的厚度,难免会出现不均匀的现象,而再生皮是将原材料粉碎,想要多厚便是多厚,而且特别均匀,再者是纯粹的人造革或者PU皮,其能够达到比较标准的厚度尺寸。所以发现厚薄非常标准的皮革产品,可以确定是伪劣产品。
总结:可以确定,街边现场切割20块钱一条的“真牛皮”皮带不是真牛皮,只能称之为高仿。为何很多人爱买那种街边现场切割的“真牛皮”皮带?因为普通百姓的我们没有分辨真假牛皮的能力,仅仅是20块钱一条的牛皮皮带?你以为能买得到正品吗?别忘了,便宜永远都买不来多好的质量。
全文完/感谢阅读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联删
gucci腰带如何分辨真假?
gucci皮带革面纹理视真伪
首先应从皮革的花纹、毛孔等方面来辨别,在天然皮革的表面可以看到花纹、毛孔确实存在,并且分布得不均匀,反面有动物纤维。仿皮人造毛孔,会有不明显的毛孔存在,有些花纹也不明显,或者有较规则的人工制造花纹,毛孔也相当一致。
gucci皮带皮毛气味嗅真伪
天然皮革具有一股很浓的皮毛味,即使经过处理,味道也较明显,而人造革产品,则有股塑料的味道,无皮毛的味道。
gucci皮带皮质色彩耀真伪
正品的皮带色泽暗亮柔和,仿造皮带则明亮。
gucci皮带真皮手感触真伪
真皮触感舒适、丰满、柔软和具有一定的温暖感。假皮手感近似塑料,丰满、柔软性差,无温暖感。
gucci皮带真皮水火验真伪
滴水后真皮表面的吸水性好,而假皮与之相反,有较好的抗水性;燃烧鉴别真皮、真毛纤维燃烧时有蛋白类物质烧焦后所发出的特殊臭味,灰渣呈粉末状。人造革,燃烧火焰较旺,收缩迅速,并有股很难闻的塑料味道,烧后发粘,冷却后会发硬变成块状。
gucci皮带软皮指压弹真伪
用拇指压皮带较软的部分,拇指挪开后,花纹消失的即是真皮。反之,拇指按压皮带后,无花纹或纹路粗大不消失的则是假皮。
gucci皮带出产身份查真伪
我们知道,gucci皮带在出产后,每条皮带上都会有一串数字,这串数字就如身份证一样,可以通过客服电话去查询,然后你就能知道gucci皮带真假了。
什么品种的桃子最好吃?
眼瞅着七夕将至,一些小伙伴已经顺利脱了单,另一些小伙伴还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不过对于菲李来说,桃花运这种东西可以随缘,夏天的桃子可就必须强求了,毕竟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桃子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在古时候,桃子就一直是中国人眼中的抢手货,甚至有人为它不惜大打出手。
在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三名猛将,分别是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人能力出众,业绩良好,但可惜骄傲自大,常常恃功而骄。因为感觉到三人对齐国的威胁,齐国大夫晏子于是想办法约三人聚会,席间拿出两个水灵灵的大桃子,表示:
但是桃子只有两个,三个人又都想要,于是他们开始互相攀比自己的贡献,三人争来争去,最后公孙接与田开疆自觉不如古冶子而羞愤地自尽,古冶子也因为愧疚自尽。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二桃杀三士,尽管三人实际上争的是一种荣誉,但从晏子拿桃子来作为奖赏就能看出,桃子在古人心中的地位一点也不低。
实际上,中国人种植桃子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几千年前中国的土地上就有了野桃的身影,而在《诗经》中也多次出现关于桃子、桃花的记载。
因为属于老资历的本土水果,中国人就不断赋予桃子诸多美好的寓意,可以说桃子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加了buff,透露着一种高贵和神奇,也是珍贵的祭祀品。
你看那桃花,就是妥妥的中国玫瑰花,《诗经·桃夭》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于是桃花运就成了爱情的象征。
再看那桃树,古人相信桃木具有灵气,因此常常将其制成桃木剑用来驱邪避祸。
最后再说桃子,自古以来,桃子就是长寿的象征,寿星老公公一天到晚捧着它。而《西游记》更是让无数中国人对桃子有了一种迷之崇拜!
