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谈股,刘秀建立东汉后又是怎么对待他们的

刘永谈股,刘秀建立东汉后又是怎么对待他们的?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吸取周朝因大封诸侯而导致中央王权衰弱最终灭亡,以及秦朝因废除分封制使得宗室云集咸阳而被团灭,致使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的政策,即在承袭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分封制,将宗室子弟分封到全国各地为王,以拱卫中央皇权。
为什么西汉统一战争只打了三年?
首先,西汉统一战争,实际上说的就是楚汉战争,也就是刘邦的汉军与项羽的楚军之间的争霸战,谁赢了谁就统一了中国。这场统一战争,自汉元年(公元前206年)至汉五年(公元前202年),打了五年,并不是三年。东汉统一打了十二年。
为什么西汉统一只用五年,东汉统一用了十二年,这和二者所处的历史阶段、力量对比等天下大势的变化有关。
我们先看看楚汉争霸的情况:
汉元年,西楚霸王项羽强势进入关中,杀子婴及秦宗室等,然后强制分封18路诸侯王,把首入关中的刘邦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和遥远的蜀地,而不是楚怀王承诺的关中王,楚汉之间的矛盾便日趋于公开化。待后项羽杀了义帝楚怀王,刘邦以为楚怀王报仇为名,开启了长达五年的楚汉之争。
双方力量的对比变化
自从开启楚汉之争,随着战争的进行以及民心向背的变化,双方的力量对比也在逐渐变化之中。刘邦由于施政方针正确,经过汉中韬晦、还定三秦、下邑画谋、京索之战、井陉之战等等一系列的谋划与争夺,从最开始的弱小、势单力薄逐渐发展壮大,跟随着众,慢慢的主导了战争的形势与走向,对项羽的势力形成了痛击与追打之势;项羽则由于暴虐失去民心,在一系列与刘邦的战争中一步步失利,从强大慢慢的变成孤家寡人,一步步的从强势、相持到被汉军追着打,垓下之围后最终在乌江自刎,以失败告终。
在楚汉之争的过程中,那些项羽分封的诸侯王,从开始都围着项羽转,在看清了项羽的本质与形势的变化以后,除了被消灭的,其他那些有战略眼光的,基本上都投入了汉军的怀抱。力量此消彼长,刘邦也从开始仅有赵歇、陈余追随,基本上是和项羽单打独斗,发展到项羽的追随势力反叛到汉营,只剩下士气不振的楚军被刘邦带领的群狼围攻,项羽在短短五年时间内被刘邦灭掉也就可以理解了。
需要注意的是,之所以是楚汉战争,而不是其它的,是因为除了项羽与刘邦的势力可以一较长短外,其它那些诸侯王的势力和二者不是一个数量级,根本没有资格争霸天下。
总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项羽就是例子。
我们再看看东汉统一时期的情况:
刘秀之所以用了长达12年的战争,才统一天下,和当时西汉末年王莽新朝灭亡后的复杂局势有关。
王莽末年,天下大乱,起义此起彼伏,而且各种势力纷纷登场。建武元年(25年)六月,刘秀在鄗南(今河北柏乡)即帝位。此时刘秀面临是什么样的形势哪?
