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之牙,lol碧玉之牙
碧玉之牙,lol碧玉之牙?
lol中碧玉之牙,卡西奥佩娅是限定皮肤,已经绝版了。
卡西奥佩娅是个致命的生物,决心要操纵其他人屈服于自己的意志之下。身为诺克萨斯贵族杜·克卡奥家族的最年轻、最漂亮的女儿,她冒险深入恕瑞玛古代墓穴找寻远古的力量。在墓穴中,她被恐怖的墓穴守卫咬中,在毒液的作用下变成了毒蛇外形的掠食者。狡猾而敏捷的卡西奥佩娅如今在夜幕的掩护下蜿蜒滑行,用阴森的凝视让敌人石化。
宁波平调比较有名的曲子有哪些?
2014年10月25日,宁海平调《金莲斩蛟》在宁波逸夫剧院上演,该剧集中了“一马双鞍”、“抱瓶滑雪”、“耍牙”等绝技。
“没有宁海平调研究会,就没有宁海平调的今天”,这是宁海县政协主席尤玲娟在不同场合、多次说过的一句发自肺腑的话。
宁海平调,作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剧种,正因为有着以宁海平调研究会为代表的一大批民间人士的不懈守望,不断呼吁、鼓动、支持、扶助,方才取得全社会的关注,进而绝处逢生。
如今,宁海平调研究会已走过了20个年头。成立之初,省文联原主席、著名剧作家顾锡东曾赋诗一首:“钟情戏曲尊传统,平调新生赖诸公。开辟论坛文采好,生花妙笔写春风。”那么,让我们回顾这些年来,宁海的民间人士是如何春风化雨让平调这朵古老的艺苑之花重放异彩的!
深恐高台失绝技
宁海平调形成于明末清初,是一个古老稀有的地方剧种,它是浙江高腔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派,因用宁海地方方言演唱,且所唱的高腔曲牌一般比较平缓,故称为宁海平调。宁海平调表演很像金华的婺剧,但较之更加粗犷,近甬昆而更显通俗。表演大起大落,而一些诸如“耍牙”、“抱瓶滑雪”、“一马双鞍”的绝技更是为宁海平调所特有。
三四百年间,宁海平调几经沉浮兴衰。兴盛时的清咸丰至民国时期,宁海平调曾出现过34个戏班,有的戏班还进入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长期演出。解放前夕,因为战乱流离,平调戏班几乎全部解散,演出停顿,传承更是岌岌可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宁海平调这一古老的剧种重获生机。当时,宁海在平调演出队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地方国营宁海平调剧团。剧团除了排演一些传统剧目外,还移植排演了20多部现代戏,开创了宁海平调创演现代戏的一个高峰。
“文革”中,宁海平调和其他传统戏剧一样,演出进入不正常的状态。
改革开放后,宁海平调迎来又一个春天,剧团重新恢复,从1978年起的短短5年间,宁海平调重新排演了20多部戏。1979年5月,宁海招收了23名学员,开办了“文革”后第一期宁海平调戏训班,这些学员也成为“继字辈”的宁海平调传承人。
20世纪80年代初,平调的演出市场受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开始滑坡。1983年6月,宁海平调剧团改演越剧,剧团虽然一团双名,但在不久后基本上停演了宁海平调,23名“继字辈”学员最后只有3人留在剧团,其余的改业换行。而民间也没有平调剧团,宁海平调濒临消亡!
