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刷图加点,抗日战争中杂牌军与中央军有哪些不同的待遇
大将军刷图加点,抗日战争中杂牌军与中央军有哪些不同的待遇?
1944年1月末,驻跸湘西的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兼74军军长王耀武,被正式晋升为第24集团军总司令,从此免兼军长职务。此时,急着转正当军长的副军长李天霞人在哪呢?他接到消息以后,正从贵州遵义坐火车发疯般地朝回赶呢。
(王耀武剧照)
在那干嘛呢?因为贵州遵义是第74军的“师管区”(跟日本人学的),也就是专门划给第74军招募和训练新兵的指定地区,其它部队是不可以到这里来征兵和抓丁的。一般来说,嫡系各军都是由一个副军长兼任“师管区司令”,所以第74军副军长李天霞正是在遵义干这活呢。
在抗战中后期,第74军的兵源结构是:65%为贵州人、15%为湖南人、5%为江西人,其余为四川、浙江、安徽人,贵州兵多就是这个原因。到1947年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覆灭时,贵州兵的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还是为数不少,毕竟底子在那。
那么有“师管区”就很了不起吗?绝对是的,1939年以后,在我国大部分人口稠密区已经沦陷的情况下,部队兵源补充是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无论一个军或者一个师开战前有多少兵员,战端一开,几年下来,伤亡数量都是惊人的,完全达到可以换几茬兵的地步。
在兵源和兵源地紧张的情况下,只有最初的四个“攻击军”和后来一些中央军嫡系主力,才有资格获得“师管区”,多位于川、滇、黔、湘等几省,而杂牌军是没有这个待遇的。比如我们知道抗战八年,四川贡献的壮丁最多,达到了350多万,但是你必须明白,这些川中子弟可不都是补充进了“川军”,其中的绝大部分实际补入了中央军。
因为四川许多地区成为了中央军的“师管区”,由军政部兵役署统一调配管理,不是川军想征兵就能征的。许多川军将领都只能靠升格保安团、私拉同乡子弟或者在不是师管区的偏僻县区募兵,来维持自己部队的兵力规模和补充伤亡,随便招兵?门都没有。
兵源的有效补充,直接导致了各作战部队建制完整方面的巨大差异,辖有三个师的第74军,在抗战后期拥兵近50000人,其他中央系的甲种军(三师编制)一般在35000人左右,而杂牌军至多25000人。杨森的第27集团军退到贵州时,两个军拢一起才16000人,就是因为出现战损后补充不力,光有伤亡没有补充,哪个部队也无法一直保持完整建制。
其实这也是重庆当局削弱杂牌军的手段,中央军嫡系部队出现战斗损失后,不仅不撤番号,有时还会增编,反正后方可以源源进行补充。比如杜聿明第5军在野人山损失殆尽,回到云南反而扩充为第5集团军,而杂牌军一旦战损过大,军政部就变着法进行缩编、或者直接撤番,你上哪说理去?
第二个待遇是军费差距,通常情况下,中央军嫡系部队的一个满编师,抗战期间每个月可以领到20到25万元的军费,不但足额而且从不拖欠;杂牌军一个师每个月最多12万到15万元,还经常拖拖拉拉,一支部队要吃饭要发饷,没有军费怎么养活?所以军费的差距,也是杂牌军难以扩充队伍的紧箍咒。
而八路军在1940年之前,每个师每个月才能领到6万元军费,是中央军嫡系的四分之一、杂牌军的一半左右。这还不算,嫡系部队的将领多为老蒋亲信,每次晋见或者述职时,还经常都能领到一笔“特支费”,动不动一出手就5万块,既解决了将领的个人生活问题,也使嫡系部队“养兵”更容易些。
无论嫡系杂牌,跟八路军都不一样,“当兵吃粮发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发饷是要出问题的,“闹饷”和“开小差”是轻的,搞不好就得哗变。
第三个是武器弹药供给的差别,抗战后期已经有600多万军队,重庆的兵工厂加班加点,也不可能满足所有部队的武器补充和弹药消耗,那么军政部在作战物资分配上,当然是有偏有向的。嫡系部队领得多领得快,杂牌就得排队等着,就算勉强分来一点,还得给回扣找门子,否则还是拿不到手。
川军邓锡侯部刚刚到山西作战时,为啥抢了第二战区的军备仓库?穷的呗,要啥没有啥怎么打仗,然后就被阎锡山撵出去了。
至于外援武器装备,那干脆就没有杂牌军什么事了,比如1939年前后到来的“苏械”,基本都装备给了第1军、第2军、第5军和第74军,也就是四个所谓的“攻击军”,其他中央军部队或多或少可能会分到一点,而杂牌军啥也没看着,手里的家伙什不够硬,怎么打鬼子?