刘秀称帝后,仅据有中原(今河南、河北大部和山西南部)地区,地盘可谓小的可怜,我们再看看他的四周,东有张步、董宪、刘永、李宪等,南有邓奉、秦丰、田戎等,西有公孙述,西北有隗嚣、窦融、卢芳,北有彭宠,及活动于黄河南北的赤眉军等,一个个势力都不弱,虎视眈眈的盯着刘秀,都想打败对手当皇帝,可以说刘秀真的是亚历山大。
但刘秀就是刘秀,位面之子的荣誉并不是浪得虚名。审时度势,刘秀根据形势,确定了“先关东,后陇蜀”,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政策。根据这个策略,刘秀大军一步步的打开的局面。
先是消灭刘永集团、张步集团,董宪集团和李宪集团,稳定了洛阳东部局势。
接着平定了南部邓奉、董沂、秦丰和田戎等割据群雄。
接着消灭了消灭赤眉军以及燕蓟彭宠集团、陇西隗嚣集团,直到最后消灭割据蜀地的公孙述集团,至此,历时十二年的铁血统一战争落下了帷幕。
在战争的过程中,刘秀身边也集聚了大批文臣武将,最有名的就是“云台二十八将”。
刘秀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从开始的在更始帝手下混,到决裂单干,一步步走的都很艰难,但他就是凭着强大的意志力和正确的战略战术,最终战胜了那些比他强大得多的起义军和军阀割据势力,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
刘备兵败夷陵后为何不敢回成都?
”接着奏乐接着舞 ”,夷陵大败后,汉昭烈帝刘备待在小小的白帝城夜夜笙歌,却从没打算回去兵多将广的成都再征东吴,除了没脸回,更是不敢回,除此以外刘备还有更大的图谋。
公元221年,曹操去世了不久,刘备觉得天下英雄也就剩他一个,便登基称帝。称帝后的刘备对两年前(公元219)年失去荆州是大为不满,勃然大怒执意要亲征,找东吴算账。(注:通常人们都认为,关羽败走麦城后,刘备知道了消息,便立即对东吴用兵,为关羽复仇收复荆州,其实这里相隔的时间有一年多)
当时作为蜀汉首席军师的诸葛亮,连番规劝刘备,但刘备这次非常的执拗,怎么劝都劝不住,见到刘备动真格的,东吴的孙权也认怂了,甚至还低声下气的修书多次求和。
可是刘备却坚持己见,怎么都要出兵讨伐东吴,无可奈何的孙权,面对取得了汉中之战大胜,刚刚称帝,还拥有几十万大军的刘备,只好向选择了联合曹魏,趁着曹操去世,向曹丕称臣,得到了曹丕的支持,
可是此时刘备的先头部队已经是长驱直入,攻进了东吴境内,孙权面对势如劈竹的蜀汉,却反常地任命了年轻的陆逊为大都督,让陆逊全权负责前线于刘备对垒战事。
陆逊接手后,对蜀汉和东吴双方,各种的条件进行了庙算,制定了避其锋芒,伺机破敌的防御战略,通过连番讲解,说服了东吴的诸位猛将,打消了众将要和刘备一决雌雄的想法。
有计划的且战且退,撤到夷道和猇亭一带,建起了一个防御圈,集中东吴的优势兵力,借助良好的地理条件拖延蜀汉的攻势。
一路高歌猛进的刘备,他没想到陆逊用空间换取机会,把数百里长的高山峻岭地带都让给了蜀汉,让蜀汉一时无法施展其优势的兵力,中了陆逊的诡计。
不过夷陵之战初期,刘备势头很猛,快速地占领了东吴300多里的地盘,但是夷陵一带,却怎么也推不动,在这里陆逊占据有利地形坚守不出,刘备想了很多的办法都没啥效果,
为了调动陆逊,刘备尝试佯攻过孙桓,这让东吴军中是一片惊慌,众多的将领纷纷请战,可陆逊却不是这么想,他看穿了刘备的用意,拒绝了将领们的要求,继续让东吴的将士们在大营内好吃好喝好好休息。