平调新生赖诸公
面对这一情况,一些热爱平调、看不得乡音失传的宁海老人坐不住了。这其中,最先为之奔走呼吁的是童子俊、吴文钦、黄中宁、金昌炽等四位八旬老人。
1990年11月,这四位老人联合致信海峡对岸的宁海籍乡亲郭履洲,希望“在台好友解囊相助,使平调这朵古老的艺苑之花,绝处逢生,重放异彩”。
郭履洲先生在台湾的宁海乡亲中很有威望,尽管当时两岸仍存敌意,但他力排众议,认为此事事关祖传文化的延续,也是双方民间的事,作为宁海人责无旁贷。由于年事已高,他委托同是宁海人的金其康先生在台湾乡亲中发动募捐。短短几个月,就为宁海平调募捐5万多元,捐款人中有很多是离开宁海已四五十年的耄耋老人,他们从微薄的养老金里拿出钱来聚沙成塔,共襄义举。
1991年5月,当时年已85岁的童子俊听说宁海县文化馆在双峰乡横坑村开办越剧训练班,而戏训班的负责人就是原来宁海平调剧团的演员王万里,就打定主意要以赞助款扶助形式让他们改演平调。
双峰山高路远,路况又差,当年的交通工具就是农用三卡。回顾那时的经历,童子俊后来曾对别人说:“横坑多高啊,坐在车上不敢往外看,如果不是为了平调,即使叫我去挖金元宝,我也不会去的。”
经过反复协商,1991年7月,宁海县文化馆同意越剧训练班改演宁海平调,并成立民间职业剧团性质的繁艺平调剧团。
由此,消失8年多的宁海平调重新出现在了戏曲舞台上。1991年12月,繁艺平调剧团首次在宁波演出7场,上演了《八仙过海》、《金莲斩蛟》、《断桥》等剧目,深获好评。
建立组织传薪火
尽管一炮打响,但由于种种原因,繁艺平调剧团还是步履维艰,成立2年后就陷入瘫痪。此时,作为宁海县政协之友社理事的童子俊,向政协之友社理事长、宁海县政协原主席黄正智呼吁要求保留宁海平调,抢救宁海平调。
黄正智,这位有着宁海人特有“硬气”的老人,十分佩服童子俊抢救宁海平调的执着,他当即致信宁海县文化部门,希望他们支持老人们抢救保护宁海平调的义举,并商定由政协之友社召回原繁艺平调剧团的演员,摄制宁海平调传统剧《金莲斩蛟》中的折子戏———《宿店》、《斩蛟》。在拍摄宁海平调首部传统戏影像资料的基础上,黄正智、童子俊和当时宁海政协之友社的名誉理事长戴秀庭等一起商议恢复宁海繁艺平调剧团。
如今已是离休老人的黄正智笑着对笔者说:“从那时起,我算是‘牛上轭’了。”的确,此后的20多年,黄正智把抢救、守望宁海平调变成了业余生活的全部。
在宁海民间人士的推动下,1993年9月,宁海繁艺平调剧团再度恢复。黄正智、童子俊和时任县文化局副局长的袁哲飞特地来到前童镇岭下陈村,召开了演职员大会,提出了“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办福利、自我发展”的办团方针,帮助选举了团委会,并给剧团补助了开办费和生活费。随后,又在宁海城关镇草湖村落实了剧团的团部用房。而在海峡对岸的宁海乡亲又发起了募捐……
在恢复“繁艺”的过程中,黄正智、童子俊等人感觉到,抢救保护平调,单靠他们几个人的呼吁奔走并不能长久,必须成立一个组织,集聚有识之士的力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形成宁海平调抢救保护的长效机制。于是,成立宁海平调研究会的想法“浮出水面”。
1995年5月23日,宁海平调研究会正式成立。它是一个非营利的学术性社会团体,由宁海县政协主管,其宗旨就是研究和促进宁海平调的抢救、保护、发展和繁荣,具体开展理论研究、实践调查、团结联谊、建言献策、总结奖励及助推平调演出。
有了平调研究会这个民间组织,宁海平调的抢救和保护风生水起。研究会成立的第二年,宁海平调的首期训练班开办,招收了25名学员,宁海平调有了新的传承人。几乎与此同时,繁艺平调剧团也成为平调研究会的实验剧团,明确剧团由平调研究会和县文联主办,县文化馆承办。1996年11月16日,宁海剧院举行了首届平调戏训班结业汇报演出,剧目为大型古装平调剧《于谦》。繁艺平调剧团由此也掀开了最辉煌的一页。
繁艺平调剧团在成立后的10年间,演出了平调传统戏《金莲斩蛟》、《火烧白雀寺》,创作新戏《乾坤正气》,移植演出了《白蛇传》、《于谦》等剧目。剧团每年演出场次在350场到450场之间,平均演出收入50多万元。繁艺剧团的演员还在省青少年戏曲演员明星奖电视大赛、省少数剧种交流演出以及中国第五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上获奖,宁海女子耍牙第一人的王春鸯成为中国民间绝艺王。繁艺平调剧团也被媒体赞誉为“天下第一团风光独特,拿手好戏绝活耍牙可与川剧变脸相媲美”。
幸喜今朝花又艳
在平调研究会为代表的民间人士的奔走呼吁下,宁海专业剧团演出宁海平调一事也有了转机。2001年,平调研究会会长黄正智向当时的宁海县领导写信,并与宁海越剧团团长唐洁妃商量,希望恢复专业剧团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体制,演出宁海平调。2002年,宁海县委、县政府决定县越剧团恢复宁海平调的演出。
经平调研究会牵头,2002年5月19日的首届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的晚会上,宁海县越剧团与繁艺平调剧团携手演出了宁海平调《金莲斩蛟》的片断。一时间,宁海平调特别是耍牙蜚声国内外。