我们八路军打鬼子最大的困难,就是弹药不足,根本无法发动大规模战役,而中央军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22次大型会战“没有一次出现弹药问题”。像我们看长沙保卫战,薛岳敢跟日本人对攻,九战区那是有重炮有大批轻重机枪有足够弹药的,一次会战轻易就消耗上百万发子弹、几十万枚手榴弹。
弹药补充总体情况是:八路军不及杂牌,杂牌不及嫡系,几大战区之间,也是陈诚、顾祝同、薛岳保障情况最好,这里其实还涉及到军粮的分配问题,不多说了。抗战后期美械援助到来以后,重庆当局更是偏心眼的厉害,美械军、半美械军基本都是中央军,至少也是“中央化”了的杂牌军,真正的杂牌军肯定是没戏的。
1941年底,守长沙的第10军(妥妥的嫡系)就获得了300支汤姆逊,这玩意在巷战中打鬼子,肯定强于中正式和三八大盖嘛,日本人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吃瘪,硬件差点意思也是重要因素。
第四个是部队使用方式的差别,武汉会战以后,中央军主力都置于第五、第六、第八、第九等战区,通通围绕着西南大后方部署,且各军实行“一个师为作战部队、一个师作预备部队、一个师在后方整训”的轮换制度,保证不出现全军被打垮的情况。而杂牌军全部顶在中日两军的接触线上,甚至是日军后方。
比如在河北、河南和山东地界,几乎都是东北军、西北军等杂牌部队,川军则被分配到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战场,桂军主力去了大别山打游击,既然在鬼子的眼皮底下,自然作战频繁损失较大。比如在台儿庄表现挺好的西北军庞炳勋,虽然也升了军团长、集团军总司令,但是部队并没有多少增加。
然后被派到华北敌后坚持抗战,老庞又不会打游击,最后被日军围剿后,走投无路当了汉奸。
老蒋带兵,至始至终都是“重视嫡系,歧视杂牌”,所以还有其他一些的具体差别,比如军装军鞋、单兵装具等等,之前的文章多有介绍,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条是军官素质的差距。中央军嫡系部队,分配和补充来的军官多为中央军校(黄埔)或各分校的毕业生,也不是说怎么厉害,好歹是科班出身吧?
杂牌军里面的军校生就很少了,基本都靠自己从士兵中提拔或者自设教导队来培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基层军官的能力差距,也是中央军嫡系部队在战争中的表现,整体上略好于杂牌的重要原因:没有合格的连、排长,没有合格的补充兵,什么样的将领也带不出优秀的部队来。
也正是在几方面原因和几多次骚操作之下,到抗战胜利以后再经过所谓的“整编”,老蒋“成功”地将中央军的份额,从抗战爆发时的四分之一提升到二分之一左右。这也是杂牌军越来越离心的主因,部队越打越少甚至打没了,谁愿意跟你混呐?
黎明觉醒专精怎么选择?
黎明觉醒专精选择:突击专精
对应的重武器:加特林
属性:分别是,无人机,加特林,主武器;
优势:选择中远距离消耗的话,可以主点主武器和加特林的提升,无人机用的次数是比较少的,主要靠步枪。
加点:主点百发百中,活性装甲,步枪精通,幸运一击,加长弹夹,坚忍不拔,重装出击,高爆弹药,自动补给深度创伤,重型机枪。
美军的战斧导弹有多厉害?