这样两军对持了200多天,由春季对持到了夏季,刘备感觉不能再这样被动了,想找机会和东吴决战,便让手下的将领们,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去挑战,到东吴大营前,有多难听就说多难听,打算把陆逊给骂出来。
可是陆逊对于蜀汉的川音调谐,就当时耳边风,让将士们不予理睬,甚至谁敢出战,将重典处置。
面对刘备的连番挑战,陆逊采取的就是坚守不出,刘备此时身边没有法正和诸葛亮一样的军师,此时是有点黔驴技穷了,蜀军长时间屯兵在外,导致军中士气出现了松懈。
夷陵一带到了夏季,天气变得闷热不堪,许多习惯了四川凉爽气候的将士,被深山密林的湿气和闷热的暑气,搞得不胜其苦。
蜀汉水师更是因为暴雨和涨潮,无法待在江上,刘备只好让水师上岸休息,这样导致本来在密林中的军营就更多了,蜀汉大营连绵数十里,刘备见陆逊不出战,就打算让将士们熬过这几个月,到了入秋再找机会决战。
陆逊等待了良久,终于等到了战略反击机会,准备充分的东吴军,忽然对蜀军出击,蜀汉军措手不及,先锋主将接连被斩,蜀军乱成了一团,东吴军乘胜追击,把刘备的蜀汉大军杀的片甲不留,把刘备追到的白帝城附近,才鸣金收兵,史称“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中的刘备,也是在白豪兵的誓死保护下,冲出了东吴重重包围,最后才摆脱了东吴的追击,心有余悸地躲入了白帝城。
在白帝城。,三国的豪杰刘备,孤独地度过了最后的时光,夷陵之战刘备受打击很大,导致一蹶不振,心情忧郁的病逝, 但是刘备此举,却让人感到很疑惑,为何屡败屡战的刘备,在夷陵之败后,竟然不选择回到成都重振旗鼓,再寻找机会东征东吴一雪前耻,而是选择在白帝城,默默的虚度人生最后的时光呢?
一直以来,我对此思考,认为爱面子的刘备,除了不能回去,不敢回去,还有更大的图谋。
关于夷陵之战,陆逊并没有乘胜追击,是刘备得以逃回白帝城的主要原因,刘备在夷陵的马鞍山,被吴军四面团团围住,蜀军多次突围,战死了数万人,刘备才在精兵的保护下,狼狈不堪向着白帝城逃去。
那么为何陆逊不乘胜追击,活抓刘备呢?
对于这个疑问,不单只有我们,其实当时士气如虹的东吴将领,也同样也是疑惑不解,例如东吴将领中的徐盛、潘璋,就跳过大都督,直接上表建议孙权:“备必可禽,乞复攻之。”
东吴军中上下,对于生擒刘备,都非常的热切,毕竟能够生擒刘备,那么就是建立了天大的功勋,孙权当然也对此非常有兴趣,但是沉稳的孙权,还是征求了陆逊的意见。
不过陆逊劝孙权,别顾着现在的胜利,忘记了还有一个曹丕,让孙权允许东吴军全军撤回防备曹魏。正如陆逊所料。曹丕也不想孙权在夷陵之战后,吞并了蜀汉和曹魏对垒,因此调兵遣将出兵讨伐东吴。
曹丕刚刚登基,对于这次战役也非常重视,更是出动了曹魏豪华阵容,下了很大决心,打算完成曹操当年没能完成的宏图构想。
如何此时的陆逊真的,倾巢而出去追击刘备,那么将很有可能面临,诸葛亮和赵云出兵救援,曹丕的进攻,而白帝城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想一时半会攻下,也是相对困难,由此很可能曹丕把孙权给活捉了,东吴还没能抓住刘备,毕竟刘备还可以向成都退却,
但曹丕的大军可是志在必得,东吴主力如果不及时回师,将被曹军和蜀汉夹击,到时候胜负难料了。所以陆逊不敢贪功冒进,放弃了活捉刘备的机会,
刘备也正是得益于曹丕的出动,可以在白帝城歇息了下来,并不用在继续逃会成都。刘备在白帝城待了一年多时间,奇怪的就是他这段时间,好像啥也没做,最后还在成都叫来了诸葛亮和阿斗托孤,甚至告诉诸葛亮,阿斗不行你自己看着办吧!刘备为何死都不回成都呢?
综合当时的局势,刘备不会成都还是有以下几个原因的!