随着全社会对平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的提高,2006年2月,宁海县委召开书记办公会议,对保护振兴宁海平调做了专题研究,决定成立宁海平调保护开发委员会,成立宁海平调研究室,县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用于宁海平调的保护振兴。
2006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那天,宁海平调(越)剧团晋京演出,受到了时任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和国务委员陈至立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剧团载誉归来后,平调研究会对耍牙传人叶全民、薛巧萍进行了奖励。
2008年4月,经平调研究会有关人士的多次牵线搭桥,宁海平调剧团赴台文化交流终于成行。其间,平调研究会又穿针引线,联络台胞,为出访成功尽心尽力。在台中市的亚洲大学,当地年轻人看到宁海平调演员的绝活———“耍牙”、“喷火”、“翎子功”、“耍手帕”后,掌声爆棚。演出结束后,有位宁海乡亲握住演员的手激动地说:“我们二十几岁离开大陆,现在已七八十岁了,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家乡的戏曲,看到独角龙面对面演出,不容易啊!”
2012年,宁海平调研究会对参加全国山花奖演出获得最高奖的平调演出队给予2万元的奖励……
可以这么说,在宁海平调抢救、保护、振兴的每个重要节点,都能看到平调研究会为代表的宁海民间人士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经他们发起或牵头,宁海籍在台乡亲有65人为平调捐了款,宁海本地有24个单位为平调抢救资金募捐。从2009年开始,宁海县财政每年拿出1万元到4万元不等的拨款,以补助平调研究会的办公经费。20多年来,经宁海平调研究会经手的扶助宁海平调资金、实物有200多万元。
同时,平调研究会积极为平调振兴当好参谋,先后向有关部门呈报了90多件报告、提案和建议。平调研究会还出版了6期《平调研究》会刊,并在媒体上大力宣传报道宁海平调。
春风化雨护艺人
不独如此,宁海平调的民间守望者们还以他们的一腔热情关注平调的每一个演员、每一个具体难题、每一次发展方向。他们仿佛是戏曲中的定音锣鼓,时时敲打,让宁海平调有了定海神针般的依靠,更不至于“荒腔走板”。
宁海平调剧团重新成立后,一些演出骨干因为编制问题得不到落实,发生了“跳槽”现象。平调研究会会长黄正智得知后,非常着急,多次向有关部门和领导写信,要求解决演员的招考转正问题。像现在已是宁海平调形象代言人的薛巧萍就是那时解决了转正问题,安心于宁海平调耍牙绝技的传承。
20多年来,黄正智给有关领导和部门就宁海平调抢救和保护等诸多问题写了90多封信,其中有为宁海平调鸣不平的呼吁,更有为宁海平调振兴的建言献策,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在一封写给当时宁海县委书记的信中他曾这样写道:“宣传宁海平调,不能认为宁海平调就是耍牙,保留耍牙就是保护宁海平调……宣传宁海平调,要宣传它的历史,宣传它的综合艺术和特色,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言辞间,对宁海平调全面发展的拳拳之心可见一斑。
在守望宁海平调中,尽管也曾遇到一些困难,但平调研究会在历届宁海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县政协原主席麻绍星、陈英考,原副主席张位胜,现任副主席杨象轮等人的力挺下,一路走了过来。
现在已是繁艺平调剧团团长的王春鸯还记得第一次上台的情形:“那时我还只能耍六颗牙,想不到在掀牙的时候,一颗牙掉在了舞台上,顿时台下一片嘘声。”下妆时,“我默默地擦去脸上的油彩,眼泪让它流在心里。这时,有位长者安慰我,‘不管怎么说,你是平调当中女子耍牙第一人,不要怕失败’”。
说这句话的就是倾力抢救宁海平调的童子俊老先生。
2002年5月20日,黄正智去看望重病中的童子俊。当听说在5月19日的首届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上,平调演出大获成功后,童子俊十分高兴地笑了起来。下午,平调研究会秘书长袁哲飞又去看望,童子俊还念念不忘平调抢救工作。当晚10时,95岁的童子俊驾鹤西去。
童子俊生前曾对金其康说:“祖传下来的平调不把它办好,我死也不闭眼睛。”冥冥之中的巧合,4年后的2006年5月20日,宁海平调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想必此时童老先生会含笑九泉。
著名剧作家胡小孩曾为宁海平调写了一首古体诗:“人间至重是乡音,我为平调鸣不平。深恐高台失绝技,更忧红毡落飞尘。斩蛟宋女摄人魄,闹海八仙悦人心。幸喜今朝花又艳,煌煌一史更添春。”这首诗也许写尽了以童子俊、黄正智为代表的宁海平调抢救与保护民间守望者的心路历程吧?
