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云解说吃鸡(中国的三伏天是怎么来的)
少云解说吃鸡,中国的三伏天是怎么来的?
说到三伏,它与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和干支记时方法是相关的
伏天与二十节气中的夏至相关,夏至是入伏的参考点,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初伏为十天,中伏为十天或二十天,末伏为十天。中伏是十天或二十天的具体计算方法是: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我国的传统历法其实包括三套方式:一套是传统的夏历(汉历)或农历,一套是二十四节气,还有一套是干支记时法,比如辛亥革命的辛亥就是用的干支历法。
干支法是这样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用天干和地支配在一起,一共有六十种组合: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 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古人在记年、记月、记日、记时除夏历外还采用这六十个干支按顺序周而复始地给年、月、日、时做上标记。人们常说的“八字”就是这样来的,所谓的四柱预测的基础就是干支记时法。
今年的三伏日期,今年有四十天伏天我们还是回过来,看看今年的伏天如何算的:2019年夏至为6月21日,日干支为己丑;立秋日为8月8日。己丑日之后为次日为庚寅日,7月12日为庚戍日,入初伏,这样2019年7月12日~2019年7月21日 为初伏 10 天;2019年7月22日~2019年8月10日 为中伏 20 天;2019年8月11日~2019年8月20日 为末伏 10 天。
伏字和含义,火克金,故庚金要藏伏按照天干与五行相配法则:庚属金,而盛夏为火旺之时,火克金,故庚金要藏伏,伏的本意也就是这样来的。
三伏,最早的记载是在《史记》里,有“秦德公二年初伏”的文字,可见在战国时期就有三伏,也就是初伏、中伏、末伏的说法了。
三伏天为什么是一年中最热?至于三伏天为什么是一年中最热:每年的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应该是地处北半球的中国接收阳光能量最多的一天,但夏至前后并不是一年最热的时候,这就牵涉到一个积热的问题,气温不但与阳光能量有关,还与大气、土壤等积热有关,在夏至前后虽然阳光能量最多,而大气、土壤的积热还不够,等大气、土壤的积热上去了,和阳光能量共同作用,造成三伏天达到炎热的最高峰。
在三伏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往往高温少雨,出现所谓的伏旱。使得天气更加炎热。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
💐💐农谚俗语【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其实是为了两个“三”对仗,便与记忆;其实💐💐💐真正正确的冷热应是【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上其中的某一个焦点上;所以地球在某一年的某一时刻会运行到距离太阳最近的位置,这个位置叫近日点;这个近日点大约在每年阳历的1月3日左右;此时日.地距离大约为1.471亿千米(日地平均距离为1.496亿千米);另外,地球大约每年阳历的7月4日左右运行至远地点,此时日地距离为1.521亿千米。💐💐虽然地球的远日点和近日点相差500万千米(相比月地平均距离38万千米),但是地球与太阳距离的远近对于地球气候影响【十分有限】.真正对此造成影响的是地球自转轴的倾钭,由于地轴倾钭了大约23.4度,随着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地球的区域永远在南北纬23.4度之间变化,这才是造成季节变化的真正原因。总之,地球运行中的近日点和远日点与地球处于夏至日和冬至日没有任何关系。💐💐不过,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变化会影响到季节的长度:当地球运行至近日点时,公转速度最快,此时正处于北半球的冬季,所以,北半球的冬季会比南半球的冬季更短;同理北半球的夏季会比南半球的夏季更长。💐💐此外,由于地球的引力摄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每年都不会重合,这就意味着地球的近日点是不固定的。这种现象称为近日点近动。据估计大约11.8万年近动一次。目前近日点时间正逐渐远离冬至日,逐渐接近夏至日,然后又逐渐靠近冬至日。💐💐一年最冷最热的时间不在夏至日和冬至日,哪到底在什么时间呢?