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证券财富家园,和北方的徐州之间有什么关系
东吴证券财富家园,和北方的徐州之间有什么关系?
徐州是华夏古九州之一,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禹舜时期,汉代时为汉朝十三州之一,是较为富庶的大州。
但是在东汉末年后,北方地区一直陷入了战火之中,徐州深受其害,先是汉末的黄巾起义、再是西晋的八王之乱,后是五胡乱华北方十六国的战争,整个北方打成了一锅粥,在乱世中北方百姓流离失所,为了活命只能举家向南迁徙。
而此时的东晋、南朝一直是处于相对统一稳定的净土,而且也是华夏汉人正统政权,再加上南方政权的统治需要,所以不断的出台政策支持北方人南迁,给予北方流民土地和籍贯,所以大量的北方人源源不断的迁到南方避祸,这里面就包括大量的徐州、兖州、青州的百姓。
东晋初年,司马氏衣冠南渡迁都建康(今江苏南京)跟随东晋政权南迁的北方百姓多达百万余众,这时候他们的安置就成为了东晋王朝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过南方在东吴、晋朝时一直是处于地广人稀的待开发地带,而制约当地开垦土地发展经济的因素就是劳动力稀缺,现在北方大批流民迁入,就需要重新的行政区划,为了彰显了东晋皇帝收复北方的决心,就在长江下游的地区设置了侨置郡县,这里面就包括南徐州、南兖州等,为北方流民重建家园,给了南迁的百姓回归故里的精神寄托。
镇江改称为南徐州是在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宋文帝把江南以南改为南徐州,治京口(今江苏镇江)把北方徐州流民迁入到了京口,京口也是距离刘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最近的一个城邑,除了有侨置郡县的原因外,还有刘宋皇帝个人政治考虑和乡土情土蕴含其中。
因为南朝刘宋政权的缔造者刘裕就是徐州人,其祖先是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楚王刘戌一系,而支撑其政权的核心将领和王牌部队北府兵也多为徐州人,所以特意把南徐州设置在了距离南京较近的战略要地京口。
综上,镇江之所以叫南徐州,是因为在东晋、南朝时期,是北方徐、兖各州南迁的北方流民的主要迁入地,所以按照北方原有地名重新设立了郡县,直到隋朝建立后才正式废除了南徐的名称,但是民间却依然习惯称呼为南徐,在唐、清各朝代的书籍诗词中也依然能够看到南徐的说法。
雪豹小说原著全集?
原著小说:《特战先驱》。
该作曾被改编为电视剧《雪豹》。
作品名称:特战先驱
作者:业余狙击手
文学体裁:小说
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5月1日
章节:
第一章 东吴人杰
第二章 九·一八
第三章 淞沪
第四章 黄埔魂
第五章 砺锋
第六章 别绪
第七章 精英
第八章 热血①
第八章 热血②
第九章 泪
第10章 北上
第11章 遭遇战
第12章 敌后根据地
第13章 反扫荡
第14章 逆袭
第15章 保卫战
第16章 特战队
第17章 试刀①
第17章 试刀②
第18章 宿命
第19章 九变
第20章 险境
第21章 摩擦
第22章 暗流
第23章 变局①
第23章 变局②
第24章 狭路
第25章 瑜亮①
第25章 瑜亮②
第26章 囹圄
第27章 大义
第28章 连环
第29章 生死
第30章 胜利日
第31章 乌云①
第31章 乌云②
第31章 乌云③
第31章 乌云④
第31章 乌云⑤
第31章 乌云⑥
第31章 乌云⑦
第32章 家园①
第32章 家园②
第33章 西行①
第33章 西行②
第34章 黎明①
第34章 黎明②
第35章 故人①
第35章 故人②
第36章 经济
第37章 鸭绿江
第38章 长津湖
第39章 无名
第40章 桥
第41章 阻击
第42章 休整I~III
第43章 休整IV~VII
第44章 反制(一)
提早夺取襄樊是不是可以避免后来的崩坏呢?
