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苍龙大炮,日本二战时期有哪些军工企业
cf苍龙大炮,日本二战时期有哪些军工企业?
1945年8月5日和9日,日本人挨了两颗原子弹轰炸后、1945年8月15日本人才勉强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
二战时期日本海军实力是世界排名前3位置、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119艘,另外还有航空母舰以及潜艇。
二战时期日本的军工企业实力雄厚、有:〔三菱重工〕、〔住友重工〕、〔住友机械〕、〔三井重工〕、〔日立重工〕、〔石川岛播摩重工〕、〔丰田汽车〕、〔日野汽车〕、〔川琦重工〕、〔五十铃〕、〔小松制作所〕、〔东芝〕、〔东京小石川炮兵工厂〕、〔佐世保海军工厂〕等等。(日本96式舰载机)(二战时期日本的“零式战战斗机”/三菱重工)(日本〔佐世保海军工厂〕1938年建造的“雪风”号驱逐舰,〔石川岛播摩重工〕现在日本的〔IHI株式会社〕提供发动机生产)(二战时期日本轻型95式小坦克)(二战时期日本〔尼桑〕株式会社生产的/尼桑80系列军用汽车)(二战日军装备的94式卡车)(三菱重工生产的潜艇以及初期导弹武器)(二战时期日军大量装备的系列步枪)(臭名昭著的“三、八大盖”步枪/日本〔东京小石川兵工厂〕生产)
二战时期日本的军工设计生产制造实力亚太地区第一。
时至今日,二战时期的日本军工企业仍然继续为今天的日本自卫队研发和建造各类型武器装备。
“三菱重工”仍然是日本“陆、海、空”自卫队武器装备的主要研发机构和生产商。
日本为何还要建造大和级战列舰?
是啊,航母早已问世的年代,日本为何还要拼死拼活的制造“大和级”,还硬是憋出了“大和”、“武藏”、以及半拉子“信浓”呢?
这是因为,航母在二战开始并不是什么主流武器,它的地位远没有今天这么高。
二战是航母的成名之地,二战以前航母都以各国改造的实验性船只为主,20世纪20年代初,哪怕最早制造出专用航母“凤翔”的日本,以及制造出“竞技神”的英国,最开始也只是将之作为战列舰“海上航空实验平台”。
当时不少人的思维都走了岔路,他们认为航母不过是“舰队航空、侦查的支持力量”,所以没必要搞要命的甲板着舰,反而应该发展“水上飞机母舰”,让航母带着一堆水上飞机,打仗时把它们放飞,任务完毕从水上捞回来。
而且这种思维还颇有些市场,毕竟那会儿谁都不认为航母是“主战兵器”,那是个大炮巨舰主义者的时代。
他们提出的理由很充分:航母那点小飞机能做啥事儿?能像战列舰那样狂轰滥炸吗?它们能准确投弹吗?它们能突破防空炮吗?它们连自己的降落安全都把握不好吧!
早期航母确实远没有后来那么厉害,舰载机的性能很成问题,连阻拦索都是靠密集的绳网加上两头吊挂的沙包工作,飞行员也严重缺乏着舰经验,导致飞机坠毁率奇高,以至于许多人认为航母根本不靠谱。
各国不是没有看到航母的作用,但在大炮巨舰为主流的年代,航母的功效被低估了,战舰派们宁愿在大学里为个“雷击战列舰”研究上十年,也不愿意以发展的眼光看航母。
日本当年甚至都不管航母叫“空母”,而是称之为“特务舰”,可见其定义只是艘辅助船舶。
真正的变化来自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和后来《伦敦海军条约》的商订,这场被称为“海军假日时代”的装备裁军影响了许多炮舰的发展,许多已经被建造出来,或者建造了一半的重巡、战巡、战列都被迫中止和拆毁。
但航母是个新生事物,1922年时真正意义上的航母下水还没多久,《条约》并不熟悉这个东西。所以,尽管也对航母有很大的限制(避免各国以造航母的名义造战舰船身,避免大舰军备竞赛),这反倒促进了航母的发展,毕竟航母怎么也少个火炮口径限制,还能多留下点船。
按照《条约》,各国在主力舰和航母发生意外损失时,可以立即建造替换船只;主力舰和航母不得进行重建和大规模改装,但“以防御潜艇和飞机攻击进行的改装例外”。
各国挖空心思壮大自己,又为了那些刚造出来的新船不被白白扔掉,便采取了用航母这种新产物“钻空子”的做法,将它们改装成了航母。比如日本的“赤城”、“加贺”等等,都是炮舰改装的航母。