“战斧”式巡航导弹过去很厉害,现在不厉害了,实战表现过去很优秀,现在也一般般了。
总的来看,“战斧”式巡航导弹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产物,很快就会被现代战争所淘汰,这绝非危言耸听。说起来,“战斧”式巡航导弹之所以被人们铭记,主要因为他总是代表美军的“第一枪”被打出去。
图为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的美军“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
海湾战争中,美军第一波次的进攻有“战斧”式巡航导弹的参与,伊拉克战争中,更是“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打响了对伊拉克开战的第一枪。正是这种曝光度,使他成为了代表美军干涉作战、攻击他国的代号,再加上诸如“一发战斧从另外一发战斧炸开的洞口穿进去,炸掉坚固的堡垒”等宣扬战斧式导弹精度高的经典传闻的作用,“战斧”式导弹一下子成为了人尽皆知的美军“杀手锏”。
图为美军测试“战斧”式巡航导弹的画面。
但是事实上,“战斧”式导弹远没有那么强大。“战斧”式导弹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是巡航导弹发展的一个比较低潮的时期,在“战斧”式巡航导弹之前,美国研发过“蛇鲨”、“纳瓦霍”等战略巡航导弹,以及“斗牛士”、“天狮星”等战役级巡航导弹,不过以当时的科技来看,巡航导弹故障率高、发射机动性差、飞行速度慢、毁伤威力差,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不约而同的放弃了巡航导弹的发展,转而开展了激烈的弹道导弹竞赛。
图为美军试射“战斧”式巡航导弹,飞机伴飞用于近距离观察导弹飞行状态。
“战斧”式巡航导弹悄悄诞生的时候,并没有人注意到他,和冷战时期其他导弹一样,“战斧”式导弹也搭载了核弹头,不过比起动辄搭载10多枚弹头,有1万公里射程的弹道导弹,“战斧”导弹当时可谓是名不见经传了。由于美苏战略武器裁剪协议的签署,“战斧”式导弹核弹头版被作为裁剪的导弹逐步淘汰掉,美国为其更换了常规弹头,继续保留了常规版“战斧”式导弹。
图为“战斧”式巡航导弹的结构图。
“战斧”式导弹一战成名还要说海湾战争,美军一场战争中发射了300枚左右“战斧”式巡航导弹,把伊拉克的地面设施炸了个遍,一下子击垮了伊拉克的防御体系。其实当时美军也没有想到“战斧”有这种能耐,大量发射只是因为“战斧”式巡航导弹是当时美军手中唯一可以在海上发射,远程精确攻击地面目标的常规导弹。但是从海湾战争之后,“战斧”式巡航导弹声名遐迩,一下子成为了巡航导弹的代名词,说巡航导弹就注定绕不过“战斧”。
图为“伯克”级驱逐舰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
“战斧”式导弹长6.25米,刚好可以装进7米深度的MK-41型热垂发中,常规弹头重454公斤,威力中等,刚好可以摧毁一座大楼,或者一个雷达阵地,或者是敌人的防空导弹阵地;他的射程为2500公里,能够使发射“战斧”导弹的军舰在安全的海面上巡航,毕竟一般的战斗机和轻型轰炸机都没有2000公里的作战半径。就这样,BGM-109C型“战斧”式常规版巡航导弹变成了低伤亡战争的首选武器,成为了“非接触式”战争的利器。
图为B-52轰炸机挂载空射型“战斧”式导弹出击,“战斧”式导弹最大的优势恐怕就是他的射程了。
然而,“战斧”式导弹飞行速度只有0.8马赫,这个速度在上世纪倒没有太大问题,毕竟巡航导弹飞行高度低,很难拦截。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巡航导弹已经是世界上最容易拦截的导弹,尤其是“战斧”这种亚音速巡航导弹,可以轻易被高机动过载的点防空导弹拦截。可以把“战斧”导弹想象成一架在低空慢速飞行的无人机,就很好理解这个问题了,拦截这样的目标,甚至不用导弹,用高炮都有可能击落他。
图为“战斧”式巡航导弹飞行轨迹图。
如今,超音速巡航导弹、高超音速巡航导弹、隐身巡航导弹、智能攻击导弹、小直径精确制导弹药等大量的出现,飞航式导弹(自己起飞、没有攻击的话自己能返航)也开始出现,类似于“战斧”式巡航导弹这种上一代笨拙、中等精度、亚音速、非隐身的巡航导弹正在被淘汰中,我国的“长剑-100”超音速巡航导弹、俄罗斯的KH-101隐身巡航导弹、法国的“暴风雪”隐身巡航导弹都在逐步改变巡航导弹的战法,反倒是原本领先的美国,还在死抱“战斧”不放,成为了落后的那一个。
图为核潜艇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
“战斧”式巡航导弹不再先进,这很好理解,武器的发展就是这样,作为一个诞生了30多年的导弹,想不落后都难,只是一些媒体至今还在神话“战斧”式导弹,那就大可不必了。
贫民玩DNF女神枪手选什么职业最好?