第一:刘备不敢回成都,因为太危险了。
蜀汉的大本营不是在成都么,怎么刘备回去还很危险呢?其实当时大多数人的聚焦点都放在了白帝城,忽视了成都在公元221年到222年之间,发生了各种事情,
公元222年,距离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成都,相继有三位重要人物忽然去世,这三位人物对于蜀汉都是举足轻重的,一位是五虎上将之一,没有跟随刘备征吴的马超,一位是蜀汉的司徒许靖,还有一位则是蜀汉被遗忘的人才刘巴,在夷陵之战前,本来是益州的大佬刘璋便忽然去世了,而这几位人物的去世,可见当时成都的局势的并不是风平浪静,
按照历史学家的推测,刘备此时已经在考虑身后事,这时刘备的继承人名单中,可不只是刘禅一人,还有刘永和刘理,也是在221年,刘永被封为鲁王,刘理被封为梁王,在夷陵之战前,刘备是踌躇满志的,很有可能是计划吞并了东吴后,在进攻曹魏。
刘备后来失败了,导致结果就是蜀汉中的益州,荆州,还有西凉三股势力开始虎视眈眈,刘备可能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因此他没有急着回到成都,去面对诸多儿子的继位之争,反而留在白帝城静观其变,同时也是在几股势力中权衡,
而成都此时几股势力的暗中争斗,刘备如果贸然回去,肯定卷入旋涡之中,失去了实力的刘备,更容易成为益州或者荆州势力的傀儡,刘备最终权衡再三,还是选择待在了白帝城更安全。
而且各位想想,西凉的代表马超,益州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忽然地比刘备先一步离世,是巧合还是历史掩盖了什么?
第二,刘备不好意思回去。
三国演义中,刘备被描述为一个仁德的君主,不但礼贤下士,待人和非常友好,可是真实的刘备,骨子里是非常要强和爱面子的人,在三国志中,就曾经记载他少年的时候,就爱穿着华丽的衣服,还有爱斗鸡走马,这都是一些富家弟子喜欢炫耀的举动,
作为中山靖王之后,后来还被汉献帝认为皇叔的刘备,后来更是登基建立的蜀汉,此时的刘备可以说是傲娇的不得了,曹操的去世以后,刘备更是觉得天下英雄只剩下他一个,因此他是不听劝告,执意的征伐东吴,
最终的结果,却被诸葛亮和赵云都说中了,由此他不但非常难堪,也让他感觉面子上过不去,更重要的是他得到益州的手段有点不地道,更害怕听到益州的上下对他各种的冷嘲热讽,因此他干脆选择不会去,而是待在白帝城办公,一来可以避免了尴尬,同时也让时间冲淡一切,估计他是打算找到了恰当的机会在回去成都。
第三,刘备计划再次出兵伐吴。
夷陵之败,刘备可以说是损失惨重,把多年的家底都亏个精光,表面上看,此时的蜀汉可以说是强弩之末,东吴只要乘胜追击便有机会拿下益州和汉中,毕竟当时蜀汉已经没有了主力抵抗东吴的冲击。
曹魏更是可以在这时落井下石,前后夹击蜀汉,起码把汉中的地盘收回来再说,可是无论是曹魏还是东吴,最终都没有再大的动作,反而是联合的双方互撕了起来,为何两家不先携手把蜀汉灭了,再进行决战呢?
更奇怪的是,已经是风烛残年的刘备,一直住在白帝城不走,反而让孙权非常的担忧,居然孙权还主动要求与蜀汉重修旧好,甚至差点打算把孙尚香送回去刘备身边。
此时的刘备答应了孙权的请求,蜀汉和东吴刚打完夷陵之战,双方都还没缓过气来,便坐下言归于好。
有精兵良将,还获得了战场主动权的孙权,为何为刘备一直待在白帝城不走,而忧心忡忡,甚至不惜低声下气地和刘备重修于好呢?