到这里,需要结合一点历史背景讲述了。20世纪的历史进入30年代后,日本的历史发生了新一轮的改变,军国主义的时代到来。
1931年918事变,日本关东军以下犯上的形式悍然发动侵华战争,软弱的国民政府在“不抵抗”政策下丢弃了东北,事后竟也不敢反击,只谋求“国联”干预,这巨大的成功令日本军国主义空前膨胀。
膨胀到什么程度呢?主张“蚕食”中国的孙中山故交,日本首相犬养毅,因为政策被认为“过于软弱”,在1932年竟让一帮少壮派海军官兵杀入府邸,将其毙于刀枪之下,事后凶手居然还被万民上书,要求“轻罚”。
这件事被认为是日本举国军国主义化的开始,从这个时候,日本从爬在中国身上吸血的蚂蟥,变成了要疯狂盘绕吞吃中国的毒蛇,军备发展当然成为日本一等一的大事(36年又发生了二二六事件)。
1932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的步伐,他们派出了大批军队,以海军舰船打头阵,悍然进犯上海,史称“一二八事变”,也称“一二八淞沪抗战”。
日本在这次战役中刷出了不少航母使用经验,在战役之前,改装的准飞机母舰“能登吕”号就已经用飞机对中国沿海进行过侦查。
此后,“凤翔”、“加贺”两艘航母与“能登吕”先后奔赴上海,堂而皇之的停泊在吴淞下游一带。
这是日军航母的首次作战,也是世界航母最早的几场大战,日军深刻感受到航母带来的革新——飞机太多了,一下子就能带来近百架战机的队伍,而当时的国民政府搜肠刮肚也只有60多架战机。
有航母参战的战场显然与战列舰是大不一样的,“一二八”事变发生后,日军稍遇阻击便能得到航空兵的帮忙。
仅在次日,日本海军的舰载机就连续出动高达25架次,完全是以狂轰滥炸给地面开路,所到之处,国军防线给撕得一塌糊涂,上海市内火海四蹿,火车站、汽车站、仓库、军火库、装甲车、大炮纷纷被摧毁。
日本航母的舰载机当时嚣张到什么程度呢?1月31日英、美驻上海领事调停,日机轰炸国际电台。
2月1日双方意向停战,日机轰炸中国军队。
2月2日,国民政府对日本抗议,日军2月3日报复性轰炸吴淞要塞。
2月4日,国民政府对日本进行外交照会,日本继续轰炸。
这段时间内,日本轰炸的战机几乎全是从航母上起飞的,他们经历了海上侦查、对陆支援,以及4月5日开始的与中国空军的空战,甚至还击杀了看不过眼插手参战的波音试飞员罗伯特·肖特,积攒了满满的航母作战经验。
也正是通过淞沪抗战,日本航母派开始占得了一席之地,当时世界上还没有谁能像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的鬼子那样,对航母拥有最直观的、清晰的使用经验。
日本人发现,乖乖!航母实在是个了不得的东西,合着大家都是捏着寿司当馊饭团子啊,那么,当然要快快的发展,决战兵器的干活!
一方面是烧得爆热的全民军国主义情绪,一方面是开始穷兵黩武的日本军队,日本自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他们在1934年退出了《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议事机制,《伦敦海军条约》在1936年也随即终止。
日本海军的野心还不止于此,他们不光航母要造,战列舰也要造,任何一条壮大的方法他们都不会放过,否则如何与陆军马鹿们争食吃呢?
穷兵黩武的日本军国主义海军,自1934年一退出《条约》,立马就开始设计“大和级”战列舰,毕竟当时的日本航母派还没有真正的崛起,他们仍然认为需要一种单舰实力极为强大的“超级战列舰”来对抗美英海军的数量优势。
1936年,日本终于想明白了,因为吞噬中国和不断的对东南亚的渗透,他们迟早会与美英列强在海上发生矛盾,因此他们在国防对策上明确表达了:“海上截击,岛链阻击,迅猛消灭美国舰队,围歼美国援兵,夺取美军关键基地,决战小笠原群岛”的战略方针。
后来山本五十六贯彻的也基本就是这个大战略,只不过败在麦克阿瑟的蛙跳和尼米兹的舰海反扑上了。
航母?战列舰?日本当时自己也吵吵嚷嚷说不出个所以然,一派人认为依靠航空兵完全可以发动“奇兵”,打对方个措手不及。一派则认为日本没有过硬的大炮巨舰怎么“截击”呢?敌人只要组成大舰队压过来靠飞机能打仗吗?