试问有哪个人小时候看《西游记》,没有对着蟠桃园的蟠桃咽口水?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桃子的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寓意并没有减弱,又因为种植技术的发展,桃子的品种越来越多,味道越来越好。
也就在这个时候,关于桃子的另一场大战也拉开了帷幕,那就是:
尽管不像咸甜豆腐脑那样势不两立,但桃子爱好者们也会在很多时候坚持自己的态度。
脆桃党钟爱油桃、鹰嘴桃的嘎巴脆,他们甚至表示软的流水的桃子非常恶心。
而软桃党沉迷于水蜜桃的软嫩甘甜,他们认为甜甜的、软软的是水灵灵的桃子的精髓。
脆软党争得不可开交,但更多的桃子爱好者表示最好的选择当然是——
在他们看来,吃哪一种桃子从来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
相信不少小伙伴都有过被桃子毛弄得全身发痒又无可奈何的情况,桃子有多好吃,桃子毛就有多烦人。
这里菲李交给大家一招,可以很好地去除桃子毛:取一小把盐涂在桃子的表面,在水里泡上几分钟,再轻轻搓几下,毛就会脱落干净哦。
当然如果你要实在嫌麻烦,也可以选择光滑的油桃,这可是专门为厌毛党培育出的桃子哦。
我是菲李呀,一个喜欢美食的漫画家,大家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哦!随时收看更多趣味文章。ღ( ´・ᴗ・` )比心155小个子穿搭推荐?
谢邀!
因为我自个儿本就属于矮个子的队列,所以这个回答对于155cm以下的女生很有参考意义。如果感觉靠谱的,别忘了关注点赞哟!
先来科普下!
就像上面图片展示的一样,小个子的女生容易让人把视线区域定位于整块身体,若是穿衣不当,就会容易给人带来身材五五开的感受,加深了别人对其矮的印象。
举个例子,王心凌就是娇小型身材。
在上图中,前两张图暴露了她的缺点。因为穿衣不当,让人直观看上去觉得她有些矮小、腿短的感觉,同时这也掩盖了她身材上一些迷人的曲线,掩去了她的魅力,让她显得比较平庸。
而在第三张图中,王心凌用巧妙的穿搭来拉长了她的身高,同时给人带来一种身材比例较好的视觉效果。
我们经常看见韩剧里的女生穿衣都很有一套,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都能成为焦点,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点。
❶小面积焦点转移法《当代生物学》的研究成果认为微妙的干扰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面积的打造来转移别人的关注点。
头部的巧妙点缀能够成为这个“干扰物”,让头部成为焦点,引起别人的视觉上移,这可是小巧女生必备的啊。
1、头饰聚焦
这张图让我们直观看到,巧妙借助头饰能助你较好地get到别人的注意力,从而在视觉效果上能拉长你身高比例。在与别人穿着差不多的情景下,心机头饰还能助你成功成为焦点。
大家可以从上面的图看出,赖美云在配有头饰的时候更吸晴,且让人视线忍不住往上移,在适当掩饰了身高问题之后,还能凸显她的魅力。但缺乏这一点缀的她,让人们的视线又放回了身体整块,让身高在直观感受上暴露出来。
而在这张图里,两个小姐姐穿着相似,但焦曼婷一个简单的发带却能让人一眼便注意到她。这一点缀,让人目光首先定位于她的头部,同时让她加分满满。
2、拉长颈部线条
不同款式的首饰能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上图即为不同长度项链给人带来的不同效果。相比起来,过长的项链会加重上半身的累赘感,且让小个子的女生显得更矮。而长度在胸部以上的项链则会起到一种优化颈部线条,从而在视觉上拉高小个子女生的身高。