历代的玉器你了解多少?
中国玉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下面请和小编一起欣赏一下明清玉器吧!
中华民族在8000年前开始琢玉成器,并由此形成以玉器为载体的中华玉文化,玉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明清两代成为中国古代玉器史上的鼎盛时期,尤其是清乾隆时期—鼎盛中的巅峰阶段。明清两代玉器集历代玉文化之大成,其玉质之美、品种之多、雕琢之精、应用之广都是空前绝后的,每件玉器上都浓缩着时代的气息,每件玉器上都烙印着时代的特征,每件玉器的造型、纹饰均昭示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工艺特点,通过赏析明清玉器,感受明清玉文化。
明 双龙耳乳钉纹碧玉簋
口径11.4、足径7.2、高8.3、最宽处18.7厘米。此玉簋圆形,侈口,微束颈,圆鼓腹,矮圈足。簋两侧置对称式龙首口吞柱式耳,耳下各垂一小珥。颈部前、后中间处各浮雕一对称片状兽头;中间片状兽头和两侧的兽耳间各有一组凸戟,前后共有四组凸戟;兽头、凸戟和兽耳间均饰有一阴线夔纹,颈部一周共有八个。圈足外侧中间有一圈凸起弦纹。
这件玉簋是明代仿古玉器,仿流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簋。簋最早在商代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它既是盛放食物的器具,也是青铜时代的重要礼器。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簋常以偶数出现,如二簋三鼎,四簋五鼎,六簋七鼎,八簋九鼎。
明 双龙耳兽面纹青玉炉
口径13.2、足径8.7、高6.3厘米。青玉,有沁色。仿簋样式,圆形,敞口,龙头口吞柱式耳,腹部扁圆、微鼓,圈足。口沿下、颈部中间有一凸起的浮雕兽头,兽头和两侧的龙耳间各有一凸戟。腹部为兽面纹和窃曲纹。
明 玉兰花式白玉洗
长11.3、宽10.3、高5.9厘米。白玉质,局部有沁色。洗口呈盛开花形,花瓣上下复式叠压,弧壁。玉洗外侧镂空雕琢花枝,右侧以粗壮镂雕的枝蔓作洗柄,枝蔓和花叶以洗柄为起点向洗底和左侧洗身延伸。腹外环绕镂雕翻卷的枝叶既装饰了洗身,又起到了洗足和洗柄的作用。
明 龙首白玉带钩
最早的玉带钩见于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遗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从具有束衣功能的实用物逐渐演变为装饰、赏玩之物。玉带钩通常用料考究,雕工精致,造型构图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龙首白玉带钩,长12、宽1.9厘米。玉料为新疆和田白玉,玉质温润、细腻。钩首的龙头作回头状,龙首线条流畅、柔和,龙嘴完全闭合;钩身为修长琵琶腹,光素无纹;背有一花瓣状圆钩钮。带钩比例协调,简洁大方。
明 红木嵌透雕龙纹白玉插屏
通高16.5、宽16.2厘米。此插屏形体较小,为桌案上的陈设物品。插屏白玉屏心采用双层透雕法,一侧主题纹饰为盘龙纹,另一侧为卷云纹。盘龙纹一侧的主题纹饰龙纹位于屏心中心菱形图案内,盘龙长角分开,呈“V”字形,两眼做横平状,圆眼珠高高凸出,极似虾眼,俗称“虾米眼”,张嘴露齿,龙身细长,从颈到尾粗细没有什么变化,过分纤细有如条带状的身躯用阴刻技法琢刻鳞片;辅助纹饰位于屏心四角,飞鸟置于龙纹的左上角与右上角,花儿位于龙纹的左下角与右下角。
清 童子闹新春白玉山
高22、宽13.2、厚6.75厘米。和田白玉,留有淡黄色玉皮。山子的正面,在曲折不平的山道上有许多的童子,有举着灯笼的,有舞龙的,还有吹喇叭和敲锣打鼓的;山子的背面,有两个小孩,其中一个肩上扛了一盏花灯,回身和另一个孩童嬉闹。山子纹饰展现一副喜庆欢快的闹新春氛围。