1937年,77事变爆发后,日本开始了全面侵略中国,这也加快了其国内的武器制造,“大和级”的方案很快就在同年11月4日得到批复,准予建造。
这会儿日本已经谈不上什么资源、金钱、能效比了,况且战列舰是当时的超级武器谁都没有异议,航母已经有那么多了,再造个两三艘超级战舰不算什么吧。
为了“大和级”,日本算是熬尽了心血,他们从德国花费巨资购买了一系列相关工业机械,从水压机到平炉一个没少,连吴港的工厂船坞都重新挖深一米,
1941年12月7日,南云忠一率领航母编队偷袭珍珠港,炸烂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已经下水并调试好主炮的“大和”专门进行了炮击测试,宣布试航期结束,巨大的声响震撼了吴港的所有人。
大和最终在12月16日被吴镇守府海军接收,进入了联合舰队服役。
但尴尬的是,一切都如航母派所说的那样印证了,被视为“廉价解决方案”的航母牛得不行,耗尽菁华的战列舰却怂的没门儿。
日本的航母部队大发神威,先是在珍珠港干掉了大半美太平洋舰队,后又在东南亚打得英、美、荷等国海陆军屁滚尿流,英国连续组织了两次成规模的“Z舰队”救场,却连续两次被日本航母打得覆灭,一直到中途岛战役前,日本航母们都压着美英狂抽。
这其中压根就没有各大战列舰们啥事儿,它们不是漂着打瞌睡,就是毫无用处的四处晃荡,尤其是“大和”,这艘本被赋予“主战扛把子”地位的超级战舰,很长时间都没有仗打。
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本来就是个航母派,当年就挺反对建造大和这种“废铁砣”,虽然他的旗舰从长门改成了大和估计心里也美得很,但他最终还是没拿大和当干粮,航母们各种血战冲杀,大和在后面像度假一样茫然,美其名曰“军国重器,不得擅用擅毁”。
说清楚了就是:“您是大爷,咱不敢屈尊,让您老去耕田,要是挖了脚闪了腰我可负不起责任,不如您找个僻静地儿,喝喝茶,看看报纸就成!”
整个中途岛战役,大和基本就划了个水,从柱岛出发,又返归柱岛,那些知名航母加贺、赤城什么的全沉了,它连个战场都没入,隔着300海里呢。
再后面打所罗门群岛,“男人的大和”还是在划水,从柱岛出发,到特鲁克群岛,然后趴港里不动了,越明年,复返柱岛,接着又跑回了吴港搞保养,首保后基本都在干运兵、送货的活计,还在1943年12月20和25日连挨美军潜艇两雷,差点被击沉。
1944年打菲律宾战役,“大和”带着兄弟“武藏”参战,结果武藏被击沉,大和一路都在惊恐的挨各种炸。
1945年打冲绳岛战役,日本海军可能觉得再这么下去留着大和也没啥用了,倒不如莽一把,所以在联合舰队的极力反对下,仍然派大和执行“天一号特攻作战”。
几天后,大和号让美军的航母舰载机发现,一口气被砸中24发航弹,10发鱼雷,弹药库殉爆,死的可比德国那个“俾斯麦”惨烈多了。
这时候日本的航母呢?其实能咬牙凑出“大和”出航的那点燃油,就已经是日本海军的极限了,“葛城”等航母都压着空荡荡的肚子,飘在港中挨炸呢。
而大和三号舰,那艘实在憋不出战列,最后被改装成航母的“信浓”,既没有成熟的飞行员,又没有性能良好的舰载机,船身还粗制滥造,空挂了个“世界最大航母”的记录,出港20小时就给潜艇轻松击沉了。
大和号的建造与日本建造其它兵器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帝国主义丧心病狂的表现,其中理智的部分恐怕是最少的。
为什么日本二战那么纠结于战列舰?