刷图就大枪。力挺大枪!!!!!! PK用机械是最好的,超级的赖皮的。藏在一个角落,躲着人就可以轻松胜利的职业。 弹药和漫游,需要一定的技术。 漫游,各种的不起眼的小招组成的大招,包括大招都是看起来向小招的技能,枪舞就是例子。漫游还分为体术流和枪术流。一般的来说女枪玩体术流比较好,速度快范围广。男枪是射程远,所以男枪玩枪术流的多。除此之外,漫游还需要有高超的技术和足够钱财,否则是玩不起来的。 弹药,用各种属性的手雷和子弹来加强普通攻击的威力使敌人受到伤害后还可附加一定的状态,如冰冻、感电、烧伤等。弹药烦人的就是弹药的状态(包括爆炎弹、冰冻弹、感电雷、冰冻雷等)是按装弹的数量来计算的,一缩子弹,打两下就要在装弹,手雷用完了还要在装雷,这是他最麻烦的。弹药还分为物理性弹药和魔法性弹药,这就是加点的问题了。 综合的来说,就看你是土豪还是平民了,看你是技术好还是技术不太好了,看你是主力刷图还是主力PK了。 刷图:土豪技术好的话就漫游吧,土豪技术不好的话就机械吧。 平民技术好的话就弹药吧,平民技术不好就大枪吧。 PK:土豪技术好就漫游,土豪技术不好就机械。 平民技术好就弹药,平民技术不好就机械。
坦克战如何判定一辆坦克是否被击毁?
坦克被击毁,最直观的判断就是看其毁伤状况。
比如一辆被打到殉爆,炮塔都飞出去的坦克,那必然是已经完蛋了。
还有那种被打得烟熏火燎,火苗子突突冒的,人员不爬出来的话,铁定也是烧死在其中。
不过,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被击穿并起火的坦克,在战斗后半段又突然复活的情况。
玩过游戏《坦克世界》的人,可能熟悉其中一个名叫“奥斯丁勋章”的成就。
这个“奥斯丁”说的是苏联坦克手亚历山大•保夫罗维克•奥斯丁。
奥斯丁在1944年的战斗中,奉命率两辆T-35-85坦克伏击德军装甲部队。
他们事先做好了伪装,躲在路边的向日葵花田里,将路过的3辆“虎王”坦克伏击了。
第一辆虎王被两发穿甲弹连续命中侧面,当场瘫痪并冒烟燃烧。
苏联坦克手能观察到车身缝隙里冒出的火舌,加之战况紧急,便马上将炮管瞄准了其它虎王。
他们很快消灭了第二辆企图还击得虎王,继而发动冲锋,冲到仅50米的距离上,将第三辆虎王打爆了。
然而,没等奥斯丁他们弹冠相庆,第一辆虎王突然“苏醒”了,它的火已经熄灭,又开始转动炮塔,试图瞄准T-34们。
苏联人吓了一大跳,赶紧退回花丛和浓烟遮蔽处,然后将这辆颤颤巍巍的虎王再次打爆。
这件事让奥斯丁心有余悸,谁也没想到一辆已经烧了半天的坦克居然还能回光返照。
两颗穿甲弹并未炸死车内的人,应该至少有一个德国坦克兵在满是血肉断肢的舱内活了下来。
燃烧的火焰多半来自机械油料的火焰,弹药也没发生殉爆。
被震晕的重伤坦克兵悠悠醒转,顶着窒息的浓烟和灼人的火焰,推开战友的残骸,试图在铁棺材里进行最后的奋斗。
可惜无论是他还是这辆坦克都已经走到了强弩之末,根本没办法对付灵活的T-34……
有时候确定坦克车内人员是否全部死亡,需要像开罐头一样打开它,清查里面人员的尸体才能确定。
还记得那个流传很广的“苏军KV重型抵挡德军装甲师”的故事吗?它就是如此。
这其实是发生在立陶宛境内的一段往事,出自德国将军劳斯的回忆录《装甲作战》(Panzer Operation)。
(注:艾哈德·劳斯(Erhard Raus),纳粹德军一级上将,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参加过进攻莫斯科、哈尔科夫、库尔斯克、桑多梅日等战役)
第6装甲师1941年攻下了一座桥,他们在桥头设立了防御。
但有辆KV却在后方出现,它是辆掉队的坦克。