清 群仙祝寿兽耳活环青玉扁瓶
口径7.5×4.9、腹径15.5×7、底径7.6×4.5、高30.4厘米。扁瓶直口,口边饰回纹,颈部饰兽面纹和莲瓣纹。颈部左右两侧置对称兽吞式双耳,耳中套椭圆形活环。瓶身侧面中间位置亦是兽面纹。腹部正面浮雕一株带红色玉皮的桃树,桃树树干粗壮回曲,枝繁叶茂,九枚硕大饱满的桃压坠枝头;腹部背面上方浮雕翠竹,下方则为寿石和数株水仙花。桃寓长寿,九桃寓九世之意;翠竹、寿石和水仙花皆是吉祥之物,水仙与神仙的“仙”字同字,数株水仙寓意群仙,“竹”与“祝”谐音,寿石取“寿”字,寓意“群仙祝寿”。此题材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由传说中的仙人组成,如八仙、寿星和西王母等;一是由各种花卉、竹、桃、灵芝、水仙和寿石等组成图案。这应是一件祝寿之礼。
清 方形青玉花觚
口径7.2×4.1、足径6.3×3.4、高20.4厘米。花觚造型古朴大方,长方形,中间凸腹饰乳钉纹,在其上下各有两道等距离凸起宽楞,楞上饰回纹和云雷纹。两侧分别雕有一大一小两条向上爬的龙,大龙的嘴巴紧紧咬住瓶口,爪子紧抓瓶身,身上鳞甲尖锐锋利,这是一条成年龙;而那条小蟠螭身上泛着幼儿肌肤的光泽,它歪歪扭扭地已经爬到了瓶口上。
清 透雕花盖碧玉盒
口径9.4、底径6.5、通高10.8厘米。玉盒上下子母口套合,圈足。盒盖透雕卷草纹,盖边与盒边口沿处均饰回纹,近底处饰一周莲瓣纹。玉盒通体碧绿,精美别致。
清 双耳青玉杯
口径7.85、腹径7.2、足径5.1、高3.6厘米。玉杯直口,弧壁,矮圈足。对称式双耳,耳下部有小珥。杯外底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除此外,全杯内外光素无纹。
清 万象更新白玉嵌件
高8.5、宽9.6、厚1.5厘米。白玉嵌件中间位置琢雕一象,大象回头望向正朝着它走来的童子,大象长鼻卷曲上扬,双牙相交,高浮雕象鞍,璎珞披挂,大象被装饰一新。嵌件右侧是一身着长袍、面如满月,有些急切、浑身散发喜悦气息的童子双手怀抱一插枝净水宝瓶正向着大象走来,要把宝瓶放置于大象背上。嵌件左侧和上方是顺着椭圆形嵌件雕琢的大树。此白玉嵌件纹饰静中有动,呈现出一派焕然一新、生机勃勃、喜庆祥和的氛围,图案纹饰寓意“万象更新”。
清 黄玉斋戒牌
长6.1、宽4.2、厚0.5厘米。玉牌两面分别为满、汉两种文字,刻“斋戒”二字。
斋戒,古人于祭祀之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不作乐,整洁心身,以示敬诚。清朝,凡大祀、中祀,皇帝致祭,事前应斋戒,斋戒牌南向、斋戒铜人西向被供奉于斋戒所供案上。《清会典》载:“斋戒牌木制,饰以黄纸,以清汉文书斋戒日期。”雍正十年(1732),雍正皇帝认为内外大小官员虽设斋戒牌于官署,但恐言动起居之际稍有懈慢,仿明祀牌制制斋牌,酌定斋戒牌的样式,缩小尺寸,这种斋戒牌“广一寸,长二寸,书清汉斋戒字,佩著心胸之间”。清代皇帝及文武官员将缩小版斋戒牌挂于身上,以期简束身心,竭诚致敬,不稍放逸。
清 蟠螭纹璧形白玉佩
直径5.7厘米。蟠螭头占据玉佩中间的璧孔,龙身顺着圆形玉佩盘绕,龙口衔灵芝。
玉璧在中国玉文化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其象征着上天,为十分重要的祭祀礼仪用器,即所谓的“苍璧礼天”,稍小的玉璧可作为佩饰。
清 蟠螭纹白玉带扣
钩首玉板长6.1、宽4厘米,扣环玉板长5.8、宽4厘米。白玉雕制,两件相扣,一件端头为钩首,另一件端头为扣环。两件白玉件上均透雕蟠螭一条,两件玉板上纹饰图案成对称图案。蟠螭口衔灵芝,身盘尾卷,寓意“吉祥长寿”。
红楼梦56回好词好句?