不知道你说的纠结是什么意思,如果是指钟情于战列舰,忽视航母的话。那么只能说,海军马鹿死的真TMD冤。
让我们来数一数1936年海军假日结束后,日本都造了那些战列舰。
大和级战列舰,65000吨级,开工4艘,4号舰后被取消。
大和号:1937年开工,1940年下水。
武藏号:1938年开工,1940年下水。
信浓号:中途岛海战之后被拉去改装成航母,算未遂。
再看看同时期,日本的对手,美国造了那些战列舰。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两艘,35000吨级,北卡罗来纳号、华盛顿号。分别于1937年和1938年开工,1940年下水。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4艘,35000吨级,南达科他号、印第安纳号、马塞诸萨号、 亚拉巴马号。于1939年至1940年间开工,4艘均于1942年间完工。
衣阿华级战列舰,45000吨级,开工建造6艘,最后两艘停战时未完工停止建造后拆除,服役4艘,衣阿华号、新泽西号、威斯康星号、密苏里号。
也就是说,自1936年海军假日结束到二战结束,日本总共建造了两艘大和级战列舰,13万吨的标准排水量。而他对手美国整整建造了3级10艘,39万吨标准排水量当然战列舰,整整三倍于日本的规模。
更过分的是,为了对付日本莫须有的“超甲巡”,美国人还开工3艘,完成两艘标准排水量27000吨的阿拉斯加级战列巡洋舰,这种豪华玩具造价相当于衣阿华级的70%。
看了这些,你觉得海军马鹿是抱着战列舰不放的老顽固吗?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更何况单单航母造出来,没足够飞行员有毛个作用?航母飞行员可是快速消耗品,其飞机坠落哪怕跳伞也是十有八九在茫茫大海上,基本上也是九死一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造船的“急”计划整整排了15艘云龙级航母,但是到1944年第一批云龙级航母服役时,日本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培养飞行员了,这些航母只能被拉出跑运输!!在最后的国运决战的莱特湾海战时,连太平洋战争期间战绩最辉煌的翔鹤级航母,都因为没有足够的合格飞行员,被拉去当诱饵。
二战时期,美国光训练飞行员就摔了5万架飞机,航空燃油消耗量相当于德国和日本石油产量的一倍,怎么拼?
为什么有人说潜艇好多是万吨级的?
舰艇吨位确实是衡量技术能力和作战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情况下吨位越大,能够搭载的武器装备数量就会越多、系统配置越完善、对设计建造能力的要求也越高,按照目前各海军强国主战舰艇情况而言,满载排水量能否上“万吨”也已经成为判断一型舰艇整体战斗力的“潜规则”之一。从整体上来说,万吨水面战舰的种类和数量要不万吨潜艇多,问题中所说的万吨级的潜艇好多,个人认为更多的是由于核潜艇的特殊性造成的“深刻印象”造成的。“万吨级“水面主战舰艇的代表:排水量24000吨的“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巡洋舰美国的大型核动力航母排水量达到了10万吨级排水量超万吨的潜艇基本上都是战略核潜艇或重型巡航导弹核潜艇
全球范围内各国装备的各种类型的潜艇数量超过300艘,而排水量达到万吨级的潜艇数量也只有50艘左右,而且全部为核潜艇,具体型号包括美国水下排水量约18000吨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和10000吨的“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俄罗斯水下排水量约46000吨“台风级”战略核潜艇、24000吨的“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13000吨的“德尔塔III/IV”战略核潜艇以及24000吨的“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法国15000吨的“凯旋级”战略核潜艇,英国16000吨的“前卫级”战略核潜艇以及我国11000左右的094型战略核潜艇等,除了上述型号以外,其他攻击型核潜艇的排水量大多在5000-8000吨之间。俄罗斯24000吨的“北风之神级”(前)和46000吨的“台风级”战略核潜艇13000吨级的“德尔塔级”战略核潜艇我国094战略核潜艇排水量约1.1万吨
除了核潜艇以外,目前常规潜艇中排水量最大的是我国的032型试验艇,水下排水量达到了6600吨,其次是日本的“苍龙级”AIP潜艇,水下排水量超过4000吨,除此以外,其他国家的常规潜艇的水下排水量大多在2000-3000吨之间,没有一型常规潜艇的排水量能够达到万吨级。现役常规潜艇排水量大多在2000-3000吨左右