因为他深知蜀汉在实力上受损,但却并没有到崩溃边缘,刘备老谋深算的还保留了几只劲旅,例如防守汉中的魏延,还有在成都的诸葛亮与赵云李严等人,在白帝城还有陈到等忠心耿耿的护卫,如果东吴深入蜀汉的境内,
很有可能因为纵深过长,补给上不但出现了困难,还容易给刘备翻盘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刘备待在白帝城不走,肯定是有所图谋,其图谋必定和东吴和荆州有关。
毕竟刘备手下的其中一股势力,就是荆州集团,这些人当然是希望刘备能够收复荆州,他们能回去光宗耀祖,如果孙权不识相,非要突入到荆州境内,那么必然迎来蜀汉的同仇敌忾,导致结果是蜀汉死磕东吴,
反而给曹丕坐收渔翁之利,所以在曹丕的虎视眈眈下,竟然忘记了过去的仇恨,再次结成了联盟。
但无论如何,刘备和孙权,都懂得这个联盟是暂时的,孙权想的不过是稳住刘备,避免两线作战,而刘备则希望让孙权松懈,他可以再次组织力量夺会荆州。
白帝城所在的位置,正是蜀汉和东吴两军较为关键的地理位置,
唐朝的诗人李白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成都的西邻青藏高原,北有秦巴山脉,长江之西向东流淌,境内有剑门天险,瞿塘峡雄关。
白帝城便是坐落于瞿塘峡上,是控扼长江水道进出蜀汉的大门,这里在汉朝的时候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和现在我们看到的“白帝城”不同,古代的白帝城绝非一座小城那么简单,它所处于的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地带,
西汉末年,公孙述看中了白帝山的地理条件,在这里筑城,传说因为当时的城中挖出一口古井,经常冒着白气,很像一条白龙,公孙述便把这座山改名为白帝山,后来这里的城就改名为白帝城,
公孙述因此在这里自封为“白帝”!并且以此为根基,让汉光武帝刘秀吃瘪了数次,经过了公孙述的经营,白帝城成为了控扼长江水道,易守难攻之地。而只要刘备守住白帝城,蜀汉将扼制孙权的威胁,刘备虽夷陵兵败,却死都不回成都的原因,就是白帝城不但能有效钳制东吴,还能在这里找机会出击!
后世许多人认为,刘备是因为在白帝城心情忧郁而卧病不起,个人观点刘备待在白帝城,根本就是想一雪前耻。 其计划是趁着曹魏进攻东吴的时候,趁机会夺回荆州,这点从刘备让诸葛亮在成都修建祭坛可见一斑,
由于多年的征战,加上夷陵之战的造成的身心疲累,已经花甲之年的刘备,终于在当年四月一病不起,因此他才不得在白帝城托孤,其实他原来的战略意图,还是要夺回荆州。
刘备千算万算,最终还是算不过天意,没等到讨伐东吴的时机,便一病不起,无奈之下只能在白帝城托孤,把自己辛苦打下的基业,交给了刘禅和诸葛亮。
小结一下:
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而归,却不会成都待在白帝城,原因不过有三。第一,夷陵之战的失败,主要是刘备太高估了自己,其二,由于夷陵之战失败,导致成都暗流涌现,各种势力也是在静观其变,而刘备回去很容易引起蜀国内部倾轧。所以他待在白帝城反而是一个很安全的选择。最重要,他是想一雪前耻,毕竟纵观刘备的一生,都是在不断跌倒又重新爬起来,继续克服挫折困难走过来的,夷陵之败并未对蜀汉造成根本性的打击,蜀汉稍微修养声息一段时间,便可以重整旗鼓,或者再来一次刘备将完胜东吴,可惜,他英雄盖世却赢不过时间。
诸葛亮为蜀汉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这个成功奔丧的人就是谯周,为什么只有谯周一个人成功奔丧?