1、话说宝玉举目见北静郡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著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
2、见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著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面若春花,目如点漆。
3、水溶见他语言清楚,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贾政忙陪笑道:“犬子岂敢谬承金奖!赖藩郡余祯,果如是言,亦荫生辈之幸矣。”
4、水溶又道:“只是一件,令郎如是资质,想老太夫人、夫人辈自然钟爱极矣;但吾辈后生,甚不宜钟溺,钟溺则未免荒失学业。昔小王曾蹈此辙,想令郎亦未必不如是也。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第。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令郎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贾政忙躬身答应。
5、水溶道:“逝者已登仙界,非碌碌你我尘寰中之人也。小王虽上叨天恩,虚邀郡袭,岂可越仙輀而进也!”贾赦等见执意不从,只得告辞谢恩回来,命手下掩乐停音,滔滔然将殡过完,方让水溶回舆去了。
6、宝玉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她去,料是众人不依的,少不得以目相送,争奈车轻马快,一时展眼无踪。
7、走不多时,仍又跟上大殡。早有前面法鼓金铙、幢幡宝盖,铁槛寺接灵众僧齐至。
8、少时,到入寺中,另演佛事,重设香坛。安灵于内殿偏室之中,宝珠理里寝室相伴。外面贾珍款待一应亲友,也有扰饭的,也有不吃饭而辞的,一应谢过乏,从公、侯、伯、子、男,一起一起的散去,至未末时分方散尽了。
春节趣事400字满分作文?
快要过年了,我想:每年都是大人给我们小朋友发红包。今年,我要给大人们发个红包。
我拿出红包皮,精心挑选起来:写有“天天开心”的给公公,写有“工作顺利”的给爸爸,写有“身体健康聪明伶俐”的给妈妈,写有“身体健康”的分别给爷爷和奶奶,有“学习进步”的给阿靖哥,给一个“长命百岁”的给我们家90岁的太太。
“好啦!”看着自己精挑挑选出来的红包心里特别开心!可是,这年还没到,我又没有钱,怎么办呢?对了,我就用每个星期的10元零花钱来打红包吧!想到这儿,我兴奋得好像立下了什么大工一样的高兴!
我拿出零花钱,在每一个红包里封了2元钱,意味着这一年里干什么都是好事成双。
年初一到了,我把封好的红包悄悄地放在了一个小包里,妈妈看见了便问道:“女儿呀,你这是要装什么呀?”“妈妈,这是一个女儿的小秘密,不能告诉你的!”我向妈妈做了一个鬼脸,一溜烟的跑掉了!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婆婆家。一到婆婆家,我就迫不及待的拿出我为公公婆婆,妈妈爸爸准备的红包,便送上了一句祝福语。婆婆接过红包开心的说:“我的孙女长大啦!”“我们的宝贝女儿懂事了!”爸爸妈妈异口同声的说道。就连掉了牙的太太也笑了起来。
今年,不仅我的了红包,长辈们也得了一个我的小心意。我还过了一个不同的春节呢!
-
上一篇
英雄成就,三国英雄坛万世流芳成就 -
下一篇
cf卡屏,玩cf突然画面卡死需要重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