而对于水面舰艇,排水量在万吨以上的型号众多,最典型的要数航母了,目前吨位最大的军用舰艇是美国“福特级”核动力航母,满载排水量达到了112000吨,而其装备的其他10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的排水量也都在10万吨左右!除美国外,俄、中、英三国的常规动力航母排水量均在60000吨以上,法国“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排水量约42000吨,即便是全球最小的航母泰国“查克里.纳吕贝特号”航母的排水量也有11000吨。不仅航母,其他水面主战舰艇如美国DDG-1000驱逐舰、日本“爱宕级”、韩国“世宗大王级”驱逐舰,我国的055驱逐舰、俄罗斯的“彼得大帝号”、“光荣级”巡洋舰等水面主战舰艇的排水量也都超过了万吨,此外,包括“美国级”、法国“西北风级”,日本“日向级”/“出云级”、韩国“读到级”、澳大利亚“堪培拉级”以及我国的071型等在内的两栖舰艇排水量也基本都在20000吨以上,部分甚至达到了40000吨级,其他包括补给舰、运输舰等非战斗舰的吨位也大都超过万吨,万吨级水面舰艇总量可达数百艘。因此,从型号、规模上来说,万吨级以上的水面舰艇要远多于万吨级潜艇。各型航母对比,排水量均在1万吨以上日本海自舰艇编队,前面的“日向级”两栖舰和后面的“金刚级”、“爱宕级”驱逐舰都在万吨级以上美国“美国号”两栖舰排水量超过4万吨072型两栖船坞登陆舰排水量超2万吨
万吨级战舰的意义肯定不是单纯的体型大,能够设计、建造万吨级主战舰艇也体现了一个国家整体军事科技和工业制造能力。曾经,我们以数百吨小艇与敌方数千吨甚至上万吨的巨舰对抗,上世纪末主战舰艇的吨位还徘徊在3000-4000吨,而如今排水量超过12000吨的055驱逐舰不仅吨位上实现了万吨级跨越,而且整体技术水平、战斗力和设计理念也迈入了世界最先进行列,而这还只是起点,期待后续佳音吧!上世纪90年代的人民海军主力舰:2000吨级的053型护卫舰055驱逐舰排水量达到了12500吨未来的国产大型核动力航母排水量将达到10万吨级
欢迎关注“威呐解析”,阅读更多原创军事内容(图片源自网络)。
你觉得哪句诗词最好?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把青梅竹马的爱情,守护其慢慢长大,写得淋漓尽致,爱情最美好的模样大抵是如此。
能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长大,不错过喜欢人的每一个重要时段。可以在你遇到危险遇到事的时候出现,让你避免伤害。两个人可以一起奋斗,有相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一定非常美好,不过不是每个人都这样幸运。
全文
《长干行》
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译文
原诗大致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两小无嫌猜”,是回忆孩提时与同为邻里的小男孩两小无猜一起游戏的情景。
第二段从“十四为君妇”到“岂上望夫台”,回忆结婚以后夫妇间发展起来的强烈感情。
第三段从“十六君远行”到“坐愁红颜老”是女主人公回忆丈夫走后,自己独自居家的凄苦生活。
第四段的最后四句:“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是给远方亲人的寄语。庞德译文整体上是逐句对照翻译的。但是《长干行》作为中国传统诗歌代表之一,诗中必然不乏大量中国文化元素,诸如蕴含中国地名文化的 “长干”、“三巴”等地名,体现中国文化的“五月不可触”等时节,体现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骑竹马”等风俗,体现中国古代伦理文化的“君”、“郎”、“妾”等称呼,体现中国习语文化的“两小无嫌猜”等习语,体现典故文化的“抱柱信”、“望夫台”等典故,体现汉语意象文化的“猿声”、“绿苔”、“秋风落叶”等特定意象,以及体现汉语语言文化的 “长干行”、“未尝”等汉语特有表达,在这些文化元素的处理方面,庞德的译作是存在瑕疵的。笔者将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庞德译作中的文化误译:对中国地名和时节的误译,对中国古代民俗、伦理文化的误译,对中国习语和典故的误译,对汉语特定意象和汉语特有表达的误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