小个子的女生大多容易显得脖颈粗短,缺少了一种挺拔的感觉。故在挑选项链时要避免大横条的款式以及粗实的样式,这会让你的脖颈看起来似是上下分段,更显粗短。应当选择小V字型的项链,能牵引视觉让你的脖子美观又纤长。
用真人示范就可以更直观地看出,长而繁杂的项链会使上半身看起来很累赘,且容易显得似是没有脖颈线条。
❷视觉塑形法前面我们讲了头部和颈部小面积打造的重要性,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如何通过巧选衣服来视觉塑形,帮助小个子女生来搭配。
1、松紧法则
利用松紧法则来塑造形体,无论是上松下紧还是上紧下松的穿法,都能使小个子的女生轻松get元气造型。常见的搭法为上半身oversize+下半身修身,上半身紧身+下半身宽松。
Oversize的上半身穿搭能帮助小仙女们遮住赘肉,如粗手臂、小肚子等,在帮你遮住身材上的缺陷时,还能给你营造出一种隐约朦胧的美感。但是小个子的女生切忌选择虽然oversize但过于繁杂的上半身衣物,这会让你显得很粗壮。
在上半身已经具备了宽松的条件下,小个子的女生可不能再选择和上半身同样宽松的裤、裙,因为这让你看起来就是一个横向发展严重的矮个子。可利用较为贴身的裤子和裙子来拉长腿部纤细感。
有的小仙女上半身身材较好,那么你就可以大胆尝试让自己上半身的曲线凸显出来,再以下松原则营造视觉效果,显高显身材又不失时尚感。但是下半身在宽松的同时要切忌一裤或一裙到底,这样让你看起来更矮,露出脚踝以上位置是韩范法则之一。
2、腰线依旧是王道
身高不够,腰线来凑,相信不用我多说大家都知道腰线对于小个子女生来说有多重要。同样一件衣服,加了腰线和不加腰线区别很大,而腰线的高低也影响着所营造的视觉效果,过高或过低的腰线都不好看。
腰线恰好在“黄金分割”处是最完美的比例,即腰线上下部分比例近似于5:8,这样,即使是小个子也能拥有大长腿既视感,从视觉上塑造好身材。
如何在穿搭中打造腰线呢?我们可以基于上面松紧搭配的法则来进行。首先,松紧法则带来的上下分明已经能在视觉上营造出一条隐形腰线的效果了,接下来就是要进行腰线高低的选择。
首先上半身我们可以尽量挑选一些较短的、长度在所要打造的腰线附近的衣服,连衣裙则首选腰线高的。其次,要是所选衣服不够短,可以适当将衣服扎进裤子或裙子里,也可以在腰线附近系一个好看的结,元气可爱又造型满满。若是加了外套,那么内搭也要打造腰线。
❸ 层次配色法有了前面的穿搭基础,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看看整体的颜色搭配啦!如何在颜色上做文章也很关键,颜色搭配上的层次感能更好地助攻我们实现大变身。
1、色系和数量把控
首先,当然离不开马卡龙这个一听就觉得很甜的色系啦。所有的春夏颜色选择都可以以马卡龙色系为基础,去进行颜色上的深浅层次变化,让你无论怎么变都不会错。
其次,是颜色数量的控制。从头到脚的穿搭主色调应当以不超过3个为最清爽,身上主色过多会让你的穿搭看起来过于繁杂无层次感,也不能够突出你的亮点所在。小个子的女生更是应该避免这样繁杂颜色的穿搭。
像“举重妖精金福珠”中我们的圣经小姐姐就是选择马卡龙色系来凸显元气感,身上的主色调不超过3个,看起来清爽又元气,凸显视觉层次感。
2、饱和度交替法
要凸显出颜色的层次感还可以从颜色的饱和度入手,这是比较容易且效果较好的方法。大面积可选择低保和度的颜色,而小面积配饰则选择高饱和度的颜色来作为点睛之笔,可操作性高而又出彩。
在饱和度的搭配上,切忌不要踩雷。整体均采用高饱和度的颜色来搭配且各颜色视觉面积大小差不多会让你看起来low low的,并不能给你带来想象中的活泼感。而且这种颜色选择并不是大多数人能驾驭的,穿不好,你的形象就over了。
所以我们在进行颜色饱和度挑选的时候还是要遵循明暗交替的原则,凸显层次感,利用小面积鲜明色来抓人眼球,而大面积低饱和度颜色则能起到整体协调的效果。这样便能有计划地制造视觉重心,玩转视觉效果了。
马蹬已经发明并实用了吗?