谯周可是益州派中最坚决的北伐反对者,按理说谯周应该是诸葛亮的政敌才对,为什么谯周这么急着给诸葛亮奔丧呢?
因为:一、谯周是个大儒;二、谯周反应快,跑得快;三、谯周离汉中近。
一、谯周是个大儒和给诸葛亮奔丧有什么关系?有关系。
两汉以孝治国,以儒治术,处于正统思想的是儒家思想,儒家讲忠君爱国,君为臣纲,这里的“君”不仅仅指皇帝,还指主公、上司、老师等,对于谯周来说,诸葛亮就是他的老师。
诸葛亮比谯周大20岁,诸葛亮在任丞相时,曾提拔谯周为劝学从事,这也是谯周首次出仕的官职,而谯周就算是诸葛亮的门生故吏,从两汉的祖制来看,门生故吏是要一生忠于他的主公,如果主公去世门生故吏是要披麻戴孝的,从儒家的角度来看,谯周的奔丧并无不妥。
诸葛亮生前既是蜀汉丞相,又是益州牧,理论上益州及蜀汉大大小小的官员,都算是诸葛亮的门生故吏,诸葛亮如果去世,这批官员都要给诸葛亮奔丧的,而谯周作为蜀地最著名的大儒,他就应该带这个头,否则就会有人对谯周指指点点,说谯周不懂规矩。
同时这也是刘禅禁止给诸葛亮奔丧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益州及蜀汉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去给诸葛亮奔丧,那么哪里还有官员来维持正常的运作呢?
二、谯周反应怎么这么快?只有他一个人成功奔丧?
与其说谯周反应快,不如说谯周算是益州官员中最闲的人,或者说其它官员反应慢。
诸葛亮是在234年8月在五丈原去世的,在此之前,诸葛亮病倒了,身在成都的刘禅们已经得知了消息,并且刘禅还派了李福去向诸葛亮询问军国大事,李福来了一次询问过后回到成都向刘禅报告后,又再次来到诸葛亮这,继续询问之后的政事安排。
不久,诸葛亮去世,参与北伐的蜀汉军主力从五丈原起兵班师回朝,这当中又发生了魏延与杨仪争权的事,蜀汉朝廷都在关注这事,担心引起大的动乱,然后魏延被杨仪派出的马岱所杀,蜀汉军主力在杨仪的带领回到蜀汉,这时已经是235年的正月了。
刘禅禁止奔丧命令肯定是在杨仪大军回到成都后颂布的,从诸葛亮去世到刘禅禁止奔丧这期间的时间至少也有4个月时间,这个时间已经不短了,如果真想奔丧在得知诸葛亮的安葬地后就已经可以去了。
而谯周在蜀汉的官职是劝学从事,这就是闲职,不参与具体政事,相当于教育学者之类的智库一样,平常就是等人来问问儒学经典,没人来问就基本没事,谯周这个闲职简直时间太充足了,当其它官员在关注诸葛亮去世后的政权交接时,谯周就已经准备给诸葛亮奔丧了。
三、谯周离汉中近。
谯周是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人,这个地方在今天广元市(当时的暇萌关)的南边,成都的东边,比成都到汉中的距离要近,在刘禅禁止给诸葛亮奔丧的命令下达到各地之前,谯周理应按照规矩前往汉中给诸葛亮奔丧,于是谯周就打了一个时间差,当时给诸葛亮奔丧的人肯定也不会少,只是谯周比较闲、比较出名而已。
刘禅禁止给诸葛亮奔丧主要是出于当时的紧张局势考虑的,前面魏延和杨仪刚刚闹出一场风波,外面魏国对蜀汉也是虎视眈眈,在诸葛亮去世之时,司马懿还向曹魏皇帝曹睿上书趁此机会伐蜀,只是曹睿认为时机不成熟而拒绝了,但蜀汉并不知道这个情况,蜀汉考虑的是魏国是否会偷袭自已,当然要严加防范了。
如果不禁止给诸葛亮奔丧的话,蜀汉群臣及益州百姓都会跑到汉中去给诸葛亮奔丧,那么国家的政事谁来处理?外敌谁来防备?从这一个角度来说,刘禅做的对。
而谯周虽然政治主张与诸葛亮相左,但是死者为大,况且诸葛亮是谯周的主公和老师,谯周也只不过履行了自已的义务而已,并没有争先抢在第一的动机,只不过几个特殊原因促成了谯周的奔丧成功。
曹丕为什么不把汉献帝送去益州恶心刘备?