公元201年,刘备被曹操击败,南逃到荆州投靠荆州牧刘表,刘表亲自到郊外来迎接刘备,并且安排刘备驻守在新野(今河南新野),这是刘备第一次踏上荆州的土地,从此之后,刘表与荆州结下不解之缘。
六年以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著名的隆中对也就是在这时成为刘备一生的战略,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告诉刘备,刘表不能守荆州,刘璋暗弱,务必要夺取荆州和益州,等到天下有变时,再从荆州和益州同时北伐,那样就能夺取天下。
刘备平生第一次有了详细的战略规划,他一辈子都记得夺取荆州和益州,但是,刘备在荆州的时候,有好几次机会可以夺取,但是刘备却浪费了机会。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比如说刘表去世之后,刘琮即位为荆州之主,刘琮在蒯越、韩嵩、傅巽等人的劝说下投降了曹操,此时荆州一片混乱,刘琮的下属和荆州很多人都愿意归顺刘备,有十多万人愿意跟着刘备一起南下,这说明刘备很得民心。
诸葛亮当场劝说刘备攻打刘琮,则荆州可有,但刘备说自己不忍心,刘备从来不是心软的人,为何会不忍心攻打襄樊呢?
《三国志 先主传》: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刘备以仁义得民心。
当刘备带着数十余万百姓南下时,每天只能走十几里路,诸葛亮曾经对刘备说:我们应该迅速前往江陵城(今湖北荆州),现在虽然人数很多,但是盔甲很少,如果曹操的部队到来,我们拿什么抵挡呢?
刘备在当时很得民心刘备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意思是:成就大事一定要以人为本,现在百姓归附我,我怎么忍心弃他们而去呢?为什么十余万百姓愿意放弃自己的家园也要跟着刘备一起南逃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备得民心,刘备仁义,爱民如子。
在混乱的东汉末年,百姓想得到一个仁义的官员,是非常困难的,刘备作为有一点点小势力的官员,在对待百姓和士人是一视同仁的,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就是礼贤下士,所以有人派刺客来刺杀刘备,刘备对待刺客像士人一样,刺客都不愿意出手杀刘备了。
刘备礼贤下士连刺客都如此,更何况普通的百姓呢?刘备非常势力不大,在混乱的东汉末年是非常得民心的,刘备每到一地,首先做的就是安抚百姓、树立恩德、收买人心。
《三国志 先主传》: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三国志 先主传》: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刘备没有曹操官宦世家的背景,也没有孙权有父兄打下的基业可以继承,他空有一个汉室皇族后裔的身份,却没有任何实力,刘备赖以起兵的财富还是靠商人的资助,刘备留住关羽、张飞这样的万人敌猛将靠的是仍然是收买人心,这是刘备赖以生存的根基。
刘备能够说出以人为本的话,说明他懂得获取百姓的支持才能够在乱世之中争夺天下,这是刘备唯一的依赖,刘备如果放弃了仁义,背叛了百姓,那么刘备将一无所有,所以刘备说我不忍心下手。
刘备以人为本二、刘备没有足够的把握攻下襄樊。
当时刘琮已经投降曹操,并且占据了襄阳城与樊城,曹操的军队已经到了宛城,离襄樊不过一百多公里,急行军的话,曹操只要一天一夜就能赶到,如果刘备攻打襄阳与樊城,除非他能在一天之内夺取,否则等到曹操大军赶到,刘备就会受到里应外合的攻击,那有可能会导致刘备全军覆没,这是有很大的风险。
刘备南逃的时候,是把自己的军队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关羽负责,率领水军沿着汉水南下荆州,另一部分由刘备自己负责,还带着数十万百姓,每天只能走十几里路,由于有大量的百姓跟随,刘备的军队难以作战。
刘备总不能自己去攻打襄樊,让数十万百姓在后方等待吧,没有谁打仗是带着几十万百姓的,这个仗没法打,如果敌人派兵攻击百姓,那刘备如何应付?所以说当时的刘备是没有足够的把握能够攻下襄樊。