汉武帝时期是有马蹬的,虽然没有考古发现,但很多史料上都有记载。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其初步奠定了中国后世2000年的大致疆域,从此使“天下一统”的观念深入汉民族的内心深处,并且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对周边地区甚至远至中西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一次使中国作为一个稳固强大的帝国登上世界历史的一级竞争舞台。汉朝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强有力的军事力量,这一力量的最重要来源就是它能征善战的骑兵部队。而对于骑兵来讲非常重要的马具,其最关键的马鞍和马镫在两汉时代、尤其是西汉是否存在的问题也就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事情。
对于这一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始终没有在考古中发现西汉马鞍和两汉马镫的实物和雕塑、绘画等方面的证据,传统观点是这样认为的:“西汉时,马鞍、马镫仍未出现,多少影响了骑兵的战斗力”而需要强调的是,这里及本文所说的“马鞍”并非指其广义上所含概的所有用于隔开人体和马背的物体,而是指其狭义,即两端上翘的“高桥马鞍”。那么事实真的如上面所说吗?这里就要对此进行一下粗浅的讨论。
马鞍和马镫是全套马具中继马嚼和缰绳之后最重要的发明。在没有鞍镫的时代,人们需要骑跨于裸马的背上,仅靠抓住缰绳或马鬃并用腿夹紧马腹使自己在马匹飞驰的时候不致摔落。但这种方式是很不可靠的,首先是长时间骑马容易疲劳,同时在奔跑的马背上也难以有效地使用弓箭,而在近战中,骑手无法随心所欲地使用刀剑和长矛,劈砍或刺杀落空、双方兵刃的撞击等都随时会令骑手从马上滑下。因此这一时期骑兵除速度占优外,其战斗力是远不如脚踏实地的步兵的,所以在骑兵到达目的地后,往往下马作为步兵投入战场,亚历山大时代的马其顿骑兵就是如此。既然马鞍和马镫是以骑兵为主力的作战方式产生的前提,从中国古代骑兵运用的情况中就大致可以发现一些端倪了。可以认为,在中国直到秦代,马鞍和马镫仍未产生。作出这一判断不仅是由于始皇陵兵马俑中具有表现细致的马具,却惟独没有高桥马鞍与马镫,而且还因为在兵马俑战阵的布局上,骑兵数量相对很少,且被布置在远离主阵的侧面角落里,这说明在秦代以前,骑兵的作用只是侦察、侧翼包抄、骚扰遮断、偷袭和追击,并不能成为作战主力,更不用提独立承担整个战役了。
能够为此提供佐证的是孙膑对骑兵作战的叙述:“用骑有十利:一曰迎敌始至;二曰乘虚背敌;三曰追散击乱;四曰迎敌击后;五曰遮其粮食,绝其军道;六曰败其关津,发其桥梁;七曰掩其不备,卒击其未振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烧其积蓄,虚其市里;十曰掠其田野,系累其子弟。此十者,骑战之利也。”可见这一时期骑兵担任的只是辅助任务,拥有鞍镫的可能性不大。
那么历史记载中汉朝骑兵的作战情况又是如何呢?
文帝时汉军的骑兵在单场战役中的参战规模和所占兵力比例明显增大,已经不再仅仅担任辅助作用了。自武帝以后,骑兵的地位进一步上升:“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得胡首虏万八千余级,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其夏,骠骑将军复与合骑侯数万骑出陇西、北地二千余里,击匈奴,过屠延,攻祁连山,得胡首虏三万余人,裨小王以下七十余人。”可以看到两个趋势。一是骑兵在总兵力中所占份额不断增大,随着车兵的逐渐退出战场,骑步两兵种在数量上的比率关系从十万比数十万,上升到七万比十四万,骑兵明显已经取代步兵而成为战斗主力,相反步兵则下降到“踵军”即跟随在后助战的地位,致于只由骑兵独立参加的战役更是屡见不鲜。二是往往一次战役就长驱奔袭数百里乃至一两千里进行会战,长时间骑马带来的疲劳问题愈发突出,如果骑手不能以充沛的体力投入战斗,取得河西、漠北等大规模决战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在没有鞍镫的情况下,这样的战役几乎无法想象。