曹丕如果真蠢到会把汉献帝送给刘备,那么历史上又会多了一个典故:曹丕送汉献帝给刘备---赔了道义又恶心了自已!
曹丕唯一能恶心刘备的方法就是:以汉为国号继承刘协的皇位,曹丕自称为汉朝皇帝,那么刘备这个自诩为汉室宗亲,以恢复汉室为政治口号的政权,还真不好应对。
刘备总不能再称一个汉朝皇帝,那就完全没有合法性了,天无二日,地无二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只有一个。
事实上,无论是曹丕还是刘备,作为一个政权存在,都要追求合法性,所谓的恶心也不过是以正统政权自居面对乱臣贼子的心态。可是谁是汉?谁又是贼?每个人都有一套说辞。
从事实上看,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又身居中国之地,成为历朝历朝都承认的正统政权,曹丕政权的合法性更高一些,虽然这个禅让多少有些威逼的意昧,但好歹曹丕是按照流程走完了整个禅让的过程,并且在表面上,汉献帝也是极力配合,不配合没办法啊,要命啊。
除了禅让,曹丕还有一个非常有正统性的理由,就是曹魏的地盘身居中国之地,中国之地就是中原之地,古时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地的正中间就是中国,中国之外是蛮夷狄戎,居中国之地的人则为华夏主体民族,就是正统性。这是刘备所不具备的优势。
只要曹丕接受了禅让,善待了汉献帝,那么曹丕就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他是不可能针将汉献帝送给刘备,如果真送给刘备,那恶心的不是刘备,而是曹丕自已。
如果,我说如果曹丕真傻到把汉献帝送到益州给刘备的话,那刘备会高兴得跳起来,只要汉献帝一来,刘备的政治合法性就更足了。
正因为曹丕建立的国号是“魏”,等于是一个新朝代取代了一个旧朝代,所以就给了刘备一个机会,刘备建立的国号是“汉”,以继承两汉四百年江山为已任,虽然这个国号不会带来实际好处,但是在政治上这是刘备唯一的合法性。
如果刘备得到汉献帝,那么将会延续曹操的政策,继续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刘备可以用汉献帝的名义发布告天下人书,大概意思就是向天下说明:曹丕如何用威胁的手段逼迫汉献帝禅让皇位,揭发曹丕狼子野心的作法,宣布汉献帝禅让曹丕不合法。
那么被恶心到的只有曹丕,这样一来,在政治上,曹丕就陷入被动,合法性受到怀疑,虽然不会让刘备反攻曹魏,但却可能让曹丕在一段时间内忙处理由此造成的不良反应,比如官员百姓的怀疑,内部的叛乱,不同政治势力的倾轧。
刘备如果称帝了,可以尊称汉献帝为太上皇,实际还是刘备主政,一点也恶心不到刘备,刘协照样做他的无实权皇帝,刘备如果没称帝,就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已做周文王,让他儿子当周武王,然后模仿当初曹丕禅位一样,让汉献帝禅让于刘禅就行了。
所以曹丕将汉献帝送给刘备,基本上是不可能发生的,不仅不会将汉献帝送给任何人,反而会对汉献帝严加看管,只要不离开封地,随他,离开就不行,这一点汉献帝也很配合。