中国古代人民经过长期对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观察,得出了【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结论。💐💐【三九】是指冬至日后的九九八十一天,约在阳历1月中旬,与大寒相近;【三伏(初伏,中伏,未伏的合称)】则是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第四个庚日“中伏”;【三伏不尽秋來到】,立秋日后的第一个庚日“未伏”。时间大约在每年阳历的六月下旬至八月上旬;2018年的伏期如图:💐💐【为什么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冬至日这一天,虽然北半球得到太阳辐射的热量最少,但陆地积累的热量还未损失至最少的程度,所以在冬至日天气还不是最冷,冬至以后,太阳虽然北移,但陆地吸收热量仍少于散失热量,直到三九时,吸收热量才超过散失热量,所以说【冷在三九】;相反,在夏天,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多,但陆地积累的热量还未达到最多,所以,夏至日天气还不是最热。夏至以后,太阳位置南移,虽然太阳辐射热量逐渐减少,但此时仍比陆地损失的热量多,到三伏以后,陆地每天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少于散失热量,所以,三伏后气温才会逐渐下降。💐💐💐💐【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经验,是有区域性、局限性的:中国大陆确实【热在中伏或三伏】,但沿海地区和岛屿地区则三伏(未伏),云南地区最热的时间甚至出现在雨季之前的5月,那时离入伏还有2个月之久,到了己近赤道的南沙群岛,【三伏天】反道是最凉季节之一。所以【热在三伏】并不确且定在三伏,就大部分中国陆地而言【热在中伏】更为贴切【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不过是更对仗.易记罢了!💐💐我是liu.an.hua.ming.you.yi.cun,欢迎朋友们共同探讨和研究问题,别忘了加我哟。
你会用哪一个标签来介绍你的城市?
营口西炮台位于渤海大街西段,左岸,为辽宁省省级和省级。营口西炮台始建于1882年(光绪八年),1888年建成,为夯筑四合土。炮台面海“内筑土台三方,中大旁小,高四五丈”。中间为二层,高6米,长宽各50余米。台顶四周为矮墙。墙下暗炮眼8处,置炮52尊,炮台四周围墙900余米。营口西炮台是清末东北的重要海防要塞,也是东北最早的海防工程之一。1894年,经历了著名的甲午海战。1895年初和1900年夏,分别遭到日本和沙俄侵略军的破坏。炮台遗址就其原貌及四周自然景观保护,在全国同类炮台中尚属首位。
正在操练的守备兵勇
重炮
清朝的兵勇正在装填炮弹
躲避炮弹袭击的工事
主炮。据说是进口货
仿制的小炮手
通往二炮的青石通道,据说这个石头是原厂的
我的体格弱了一点
西炮台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竣工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它是清政府兴办北洋水师在东北沿海建筑的重要海防要塞。为东北地区近代最重要的海防工程之一。196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炮台系用沙土、白灰、黄土灌浆夯筑而成,整个建筑包括炮台、护台壕沟、护台城墙、城门、 影壁墙、蓄水池、 水洞、吊桥、军械库和营房等。炮台共三座,一大二小,均方形,大炮台居中,台高6米,分三层,台顶四周加筑矮墙,相互对称。墙下周围有八处暗炮眼,台东是一条长达62米,宽9一12米的登台坡道,与东面正门相对。南北距大炮台35米,各有小炮台一座,台东各设有一条长24米,宽4米的坡道;由此上下小炮台。炮台周围是泥土夯筑的围墙,平面凸字形,全长1,000余米,存高5米。围墙两侧附加沙土、白灰护坡。围墙外8一12米是一周护台壕。在东侧围墙辟一大二小城门,大门居中。三城门外30米处,各有一影壁墙,皆夯土筑成,正门所对影壁尤为高大厚重。这座炮台在1894年的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清军海防 练军营 管带 乔干臣曾亲率清军利用此炮台阻击,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1991年在对炮台进行清理工作中,发现了铁炮、炮弹,洋枪子弹、铁、石筑墙 夯具,青砖、柱础、滴水、瓦当、 瓷罐、瓷碗、 瓷盘、瓷匙、銮铃等文物近百件和原来的房址遗迹。 虽经过战火的洗礼和百多年沧桑,至今仍保存完好。现遗址内建有陈列馆和兵营,复原炮台一座。 1963年被列为辽宁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这里已经成为 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