KV过不了桥,也不愿投降,它就成了卡在这里的钉子。
这辆KV干掉了12辆运输紧急物资的卡车,于是德军企图用PAK38反坦克炮对付它。
德军4门50mm PAK38对着KV打了七八炮,德军官兵都高兴得叫了出来,以为它完蛋了。
但KV并没有完蛋,它似乎只是有点没反应过来,随即马上用76mm炮还击,逐一将PAK38们炸碎。
德军不得不等到夜间,才想办法回收了两门严重受损的反坦克炮。
然后德军尝试用著名的88高射炮对付KV,但88mm炮太高大笨重,还在往这边移动的时候就被KV发现并打爆了。
德军继而派出工兵,他们打赤脚抵近了KV,然后往车下放了炸药进行工兵爆破。
结果坦克仅仅只有履带被炸断,爆炸回升都没消失它就开始机枪扫射。
显然,炸药爆破没干掉坦克,连把人震晕都没做到。
工兵们吓得屁滚尿流,忙不迭地趁黑跑了。
有个工兵当时没跑,他去周围林子摸了一圈,黎明时爬上坦克,给炮管安了个炸药。
可惜剩下的炸药太少了,没炸坏炮管,他也只能溜回来,对指挥官报告情况。
最后,德国人只能按捺住叫施图卡轰炸机帮忙的丢脸行径,让65装甲营的38T坦克佯攻,趁机又搬上去一门88炮,对着KV来了一发。
KV中弹后,炮塔依然在转动,然后88炮又连轰了两炮,直到KV停了下来。
德军为保险又补了几炮(命中七八炮),因为KV没起火也没冒烟,他们不敢确定是否干掉了对方。
1942年被打靶的一辆KV-1随后德军派人对KV进行检查,发现之前的工兵爆破只损坏了部分履带,在炮管上留下了个无足轻重的小坑。
88炮的2发炮弹穿透了它的装甲,还有5个跳弹留下的深凹坑。
PAK38的50mm炮在KV上留下了8个更小的坑,而38t的攻击恐怕连油漆都没打掉。
但当德军企图锤开盖子进入坦克内部时,这辆被认为“必死”的KV突然又扬起了炮管。
士兵们被吓得作鸟兽散,几个胆大的工兵冲上来,将手榴弹塞进了88炮打穿的洞洞中。
随着沉闷的爆响传出,KV的舱盖被气浪冲开。
透过舱门,德国兵看到了里面苏军坦克手的尸体,他们被拖出来并确定全员阵亡。
很显然,88mm炮并未杀死车内的人员,最后也只是杀死并震晕了部分人,有人随后苏醒并企图继续驾驶坦克作战。
就连德国陆军一级上将,当时的第4坦克集群司令埃里希·霍普纳都为此感到惊讶,他专门跑来考察这辆KV重型,以确定苏联坦克是否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所以,除非坦克殉爆或能看到的损伤,否则谁都无法第一时间弄清坦克内乘员是否全部死亡。
被熊熊大火缭绕的苏军坦克,从驾驶员舱盖看里面已经成了焚尸炉但“击毁”这个概念却与“乘员全部死亡”不一样,坦克被击毁的判定要简单得多——只要丧失继续作战能力,都可以算击毁。
只不过,如何“确保对方失去作战能力”是个严肃的事,尤其在那些距离非常远的对射中,人们没有时间去仔细观测。
这时候要么先不管它,要么补上几炮。
被击伤的坦克无论如何作战能力都是大打折扣的,既然它不动弹了,那还节省什么炮弹。
伊拉克战场上的美军就特别喜欢以补炮来确保战果,按他们的说法要打到出现“盒子里的杰克”(Jack-in-the-box )效应才算终止。
“盒子里的杰克”也称“千斤顶效应”或“盒子效应”,意思就是飞炮塔。
当这种效应出现,即代表弹药产生殉爆,炮塔都被顶上天了,乘员能活才怪。
实际上,往往不等美军“Jack-in-the-box”,对方坦克里的人员就已经开始揭盖子逃生了。
一辆被打坏的坦克很难在坦克战中继续体现其战斗力,它们无法动弹,很容易被集火。如果坦克手没有奋战到最后的勇气的话,他们是不会与铁棺材共存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