西汉时期,弓箭是匈奴和汉军骑兵最重要的作战武器,它的使用受到马具的严重制约。没有马鞍的时候,在奔马上射箭极为困难,因为骑手一边要双腿使劲夹住马腹并保持平衡,一边还要双臂用力拉开弓并尽量使射出的箭命中目标,即便是自幼生活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这一作战方式也是非常低效且难于实行的,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停住马射箭或干脆下马发射;当高桥马鞍投入应用后,它给予骑手一个纵向的稳定作用,使其可以在飞驰时向前方射箭,但由于横向上无有效支撑,朝左右方向甚至转身向后射箭时仍然容易跌落,是很危险的,前面引用西方学者的评价中就可看出这一点。但是,在史料中却有这样的记载:“匈奴追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这种转身后射的情况,说明此时应已有马鞍和马镫的使用。况且在汉代的史料中,除个别故意表示轻蔑汉军者外,从未见到有关匈奴下马作战的记录,假如没有鞍镫的应用,这不能不说是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尽管有这么多的文献证据证明汉代鞍镫的存在,缺乏考古方面的实证却是不争的事实。在中国所发现的最早表现高桥马鞍的文物是东汉末年作品,如雷台汉墓出土的骑俑和鞍马彩绘木雕;而最早具备马镫的雕塑作品是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墓中的骑马乐俑,因这批俑中有马镫者只是在马身左侧鞍下有一个三角型镫具,仅及小腿一半高,而右侧则没有,且骑者的脚也未踏于其中,所以被认为是马镫的雏形,即用于上马的器具;致于最早的实物双马镫,则是辽宁北票十六国时期北燕冯素弗墓的鎏金铜裹木质马镫。但迄今为止,对于西汉和东汉初年的高桥马鞍及两汉马镫,却始终没有发现其实物和能够证明它们存在的艺术作品。
未发现不等于没有。既然通过史书可以推测出它们的存在,就应该从“为什么这些东西没有出现”的方面去思考。
鞍镫产生于东亚是肯定的,但它们的发明是否来自中原汉地呢?从需求促成发明的角度上讲,很难想象一个以稼穑为生的农耕民族会比终年骑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对此有更急切的需求。从而可以推断,最早发明鞍镫的荣誉更应该属于匈奴等北方民族。这样,寻找其实物证据为何不存的方向就应转向匈奴。
如前面所说,公元4世纪入侵欧洲的匈奴人使用木制的马鞍,而他们所使用的原始马镫也只不过是绷带、皮带或者用一种亚麻织成的腿带。由于无论是原来居住还是西迁途中经过的地域,多半是稀树草原和沙漠,缺乏树木,这必定会限制制作高桥马鞍的数量而仅供贵族和作战士兵使用;同时在需要将供应不足的木材用于制造马鞍和弓的情况下,也不大可能再改进制造木质马镫,至于主要用于打造武器的金属则更加缺乏,用其制造马镫更加不可能。因此4世纪时的软式原始马镫应与两汉时代的匈奴马镫无大差别。反观冯素弗墓的双马镫,已经是很成型的东西,自然不会是后世马镫的祖先。那么在此之前,必定经历过一个相当长阶段的原始状态。因为西方记载中匈奴的“绷带”状软式马镫已具备了后世马镫固定双脚的功能,因而与长沙西晋墓骑俑仅用于上马的单镫相比,它更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马镫的祖先,而上马用的镫具只不过是为真正的马镫提供了外型上改进的榜样而已,因双镫也有帮助上马的功能,所以在它改进之后单镫就被取代了。
说到这里,一看便知,原始纯木质马鞍和用皮革、麻纤维制作的马镫(或者说只是一种“绑带”而已),甚至是后来使用木制而无金属外皮的马镫,都是极易腐朽而难于保存至今的,即使能够保留下来,那些外表仅仅是一条麻布、皮带的物品,要准确判断它们的用途也是难上加难。这就是为什么始终没有发现汉代马鞍尤其是马镫的原因。
鞍镫的实物不易保存是客观现实,可为何汉代的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中也没有它们的影子?这个问题比较令人费解,但至少有一种解释可以初步说明其缘由,那就是审美方面的原因。在历史传统中,一件新物品投入应用后,经常可能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在美学上被人们——尤其是艺术工匠——所接受,在此之前制作的很多作品都仍然会保留它出现前的样子,即艺术创作上的“惯性”。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中国晋代以后也不乏表现没有鞍镫或有鞍无镫之骑手和马匹的作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中国,在西方中世纪以后的美术作品中,也往往出现忽视马鞍和马镫的倾向,匈奴王阿提拉,既无马鞍又无马镫。
通过对以上文献和考古文物的资料观察,可以看出,尽管至今为止尚没有实物和艺术作品来证明它们的存在,高桥马鞍和马镫这两项对骑兵来讲至关重要的发明,在两汉时代仍然应该是已经投入应用的。正是它们使匈奴成为草原霸主,也正是它们推动了汉帝国在政治、军事上的大幅度扩张,为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稳固帝国的政治和文化影响扩散到北亚和中亚奠定了基础。相信随着汉代考古的进一步发展,两汉时期的马鞍和马镫最终会揭开它们朦胧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