刘备实力不足虽然诸葛亮有意劝说刘备取荆州,但是当前的形势诸葛亮也是看得懂的,诸葛亮很可能是故意这么说的,以显示刘备的仁义,这话是说给荆州老百姓听的,让百姓觉得刘备仁义,以争取民心,然后再寻找合适的机会夺取襄樊。
刘备南逃原本是到江陵城去的,后来曹操派出五千追兵在当阳长坂坡追上了刘备,双方一场大战,刘备大败,几乎全军覆没,而且数十万百姓也被曹操截获,曹操的目标非常清晰,就是阻止刘备到达江陵城,因为江陵城有大量的物资,刘备为了保存实力,改变了目的地,改为到江夏郡与刘琦会合。
紧接着就是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在乌林与赤壁大败曹操,曹操从陆路逃到荆州,然后继续北逃到襄樊,最后回到了许都,而孙刘联军继续围攻南郡,战斗持续了一年之久,周瑜领导的联军终于攻下了南郡,几乎在同一时间,刘备则率军攻下了荆南四郡(武陵郡、零陵郡、长沙郡、桂阳郡)。
赤壁之战后三分荆州为什么刘备不北上攻取襄樊呢?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刘备实力不够。南郡之战中,关羽和张飞都被周瑜借走,刘备手下的将领只有赵云,赤壁之战前,刘备自己的军队有一万人,刘琦有一万人,参与围攻南郡的军队刘备这边至少有一万人,刘备自己的一万人是无法是攻打襄樊的。
刘琮投降曹操之后,襄樊就成为曹操在南阳地区的大本营,从中原南下江汉平原,襄樊是必经之路,处于南阳盆地的边缘,襄樊在刘表时期是治所之地,本来就驻屯有重兵,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时,并非曹操一支军队参与,另有一支军队由赵俨统率由襄樊南下,这支军队有七军合计三万人,曹操在赤壁战败后,这支军队就回到襄樊了。
襄樊地区曹操的驻军至少也有三万人以上,而且南郡之战时,双方都在不断调兵遣将,关羽在执行绝北道的任务,所谓的绝北道就是以游击战的方式骚扰或阻止曹魏从襄樊南下支持南郡的军队,关羽绝北道时,先后与李通、徐晃、满宠、曹仁等人交战。
南郡之战后刘备借荆州别说刘备了,当时的孙权联军都把重心放在南郡,打南郡都打了一年之久,哪来多余的兵力来攻打襄樊呢,所以此时的刘备没有实力攻打襄樊。
一年之后,南郡之战结束,曹仁退回襄樊,周瑜占领了南郡,没多久,周瑜就病死了,刘备向孙权借南郡,孙权同意了,借到南郡之后,刘备占据了荆州五个郡,是赤壁之战后最大的受益者,孙权和曹操各占据了一个郡而已。
此时的刘备为何不能趁机攻打襄樊,占据整个荆州呢?
1、不具备攻打襄樊的形势。
刘备借到南郡之后,的确跟曹操的襄樊处于交界,但是刘备此时不具备攻打襄樊的形势,首先是刘备此时的实力并不很强,尽管占据了荆州五个郡,但是刘备仍然是三大政权中最弱小的,五个郡的人口不到一百万,刘备手中的军队不过五万人,大多数还是刘表军队投降过来以及新招的。
曹魏在襄樊地区的驻军至少有三万人,属于重兵把守的区域,刘备贸然开战,实力跟不上,打仗拼的是综合国力,当时的曹操已经占据天下九州,刘备连一个州都没有,不是一个等级的对手,再说了刘备还要防备孙权在背后的小动作,孙权借南郡给刘备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消耗刘备的实力。
刘备入川在当时还发生了一件事,就是刘璋邀请刘备入川对付张鲁,这对于渴望得到益州的刘备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刘备不可能放弃这个机会去攻打襄樊的,益州对于襄樊来说,有山川河流的天险存在,如果不是刘璋邀请,刘备想要进入益州几乎不可能。
2、刘备借南郡有很大的副作用。
刘备借南郡有很大的副作用,借南郡并不是无偿的,双方背后有一系列利益的交换,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刘备是用几个郡来换南郡的,因为孙权后来向刘备讨要荆南三个郡,刘备讨价还价给了孙权两个郡,这便是湘水划界,就这孙权还不满意。
所以后来关羽北伐襄樊时,孙权会在背后偷袭,如果是刘备北伐襄樊,孙权一样会在背后偷袭,孙权的目标就是占据荆州,与刘备的利益高度重合,那刘备想要攻打襄樊,就必须想好一个万千之策来防备孙权,这是刘备很难做到的。
三国时期东吴国力远超蜀汉?
其实,东吴也是有北伐行动的,那就是陆逊北伐。
而且,由陆逊所领导的东吴北伐行动,前后共有4次,未尝一败,实际上与诸葛亮北伐的战绩相比,也并不逊色。
在第一次北伐中,陆逊统领九万吴军以诱敌之计,大败曹休的十万魏军,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此战,吴军斩杀、生擒魏军万余,缴获魏军几乎全部的军资和器械。石亭之战的胜利让孙权的势力和威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之后一年,孙权称帝,正式建立东吴。
此后,陆逊又指挥了三次北伐行动,在魏国境内来去自如,无一败绩。在第四次北伐行动中,陆逊攻下魏国的邾城,筑城置戍,常驻3万之众,以此作为东吴重镇。
虽然陆逊的四次北伐行动,除第一次外,其余几次的战果都并不是十分显著。但四次北伐下来,东吴实现了对曹魏的有效打击,进而巩固了其北方防线,降低了自身的外在威胁。
其实,如今我们普遍熟悉诸葛亮的五伐中原、姜维九伐中原等军事行动,而对东吴的北伐行动知之甚少,主要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中兴汉室的蜀汉阵营被作者赋予了主角光环,大量的笔墨都用在了蜀汉的文臣武将身上,其次就是长期与蜀汉交锋的曹魏阵营。而对曹魏阵营的叙述,更多也是为了烘托诸葛亮、赵云、姜维等蜀汉人物。
如此以来,与蜀汉结盟的东吴,在《三国演义》中就成了打酱油的角色,似乎没多少戏份!
实际上,东吴的国力是要比蜀汉强的,而东吴的北伐行动也并不比蜀汉的损色。正如题目所言,东吴也是人才济济的,而且其人才队伍更是远胜蜀汉。真实的历史上,蜀汉不仅综合国力是三国中最差的,就是人才团队也是最差的。所以,随着刘关张、诸葛亮、赵云、魏延等蜀汉元老级核心人物的相继离去,蜀汉就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慌。
到后期,蜀汉基本上都是靠魏国降将来称场面的,比如姜维、王平、夏侯霸等蜀汉后期名将,其实都是魏国降将。所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正是蜀汉人才凋零的真实写照!
但东吴的人才队伍却从未出现人才凋零、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即便到东吴末年,其自身也不缺名臣名将,比如陆抗、陆凯等。也正是有这些江东才俊的支持,才让东吴得以在蜀汉覆灭后,仍能凭借一己之力,与西晋抗衡十多年之久。
本文作者:小贱贱
是属于统一战争?
隋灭南陈之战,在后人看来这是统一战争,可能在当时的知识分子内部也是这么认为的。可能只有在南陈的忠臣看来,这是侵略战争。
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把恢复到秦汉时期的疆域叫一统天下,而把向北征服漠北草原,向西控制西域和青藏高原,向东控制东北北部和外东北,这些功绩叫做开疆拓土。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以及推行郡县制等一系列活动的贡献。
周朝实行分封制,虽然名义上有天下共主周天子,但是随着诸侯的强大,周王室势衰,诸侯都不吊周天子了。这些诸侯成了实际上独立的国家,而随着时间推移,各个诸侯国之间文字、货币等都有了较大不同。任其发展下去,估计各个国家之间将越来越难以交流。
秦国灭六国一统天下后,秦始皇实行了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的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这一点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因为通过这些政策,在秦朝的统治疆域内,人们用同一种文字就能够非常方便地交流,用同一种货币同样的度量衡方便各地的商品流通,这样秦朝疆域内的老百姓(实际上主要是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就能比较认可自己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人。通过两汉几百年的统治更强化了这一点。
所以才有那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话,这个天下就是指的秦汉的疆域。三国时期,曹操、刘备等人会把各自看做是主要对手,都想着把对方拿下,而不是去想着征服北方草原或者南方的缅甸那些地方。就是因为他们都觉得包括自己在内的这三个割据势力本来就应该是一个国家。
虽然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北方长期被异族建立的政权统治,但是人们仍然认为这些地方应该是一个国家分裂的。比如王猛,虽然辅佐的是氐人皇帝苻坚,但他在临死前就说过东晋是正朔。这就说明在王猛看来前秦统治的地盘和东晋统治的地盘应该是一个国家分裂而成的国家。
隋朝统治者杨坚是汉人,算是在北方恢复了汉人政权,但他却是抢了自己外孙的皇位。这种情况下他必然要做出一些重大事情来给自己正名,证明自己更适合当皇帝。灭南陈统一天下就成了很自然的选择。后人认为隋文帝杨坚功绩比较大,其中一条就是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分裂之后,隋文帝杨坚再次实现了大一统。隋朝刚统一后的地盘也只是在秦汉疆域基础上略有增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